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理论与实践》会刊 > 202003-04期 > 专题关注

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1-01-11 来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办公室

  为协助做好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我们高度重视此次调研,明确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工作方式,认真听取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市统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措施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四五”时期开发区发展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向新的历史时期,开发区继续当好先行先试“排头兵”在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担当作为,以新一轮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业态,产业范式面临深刻变革

  随着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以“万物互联”为突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形成,支撑产业及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开发区要把握产业变革的规律,抢抓新机遇,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抢占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制高点。

  (二)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聚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

  量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发区是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迎来发展高精尖产业最好的时期,开发区要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三)高质量发展承载着新时期的国家使命和历史责任,国家出台专门政策支持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级经开区工作,2019年5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文),提出“三创新、两提升”的发展方针,赋予国家级经开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政策利好。开发区要紧抓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开发区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开放创新、科技创新,集聚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北京市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新版城市总规提出“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开发区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近年来,开发区管委会全力推进升级版开发区和亦庄新城建设,经济社会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9年,开发区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32.8亿元,同比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83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市的比重从2015年的14.7%提升至2019年的20%,跃升至全市第一位,经济总量站上新台阶。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的41万元/人增长至2019年的54万元/人,增幅32%,是全市同期的2.3倍。已供地地均产出从2015年的202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2019年的237亿元/平方公里。

  二是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建设成效显著。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占全市的34%(2018年数据),提升11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分别占全市36%、42%、22%,在全市实体经济的地位更加突出。国家网络安全园信创园、北斗产业创新基地、光刻机、新一代集成电路等项目先后落地,全球首颗共享卫星发射升空,主导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构建“1+1+N”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双招双引”工作机制,强化“七促”机制,优化项目调度,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高精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更加完善。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全球最先进的显示技术研发中心、全球最大的重组蛋白库、全国第一条8.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全国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全国最先进的发动机生产线、全国首个全人源化抗体新药、全国唯一IPv6根服务器工程中心等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先后转化落地。截止到2019年末,累计实现117项“三城”科技成果项目在开发区转化落地。推进诊断试剂等13 家产业中试基地建设,建立“亦庄创新发布机制”等常态化创新信息交流机制,将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日趋完善。

  四是技术创新示范区建设高起点突破。截止到2019年末,全区共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21项、新技术3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居第四(2019)名,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成功申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两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2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2家,挂牌24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开发区独角兽企业4家,隐形冠军企业4家,瞪羚企业783家,金种子科技型企业56家,首次形成了创新型企业成长梯队。

  五是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经开区工委、管委会在亦庄新城行使2059项行政权力,在核心区行使区级人民政府行使的职权,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由61个缩减为23个,实现了精机构、补职能、优配置、增权限同步并举。建立了“审批──管理──执法”链条式工作机制,推进权限集中行使,实现7000多项处罚职权集中使用194项和行政审批职权一章办理,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出台《建设营商环境改革示范区工作方案》,率先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画出政商交往“导航图”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道”等改革,纳税服务出口退税速度位于北京市前列,荣获全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园区。全面落实高精尖产业用地政策,推行土地先租后让、达产出让、试点代建标准厂房等,制定存量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工作试点方案,不断促进产业空间配置与发展需求相适应,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六是宜业宜居绿色城区建设稳步推进。区内路网密度达到4.7公里/平方公里(2018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9)。5G基站数量领跑全市,在全市率先实现主要公共区域WIFI信号免费全覆盖。提前2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居于全市最高水平。南海子公园及二期等5个大型生态公园建成投用,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44微克/立方米,降幅达114%。推出“新闻+政务+服务+电商+社交”一站式融媒体平台“尚亦城APP”,打造综合集成的社会治理新平台,城市治理更为精细。引入人大附中、北京二中、十一学校到经开区办学,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达到7所。引入同仁医院二期、东方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推进街道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全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提升。

  七是区域协同发展呈现全新格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亦庄·永清园已实现创智云谷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与平谷区结对协作,2018年起,每年出资1亿元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联合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吸纳平谷区近500人来经开区就业。组建“三区”(开发区、大兴区、通州)协同专班,建立“五联”运行机制,坚持月调度、旬协调、周组织、日沟通,全面对接两区八镇,初步形成16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模式及产业组团式布局,10个重大产业项目拟签约落地,三区协同初现成效。积极对接援疆工作,累计向新疆和田地区提供1600万元援助资金,选派3名干部驻地挂职。

  (二)面临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高。与国际一流企业研发投入相比较,开发区内的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9.2亿欧元和3.7亿欧元,远低于微软(123.7亿欧元)、谷歌(128.6亿欧元)等企业。从北京市内部来看,2017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57.9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470.6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1.67%,略高于北京市的1.3%,低于中关村的2.01%。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尚待提高,支持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优惠财税政策和资金有待完善。三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引领市场、定义市场能力不足。开发区在源头创新对接、技术储备等方面还待提升。

  2.产业承载空间不足

  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日趋紧张,土地成本日渐升高,研发成果难以本地产业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明确提出:严控增量,压缩工业、仓储等用地比重,腾退低效集体产业用地,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各类用地被进行严格的划分和管控,对功能复合、研发空间缺少灵活弹性控制要求,难以适应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土地利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产业空间约束力大,可利用空间少,新扩区域落后淘汰型产业占地比例大,部分工业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

  3.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开发区内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机构较少,2018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比例相当,但是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内资企业为86%,远远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外资企业占比。开发区内外资研发机构数量不多,同时对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监测机构的政策措施还需完善。二是人才国际化程度较低。苏州工业园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而北京开发区外籍人才不足300人;开发区留学归国人员3500多人,占从业人员比例1.47%。而在硅谷外国人口出生比例高达37.8%。

  4.国家级经开区之间竞争激烈

  从全国角度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对生物医药、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开发区吸引企业入区存在威胁。从津冀区域来看,天津滨海新区与河北的发展导致替代效应加强。天津通过行政区域的调整、金融服务平台的打造等措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招商环境不断完善;河北京津沿线区域重点发展白沟、廊坊等开发区,这些区域依托土地储备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逐年提升。因此在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直面天津新区的竞争,同时在传统型产业发展方面还要面对河北新兴区域的挑战。

  三、措施建议

  (一)加快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建设

  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补齐延伸产业链,鼓励“硬科技”产业在开发区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国家及本市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立项目科学评估论证机制,严把准入门槛,做精产业选择。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开发区聚集。

  (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力

  加强与“三城”的协同合作,引导科技创新成果在开发区转化;加大力度支持入驻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在开发区转化;加快产业中试基地建设;全面放开核心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场景应用示范区。

  (三)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开发区要充分发挥DRAM生产线及存储器国家研究院项目和12英寸图像传感器芯片生产线及工艺装备国家研究院项目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关键领域颠覆性技术攻关,打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突破重大技术瓶颈,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在核心关键、前沿交叉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深化落实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制造、销售、贸易、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在开发区布局,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园区。积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产业领先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经贸领域合作,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向国家积极争取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开发区片区)。吸引更多国际会议会展在开发区举办,巩固提升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5G大会等品牌活动。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海外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打造类海外社区环境,设立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和来华工作许可受理点,放宽高科技领域外国人才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限制。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支持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评价,提高开发区企业培养重点行业紧缺高技能人才补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