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理论与实践》会刊 > 202003-04期 > 专题关注

关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规划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1-01-11 来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

  为协助做好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针对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结合本年度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预案研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立法后评估等立法工作,以及协助常委会检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等监督工作,采取同步推进的方式,深入到海淀区等基层一线调研,邀请委员、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同时采取书面调研、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市科委进行联系,沟通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编制进展情况,了解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工作。

  一、“十三五”时期科创中心建设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北京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创中心

  “十三五”时期,全市真正形成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央地创新资源协同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有五个显著提升:一是支撑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布局和能力显著提升。主动谋划国家实验室建设。编制“三城一区”规划及中关村“一区多园”统筹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形成优势。二是改革攻坚创新发展显著提升。依托中关村先行先试一批改革政策并向全国推广。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等奠定制度新优势。三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强度保持6%左右,全国居首;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超15%。涌现出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四是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制定实施高精尖产业政策,设立300亿科创母基金,推进应用场景建设。2019年新经济增加值1.28万亿,GDP占比36.1%。五是对京津冀及全国辐射带动效应显著提升。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引领全国创新发展。

  (二)科技领域仍需聚焦解决五方面问题

  问题一:仍需加强基础研究布局。

  重大原创成果不足。1901年至今全球共947人次获诺奖,北京仅1人。原创理论不足。信息技术领域,仍延袭冯·诺依曼体系,缺乏变革性、引领整个学科的理论突破。人工智能领域,目前集中在应用层,基础层算法不足。

  问题二:仍需加强战略高技术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PCT专利产出效率仍需加强。2019年北京PCT专利申请量7200件,远低于深圳(17459件)。

  问题三:仍需在顶尖人才集聚服务上下大功夫。

  国际顶尖科学家缺乏。仅以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为例,截至2019年共83位诺贝尔奖、28位图灵奖、8位菲尔兹奖得主在此工作学习,北京差距明显。关键领域高精尖人才匮乏。新材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全球前百名科学家,北京无一人入围。

  问题四:仍需加快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世界一流科技企业匮乏。“德温特2020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北京仅小米入围。产业结构不平衡、产业链布局需加强顶层设计。与美国加州等地区相比,产业结构均衡性较差,新一代信息产业过万亿,新材料比重偏小,先进制造业布局较欠缺。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偏低。全球企业研发经费前20强中北京未入围。2018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比重不足40%,深圳超90%。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效益有待加强。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例,2018年北京为19.30%,低于上海25.48%,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北京为39.57万元/人,低于上海65.22万元/人。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和参与企业创新程度不高。

  问题五:仍需提升国际化开放合作水平。人才国际化不足。中关村外籍从业人员占比不足1%,远低于硅谷的35.5%。国际人才服务能力尚需提升。针对国际人才的配套服务仍需加快完善。外向型技术贸易格局需进一步构建。2018年,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方面北京31.94美元/万元,上海达56.03美元/万元。

  (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酝酿突破,为新科创中心崛起创造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与生物、能源等交叉融合, 我国迎来窗口机遇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更加注重创新引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科技充分赋能生命健康、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动新经济形态迸发出新的生机。科创中心建设于危机中孕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新冠疫情冲击前所未有,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依靠科技加强社区智慧管理等成为新命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不确定性增强,全球新一轮科技竞赛加速启动。二是中美硬脱钩迹象明显,中美科技战形势复杂,科技创新步伐放缓。三是北京与全球部分领先科创中心仍存在差距。四是国内科创中心多点布局,竞争激烈, 北京领先优势受冲击。五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2.面临的难得机遇:一是疫情背景下,新基建等成为投资新热点,催生新的科技创新需求和场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业态迎来新契机。二是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到来。三是北京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脑科学等前沿技术与数字经济方面已抢占先机。四是北京率先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期,在高质量发展上有先发优势。

  二、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情况

  (一)整体情况

  为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市人大常委会于2019年11月27日审议通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并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引领和法制保障。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发生积极变化,在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各方面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显著提升。今年前7个月,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5182项,成交额2863.8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了技术交易在疫情常态下的逆势增长。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5695.3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全国总量的25.4%;其中落地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77.7亿元,同比增长70.4%;高精尖相关技术领域落地本市逐年呈较快增长趋势,据统计,2017-2019年高精尖相关技术领域落地本市76228项,占落地本市总量的73.5%,成交额2668.5亿元,占59.4%,年均增长率达31.6%。另据科技部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8年,在京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首位,达49.7亿元,同比增长48.8%,占全国的28.0%。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相比,本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体制机制方面,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束缚还未根本破除,在资产管理、人事管理、薪酬制度、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较多“掣肘”,对中央在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服务还不够,本市巨大的科技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在社会氛围方面,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还未真正确立,支持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合理合法富起来的舆论氛围还不浓厚,高校院所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足,内生动力还未充分激发;在落地承接方面,本市重大项目对科技成果转化拉动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布局还不完善,空间、土地、成本等制约较为突出,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领域的专业化平台投入还不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还需强化,对转化投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市场体系方面,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滞后,品牌影响力还不强,专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社会资本对成果转化早期投资不足,本市金融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政府推动方面,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协调机制还有待健全,对重大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盯得还不紧,服务还不细,黏性还不够,资金、政策统筹力度还有待加强,各区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还不够,科技成果溢出流失较为严重,在降低成本、完善配套等方面还需采取更有力措施。

  三、委员、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

  (一)关于破解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的机制体制问题

  1.要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的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明确科创中心主平台、主阵地与城市副中心三者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各自定位和不同作用。

  2.要加强统筹规划,提倡多部门协同保障,理顺人事、财政等相关政策保障。

  3.要进一步加强北京在推动京津冀协同纵深化迈进、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加快链接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集聚和强化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创新发展。

  4.推动科委自身改革,充分发挥好科委在市委市政府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方向研究方面顾问机构的作用。

  (二)关于财政资金对科技领域发展的支持投入

  1.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R&D经费的投入,尤其是提高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2.要进一步明确科创中心建设发展目标,制定可量化指标,如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

  (三)关于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激励创新主体

  1.坚持市场化方向,注重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核心主体的作用,加大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发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的市场化程度,鼓励企业提高自主研发投入比例。把现有的项目拨款制度为主,调整为支持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财务支持政策为主。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