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理论与实践》会刊 > 202003-04期 > 专题关注

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1-01-11 来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

  5月份以来,城建环保办按照开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条例保护条例》修订工作,组织委员代表先后赴西城、丰台、通州,针对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城址遗存、工业遗产以及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等开展实地调研。同时加强与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的沟通,了解专项规划编制情况。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规划编制情况

  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十分重视市“十四五”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条例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同步推进,目前启动规划编制前期工作,预计2020年底完成规划研究提纲,2021年底完成最终成果。

  按照前期工作方案,本次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完成“十三五”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实施评估;二是制定“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思路与目标;三是明确“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主要任务;四是制定实施保障措施。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提出“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明确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应充分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切实发挥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随着新一版北京总体规划的批复与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当前的名城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的统筹不够、职权交叉、社会参与度不高、利益协调和活化利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对总规、副中心和核心区控规作出批复,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实施,也都对名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中形成的共生院、申请式腾退等保护利用经验,也需要对其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

  三、相关意见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推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实现全覆盖、更完善名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北京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内容,做好此项工作能够让这张“金名片”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北京作为著名东方古都的文化魅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副中心和核心区控规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市今后一个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相关意见建议如下:

  一是协调好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与街区更新的对象高度叠加,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政策举措与名城保护紧密相关。建议在规划编制中,将名城保护工作与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创造城市美好生活等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确立清晰的保护原则和导向,推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是做好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保护规划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国务院条例以及住建部《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议在规划编制中,要处理好保护规划与城市总规、核心区以及副中心控规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理顺编制主体、编制要求和编制时限等程序性要求。

  三是进一步丰富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保护内容。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是新版城市总规中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良生态环境。要丰富完善上述地区的保护内涵,研究完善跨区域的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对相关保护工作的统筹。

  四是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机制,不断总结完善申请式腾退、申请式改善、共生院等成熟的经验做法,细化落实名城名镇名村强制申报、预先保护、责任规划师等机制,避免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出现“建设性破坏”现象,同时对明确对因保护造成合法权益损失依法给予补偿。

  五是推动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利用。目前全市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历史文化遗产登录制度,对潜在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分布、现状等尚未完全掌握,历史文化资源家底不清,在利用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社会参与度不高等情况。建议在规划编制中,更加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编制和公开公示,完善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引导,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对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给予清晰的指引,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名城保护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