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理论与实践》会刊 > 202003-04期 > 专题关注

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1-01-11 来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

  为协助做好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针对本市教育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结合本年度对《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工作,以及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等监督工作,采取同步推进的方式,深入到门头沟、昌平等区,实地走访区属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组织教育领域部分市人大代表听取本市教育工作情况及高考招生工作情况通报,向教育代表小组书面征求意见。同时采取书面调研、视频座谈等方式与市教委进行联系,沟通市“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进展情况,了解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一、“十三五”期间本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一)首都教育始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将党的领导与教育规律有机结合,坚持正确的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北京高校调研并给予肯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领域工作,首都教育系统连续31年保持稳定。在服务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北京近9万名师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首都教育继续处于较好发展状态。各类可衡量的教育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相当部分指标位居首位。首都教育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北京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高于G7国家水平。

  (三)全力加强学前教育学位资源供给。努力构建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体系,通过扶持新建、改建、扩建、以租代建、举办社区办园点等方式,不断扩增学前教育学位资源。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建、扩建40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9万个。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按照“质量标准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和“促进教师待遇缩小差距、逐步同工同酬”政策实行管理。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有普惠性幼儿园1685所,在园幼儿约43万人。学前教育普惠率超过80%。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的意见》,将各类型幼儿园纳入动态监管范围。

  (四)重点在义务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力。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和优化入学规则“双管齐下”,努力破解择校难题,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比例均达到99%以上,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五)首都教育质量保持了较高水平。北京地区有34所高校、162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北京高校A+类学科数量占全国的44%,7所北京职业院校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教育部的评估监测结果显示,北京义务教育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六)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深入推进。启动实施了中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利用北京丰富的社会资源面向全部初中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北京高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共同参与中小学办学。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园,为百姓提供适宜服务。

  (七)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疏整促”工作,5年来压缩市属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近1万人,推动建筑大学、电影学院、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向外疏解,转移学生3.9万人。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13所优质学校,其中北京学校、黄城根小学分校等已开始招生。积极参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目前4所援助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3所“交钥匙”学校已完成主体结构。

  (八)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投入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市教育财政经费投入达到1125亿元,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5.2%。落实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加大绩效工资投入,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规定100条,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二、“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期,也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首都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

  从新冠疫情影响看,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战役”和“保学”的压力还将持续。从经济环境看,下行风险压力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持续做到“两个只增不减”面临较大考验。从城市发展需求看,教育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还不够,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首都的直接贡献力不强,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契合度还不够高。从市民需求看,我市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正呈爆发式快速增长,且需求增长速度远高于优质教育供给速度。从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质量情况看,还不完全适应首都城市发展变化的节奏,既面临中小学适龄人口规模快速增加引起的学位供给压力,又面临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压力。从教育自身发展看,受科技变革等因素影响,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面临巨大考验。从教育发展的国际环境看,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加剧与国际交往缩减将同时并存,首都教育利用全球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委员、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要提高政治站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当前,与时俱进,统筹谋划,把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决策,包括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深化教师队伍改革等精神及时转化为“十四五”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2.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首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聚焦高教、基教、职教、学前教育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准确把握问题的基础上,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主动作为、破解难题,研究制度措施。

  3.要精准施策发力。把握好首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研判分析,区分轻重缓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的重大改革任务和政策举措,精准发力,以点带面,为加快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关于教育人才建设

  要继续大力支持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市属一流学科高校发展,以及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科技中心建设。推动北京战略科技人才计划落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稳保全国人才高地。

  (三)关于对家长教育与学生教育的有机结合

  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将对家长的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家长必修课、家校互动、教师家访等形式完善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教育;注重家长和学生的情感联接教育,将爱的教育贯穿于家校联动之中。

  (四)关于高等教育发展

  1.深化在京央属高校与市属高校间的帮扶合作。总结经验,改进合作方式,重点加强师资上的培养和交流;特别是在市属高校的内部管理、重点学科建设领域,可采取干部挂职交流、聘请央属高校人员到市属高校兼职院长或教授等创新举措。深化市属高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导向,规范人才在央属高校和市属高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

  2.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励市属高校建好“双一流”学科和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编制等系列改革精神,积极研究推进市属高校事业编制改革和财政拨款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对市属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规范财政支持保障方式,建议以培养学生人数作为基础,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学校编制规模和财政拨款投入规模。三是支持在京“双一流”高校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四是激励市属高校盘活存量资源,提高效率,调动积极性,形成校际间适度竞争格局,为市属高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五是推动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从具体到人的管理转变为以总量控制为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完善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双轨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和考核评价体系。

  (五)关于学前教育

  1.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2.在坚持普惠、公平、均衡的原则的基础上,优化学前教育供给结构,多措并举增加幼儿园学位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六)关于提升体育教育

  1.加强体育学科研究。依托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专业高校,建设“体育人工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动体育与人工智能、体育与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紧跟国际前沿科技发展动态,开展多领域的基础及实用技术研究,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模式;争取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填补国内体育人工智能创新领域的空白,占领体育人工智能国际制高点,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成“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建设。实施冬奥遗产继承发展与奥林匹克教育研究行动计划,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