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2年 第6号

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北京市商务局

  2021年9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情况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等四方面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深化“两区”建设,逐一研提措施并对照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开放创新工作体系,引领“两区”高质量发展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021年服贸会上的重要致辞精神。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统筹、高频调度、高标准推进,加强市级层面统筹,以项目落地为核心,建立健全“发力‘产业+要素+机制’,增强政府支撑度;强化‘园区+政策+宣传’,提高市场主体感受度;着眼‘区域+国家+全球’,扩大示范引领度”的“3×3”工作体系。蔡奇书记主持召开4次“两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1次专题会议。吉宁市长及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累计调度调研200余次。殷勇副书记、晋柏副市长带队走访10余个国家部委,争取高含金量政策先行先试。
  (二)强化对区及园区的赋责赋能。把园区建设作为深化“两区”建设的重点,市级层面出台促进重点园区(组团)发展专项提升方案,明确“三个一批四个一套”改革任务(制定一批园区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一批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一批功能提升;完善一套园区服务体系,建立一套招商推介体系,实施一套形象提升工程,制定一套园区评价体系);建立市领导“一对一”联系重点园区机制;各园区研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以增强显示度为抓手,促进环境优化、功能提升、项目集聚。建立改革“揭榜挂帅”机制,朝阳、昌平、顺义等区揭榜国际收支、美丽经济、买手经济等改革发展任务。海淀、通州等区推进“数字自贸”“绿色自贸”建设。推动向自贸试验区下放118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指导自贸组团和房山、延庆等区制定招商引资激励办法。优化园区利益共享机制,市财政局印发实施《本市企业跨区迁移利益分享办法(试行)》等文件,对市级“服务包”企业跨区迁移予以引导。“放权、增能、激活”的市区协调机制加快建成。
  (三)完善“两区”配套机制。市统计局牵头建立“两区”统计监测指标,多维度呈现“两区”建设成效。市“两区”办牵头建立并优化完善“两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改革传导机制。落实“两区”“三平台”建设干部人才支撑三年行动计划,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两区”办对10个市级部门和6个区开展专项考核,挖掘在“两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促进形成鼓励干事创业氛围。注册成立新型研究机构-北京博锐开放政策研究院,打造开放性、国际化高端智库,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智力支撑。
  二、强化政策创新,推动“两区”红利惠及更广泛市场主体
  (一)加强新一轮“两区”建设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2.0版方案、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方案,聚焦跨境投资和贸易、要素配置、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争取实施新一批突破创新政策,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系统谋划自贸试验区中长期重点发展板块,拟聚焦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生物经济创新策源地等方向集成创新。
  (二)率先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政策。抓紧落实国务院批复方案,251项任务实施率超96%。截至目前,累计推出近70项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形成66个制度创新案例,显著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推动一批首创性政策落地扩面。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惠及26家企业,减免税额3.7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企业77家,较常规认定流程压缩80%以上。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受益企业减免税额943万元。出台新视听改革创新发展15条举措,率先获批放宽在京注册的中方机构与外方联合制作电视剧有关资质限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全国率先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出台6项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试点政策,非金融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外债账户全国领先;依托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25单基金份额转让项目实现交易金额38亿元,为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探索有效路径。
  (三)探索开展“政策会诊”。聚焦“小而美”细分领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和堵点难点问题,实施小切口微改革。出台促进离岸贸易发展14条措施,建成“京贸兴”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文化贸易“政策会诊”,成功争取将超过百年的油画等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降为零,引入里森画廊等国际顶级画廊。加速布局美丽健康赛道,推动昌平区首创出台“美丽经济十条”政策,设立本市首个美丽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个性化定制研发中心,吸引47家美丽健康领域企业落地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系统集成和园区承载,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
  (一)推动全产业链开放、全环节改革。探索集成化改革路径,推出科技创新、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金融4个全产业链开放方案,制定人才、知识产权、跨境贸易等5个全环节改革方案,形成了从点上突破到全链条系统集成创新的开放体系。全产业链开放政策陆续落地,为巩固优势领域和壮大新兴领域赋能添力。科技创新方面,巩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孵化”全链条服务,挖掘海外科技企业和优质研发成果资源,4家英国机构在京落地,8个项目或科学家团队与北京开展合作或回国发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9家试点单位已完成21项赋权工作。数字经济方面,升级北京大数据交易所,成立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150多家合作单位入驻,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形成首份数据资产评估报告;落地临空经济区数据跨境安全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医药方面,完善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实施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其项下物品进口无需提交药品通关单;对临床试验用途的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开展临床试验的监管新模式。绿色金融方面,加快构建以北京绿色交易所为依托的碳配额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成功发行本市首单CCER抵质押贷款、首单绿色(碳中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成立国内首个绿色汽车金融中心,通州区、密云区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全环节改革措施陆续推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国际人才服务温度,发布40项对境外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目录、110项“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在朝阳望京等8个区域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拓宽知识产权保障广度,率先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实现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和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零突破,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覆盖投保专利3366件,保障金额超过33亿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出台28项支持措施,开通3C免办便捷通道,推广口岸通关监管“免于到场查验”。
  (二)推动重点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自贸片区担纲开放排头兵。科技创新片区加快科技服务、生物与健康产业布局,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竣工交付,国际首个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科技创新平台、小米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国际商务服务片区聚焦金融、航空、文化贸易等发力,推动ESG绿色产业创新中心、AEO高级认证孵化基地等项目落地,落户飞机发动机维修天马项目。高端产业片区以生物医药、商务服务等为牵引,建成本市首个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北京细胞治疗集团正式投入运营,全国首个全产业链视听产业园、波士顿咨询(北京)等项目接连落地。综保区打造开放桥头堡。天竺综保区完成二期围网验收,实现全域封关运行。大兴综保区与河北方面首创“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实现综保区与口岸功能一体化发展。亦庄综保区新址可研报告初步编制完成。中关村综保区申报工作进入部委审核阶段,以科技创新、高端产业为特色,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轮驱动的综保区格局正加速成型。重点园区建设开放强载体。中德产业园构建“管委会+运营管理团队+国际化机构”组织机制,引进特瑞拓互联工业数据平台等一批优质项目。中日产业园落地RCEP国际商事服务中心、国际创新服务中心等项目。金融街持续汇集高能级市场主体,落地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网关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国民养老保险公司、银河证券等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和机构。丽泽商务区落地数字货币研究所、中核碳资产经营公司、中国物流集团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重磅机构。
  (三)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功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推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意见,成为全国首个推动自贸试验区跨区域协同的国家级文件。建立健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政策互通互鉴、资源互惠互享。推出三地自贸试验区三批153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建立区域人才资质互认、双向聘任等制度。成立“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和资源互补。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创新合作平台。打造京津冀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京津冀征信链,成为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探索三地联动的全球化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京津冀区域标准化协作,2项实践作为创新案例由国家部委向全国复制推广,以高水平开放合作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法治保障,构建完备的法治体系
  (一)强化“两区”建设法治保障。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和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突出制度创新为改革“赋能”,建立容错机制为创新“减负”,确保改革创新于法有据。围绕重点领域强化立法研究,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人大常委会二审;推动外商投资条例立法工作,提前开展立项论证和相关立法调研工作,构建以“一条例一决定”为核心、突出重点领域的法规体系。
  (二)统筹开放与安全。全力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实施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探索全过程防范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方案出台前及实施后阶段性评估机制,对金融、数字经济、文化等重点领域开放进行跟踪监管,对放宽外资准入等重要政策进行事前风险评估和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数据跨境流动和安全管理地方性探索实践,推动4家需求迫切企业开展数据出境风险自评估和安全评估申报工作,指导自动驾驶、生物医疗、电信领域头部企业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和重要数据目录梳理,将风险防范贯穿“两区”建设全过程。
  (三)完善司法服务保障。争取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为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加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出台境外仲裁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建设北京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推进涉外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实施涉外商事审判精品战略。
  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入库项目7490个,预计投资额超19882.6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3737个,涉及投资额9988.9亿元;形成了14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2021年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900多家,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实际利用外资144.3亿美元,持续保持高位态势。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今年1-8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37.9%,高于全国17.7个百分点。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