2018年10月,北京市公布2017年水污染防治考核成绩单,延庆、怀柔、密云等3个区被评为优秀。怀柔区榜上有名,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更离不开区人大常委会对议案的跟踪督办。
议案聚焦农村污水治理
作为首都5个生态涵养区之一,怀柔区“1+3”模式的发展战略已经明确,生态优先是全区的发展主题,水环境的质量是生态环境的最大标尺,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是水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在2018年初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陈海燕、张礼等代表提出了涉及农村污水治理方面的9件议案,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大会主席团决定合并为“关于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的议案,交由区政府办理。
2018年6月至8月,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公室多次与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就议案办理工作进行研究,组织专委会委员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分别到北部山区、西部山区、平原地区的多个乡镇深入调研。农村委委员和代表对怀河水质提升工程、城南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桥梓镇污水处理厂、秦家东庄村污水处理站以及怀柔水库一级圈污水泵站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区水务局关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工作情况的汇报,深入了解了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的现状、重点及成效,并对今后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促进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议案办理期间,部分区人大代表还对怀沙河各个河段进行了水质抽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认真分析了导致水质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2018年9月,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以及调研报告。代表们就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严把污水管网施工质量关、提升中水使用率、加大农村污水处理站运维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有力地监督和推动了区政府污水处理工作的开展。
议案督办显成效
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结合市政府对环境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区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两个《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共完成新建、改造村级污水处理站147座,新建污水主干收集管网167公里、再生水管网43.8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从8.87万立方米/日提升至目前的15.07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从64%提高到目前的87%。此外,根据市环保局2018年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全区怀九河、怀沙河、天河、汤河、琉璃河等主要河道地表水水质均为Ⅱ类,河湖水环境和水生态持续改善。
四级治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在不断完善城区、镇乡、重点村三级治污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民俗户、旅游餐饮点等地污水处理设施四级治污网络。以邻近河道的旅游景点、民俗餐饮点、鱼池等作为重点,根据每户规模大小,安装小型智能污水处理设施,使民俗户产生的污水得到了初步处理。全区共完成怀柔水库上游及怀柔水库一二级圈66个村的104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改造工作,雁栖不夜谷内64家营业的餐饮企业也全部自行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区建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33座,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7.01%。
运营与监测模式不断创新,有效提升了监督管理水平。一是区政府创新污水处理管护体制,在污水处理运营上,继续和北排集团京怀水务公司合作,总结经验,完善管理、监督、资金使用的细节,使城区、镇村级治污管理更加高效和专业化,形成了长效治理机制。二是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完善设施运营考核补偿机制,保证设施稳定运行。区政府为135个污水处理站安装远程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将各污水处理站的数据同时上传到市、区两级水务部门的监测平台,实现了“一点双发”,不出门就能对各污水处理站点水质、设备运行、实际处理量等情况的实时监测统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行业监管力度,为全区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从源头减少了污水排放。一是完善制度建设。经过充分调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怀柔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怀柔区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怀柔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办法》等多项污水治理的相关管理办法,实现了“建管并重”。二是加强督查。对全区排入河道的排水口进行了全面排查。根据调查,全区排入河道的排水口共有663处,对水质不达标的排污口建立台账,通过下发整改通知等方式督促属地政府及时整改,实现排放水质达标。
持续关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全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存在一些难点、焦点问题。
一是污水处理率和覆盖率与生态涵养区发展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全区的水污染处理、水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山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级旅游村以及多数搬迁村没有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城中村污水还未接入市政管网,没有实现雨污分流。
二是污水处理工程所遗留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站多为2002年至2010年利用农村五项基础设施投资经费建设,由于当时全市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缺少运行和维护资金,致使遗留下了很多问题。如全区三格化粪池的村庄覆盖率仅为65.7%,化粪池有防渗处理的仅占52%,渗漏现象严重部分村庄没有建设三格化粪池,直接接入污水管网;镇、村缺乏专项维护资金和专业性维护队伍,不能定期清淤维护,造成泵站损毁、废弃,污水由“明排”变为“暗排”;原有设计规模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导致污水产生量超出站点处理规模造成溢流,目前溢流站点达63座。
三是部分群众对污水治理工作整体认识不足,有待加强宣传引导。由于全区农村生活用水大部分未收取水费,村民节水意识不强,“长流水”现象严重,增加了污水排放,给污水处理工作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水环境、水生态建设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事关全区人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有序推进既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查缺补漏和升级改造,全力推进重点区域的村庄污水治理,2020年底前完成新建67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南部平原区地下水源地、民俗旅游村、怀沙河、怀九河重点流域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现225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25年底前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和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生态优先是怀柔区的发展主题,水环境的质量是生态环境的最大标尺,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今年,怀柔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围绕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时听取和审议区政府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的议案审议意见的进展情况,以及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的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制定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全面提升怀柔水生态环境质量,真正实现水清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