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理论与实践》会刊 > 202003-04期 > 专题关注

关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问题专题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1-01-11 来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办公室主任 张伯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服务好首都发展的工作大局,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2020年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问题开展专题调研。4月初至9月下旬,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按照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紧工作,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26项专题调研报告,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受主任会议委托,现将专题调研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专题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为“十四五”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市委蔡奇书记在启动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之初就对规划编制的原则、思路作出了重要指示,明确了具体要求,并强调要真正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各方智慧、推动首都新发展的过程。

  (一)常委会高度重视、提前谋划,专题调研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2020年4月,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讨论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的工作方案,确定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建设美丽宜居生态家园、保障改善民生、提升首都安全水平作为此次专题调研的重点。会议要求开展专题调研,一是要坚持目标要求和问题导向。对标十九大提出的中长期目标要求、城市发展总体目标,聚焦“十四五”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领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着眼首都发展实际,紧抓当前阶段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谋划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深层矛盾的途径和办法。二是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全面评估“十三五”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听取市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十三五”规划实施和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在摸清底数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扎实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发展规律,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重大问题和矛盾症结,研究提出对策措施。三是要突出城市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本市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的阶段性特征,立足首都实际,注重京津冀协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做法,突出全球视野,在更大的空间配置资源,谋划发展。四是要增强规划刚性约束。在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同时,突出规划的刚性约束力,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使规划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

  (二)专题调研精心组织,集思广益,务求取得实效

  市人大常委会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工作十分重视。常委会主要领导专题听取市发改委有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情况的汇报,就做好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的专题调研和市人代会的审查批准相关工作多次作出具体批示、提出要求。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队参加了有关专题的实地调研和专题座谈会,并对调研工作给予指导。参加调研的专门委员会和有关工作机构认真制定具体调研方案,精心组织调研活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不断创新调研方式方法,组织有关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专业代表小组代表和相关领域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并委托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就一些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论证,组织召开了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民生保障领域的三次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委员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意见建议。截至目前,专题调研共组织实地调研145次,座谈交流150次,线上视频会议43次,近1100人次的委员代表参加专题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26份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具体化、可操作的意见建议,涉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社会事业发展等诸多领域。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从9月至12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将通过门户网站公开征求人大代表和市民对编制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此次常委会后,对有关意见建议进一步汇总整理,形成对制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问题的意见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同意后上报市委研究,并送市政府编制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时参考;10月下旬,财政经济委员会将召开会议,听取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执行情况的报告;11月上旬至12月底,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常委会还将继续组织对一些重点领域开展调研,为明年市人代会审查批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做好准备。

  二、专题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26份专题调研报告对相关领域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为编制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财政经济办公室、预算工作委员会对“市‘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公共财政发展”等6个专题开展调研。关于“市‘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建议坚持北京作为“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新思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率先推进高质量发展,设立相关指标要突出对新要素、新动能的体现,对新内容、新产业的体现。关于“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建议以政策推动构建高精尖产业所需的多层次资本平台,全力打造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北京市科技服务业,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高精尖产业孵化运营平台,“三城一区”的高精尖产业布局需要着力构建高精尖企业梯次。关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优化首都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打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建设高精尖产业成果转化承接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用地的增容提质,打造高水平的营商环境,配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建议编制三地产业规划和产业地图,探索利益共享机制,精准补齐产业链缺链环节,推动成果跨区域转移应用。关于“公共财政发展”,建议强化财源体系建设,增强财政发展保障能力,由数量转向质量,科学设置财政发展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支出效益,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财政防风险能力。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对“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教育改革和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等5个专题开展调研。关于“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议要充分挖掘中央级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潜力,开创部市协同推进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强化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品牌效应,打造主平台引领主阵地、主阵地支撑主平台、“三城一区”协同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推进区域协同和开放创新,推动创新要素沿轴向聚集,合理布局应用场景建设,在京津冀更大范围内延伸和优化产业链,增强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关于“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议建立健全大文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符合全国文化中心功能价值定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有引领、有影响力的系列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依法加快推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建议要依托首都深厚的文脉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集聚优势,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探索社区文化空间运营与文旅行业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北京市文博保护单位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好革命旧址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教育和宣传作用。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议聚焦教育资源不均衡、学前教育学位不足、中小学校餐质量提升等短板问题,在坚持普惠、公平、均衡原则的基础上,兼顾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改革步伐,优化学前教育供给结构,提升中小学校餐质量和营养均衡整体水平;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强化教育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互促。关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议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健全首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基层卫生体系,进一步明确分级诊疗制度,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均衡性及公平性进一步改善。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对“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静态交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土壤污染防治”、“住房租赁管理”等6个专题开展调研。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建议切实抓好两个“关键小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优化处理能力,实现垃圾的分类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推进禁限塑措施,推行净菜上市;持之以恒做好精准宣传和居民动员工作,促进习惯养成,让垃圾分类在首善之区成为新时尚;扎实推进物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高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管理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尽快破题。关于“静态交通建设”,建议定期开展《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及相关政策评估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改善医院、学校周边停车设施,建设停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加大对路侧、胡同违法停车、停车不入位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议将名城保护与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等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处理好保护规划与城市总规、核心区控规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丰富完善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保护内涵,研究完善跨区域的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细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机制,总结完善申请式腾退等成熟经验做法,避免“建设性破坏”现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推动形成保护合力。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建议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综合补偿和监测评估等制度,适时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相关立法。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建议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确定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落实各层级、各部门监管责任,从源头上控制,严防各类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建设用地要做好详查、评估,受污染地块要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健全完善监测网络,整合专项监测数据,将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一张图”汇总。关于“住房租赁管理”,建议明确我市住房租赁行业范畴和发展定位,增加对住房租赁经营、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租赁型职工宿舍等租赁新业态的规划要求,探索宅基地上住房的出租规范和安全标准,形成配套的设计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和租赁行为的规范管控,兼顾现有的“以房管人”“人房共管”等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市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完善日租短租管理机制,治理“黑中介”和违规“群租”乱象。

  农村办公室对“乡村产业振兴”开展了专题调研,认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宽。但同时,都市现代农业缺乏整体设计,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路径不够清晰,社会力量投入不足,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缺乏持续性,科技含量不高,建议结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综合施策,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和弱项,有针对性促进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设施农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破解“农地农用”“农地能用”和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之间的瓶颈和矛盾,加快研究点状供地的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注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引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总部等项目向生态涵养区的集中建设区疏解,在“做美大京郊、做精小农业”上下功夫。

  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办公室对“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等两个专题开展调研。关于“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建议充分利用首都地位带来的国际交往机会和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分工,深化拓展友城交往,加强“类海外”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医疗服务,在提供国际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以及新建国际医院开展国际医疗试点,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国际学校建设,优化国际学校布局,制定并实施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及配套规章制度,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关于“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议制定《自由贸易区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进一步推动由过去的试点式、局部的制度创新向系统化、整体化制度设计转变,力争在开放格局、开放模式、开放环境、开放机制四个方面形成示范;在全市范围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探索关键领域对外开放及跨境数据流动等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带动京津冀在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的政策联动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对“志愿服务促进工作”、“加强街道、村居委会基层治理工作”、“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安全生产工作”等6个专题开展调研。关于“志愿服务促进工作”,建议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文明办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全社会促进志愿服务的合力,突出首都志愿服务特色,在发挥“志愿北京”信息平台作用、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等方面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关于“加强街道、村居委会基层治理工作”,建议建立向基层赋能的配套机制,明确街道与职能部门履职界限,明确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的机制,明确居民委员会与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结合调整全市村居“两委”换届时间有关工作,进一步完善首都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和优化基层治理能力,及时总结疫情防控成功经验,切实发挥街道、村居委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前沿优势,增强基层治理统筹协调能力。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本市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区居家领域医养康养服务,发展特色老龄产业,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深化京津冀老龄事业协同发展,促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津冀地区;研究出台失能评估、需求评估以及服务内容等相关政策标准;强化政策支撑和资源统筹,为在全市范围推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做好准备。关于“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建议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方面的普法宣传力度,抓好普法责任制落实,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通线上线下,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立相应层级的未成年人保护综合反应平台,建议试点少年家事法院。关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议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的分级响应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本市特点的、立体化的突发事件分级指挥体系,建立健全与驻京中央单位、军队、武警、公安消防的突发事件应对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治理和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回应超大型城市治理需求,突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建议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健全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管理体系,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对做好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

  编制北京市“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总体目标,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变化,研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大改革和重点举措,推动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科学编制。结合本次调研,对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立足于国情、市情,加强对形势的研判 

  “十四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的起步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期。对“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困难和问题的不可预见性,要有充分的预判和多种方案,加强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加快构筑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力点和支撑点,做好科技创新的领头雁、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建设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要把基础产业做实,下功夫发展高精尖产业,重视经济发展后劲的培育,重新审视一产、二产的基础性作用,关注现有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对首都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打通研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促进各类科创主体协作融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科技创新的倍增效应,使北京的发展潜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视要素的有效配置,改变思想观念,革新管理体制机制,减少管理层级,增强服务能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二)明确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指标任务方面:一是建议由总量目标转变为结构目标,由速度目标转变为效率目标。既要重视总量的增长,更应重视结构的科学合理。结构目标应当包括三次产业的结构和各次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目标设定要突出精细化、精准化和差异化,推动地均产出、人均贡献、生态价值等新指标的应用。二是关注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重构。现有产业优化升级要以技术创新、体制机制革新来形成效率变革。新兴产业要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内在要求,通过空间重构、产业重塑形成动力变革。三是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布局。产业生态应当包括完整的产业链,涵盖高、中、低,既有高精尖,也有基础性的行业。在空间布局上还应当考虑全市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有不同侧重。

  社会发展指标任务方面:一是建议指标设定要注重补齐社会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短板。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公共卫生、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供给能力,促进便民服务、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建议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四五”时期应当更加重视民生发展的公平性,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均衡发展,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跨越资源边界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民生保障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引导合理预期,做到循序渐进,讲实际、求实效、办实事,在落实落细中让广大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三)坚持“四个中心”、“四个服务”定位,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按照加强“四个中心”建设、做好“四个服务”的总体要求,更好地统筹谋划“十四五”时期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发挥科技创新中心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叠加的优势,拓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创新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三城”的研发功能,以及“一区”和副中心的承载地功能,“三城”重点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一区”和副中心重点提高地均产出,研究设定制造业GDP占比底线目标,高精尖产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指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快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推动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开放水平,努力打造北京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面向京津冀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更大范围来优化配置资源,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问题。北京在产业协同方面要主动研究、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加强三地间的统一平台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带动津冀,使三地成为资源共享、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四)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和城市管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超大城市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深入贯彻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突出对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深入推进疏解减量提质,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静”下来。大力提升城市副中心、平原“多点”地区的吸引力,完善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创新资源的政策,推动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为突破口,推动“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强化城乡统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和整体性。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谋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住布局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五)落实“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从市民的实际诉求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围绕“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面向全体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全过程衔接的职业培训制度。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继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的覆盖面,加强基层尤其是社区的服务能力建设,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过程、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匹配。健全完善首都基层社会治理法规体系,加快居委会工作条例和“接诉即办”立法工作,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首都基层精治共治法治一体化建设。从战略高度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结合国家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十四五”时期在全市范围内推开。

  (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做好重大制度和规则的主动改革。一是改革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强的担当精神和承受风险能力支持创新。在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评估和认定、新药的临床试验等方面,做好规划安排、空间布局,完善具体的工作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要有包容机制,对政府主动支持创新要有容错机制。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法规,完善配套政策。继续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升级版”,统筹推进政府在政务服务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机制和工作改革创新。三是坚持从需求侧来评价和检验改革的成效。以市场主体的真实声音、企业的现实活跃度,来测量营商环境的温度,坚持市场主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同心协力,共同增强北京发展环境的软实力。

  以上情况,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