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0年 第5号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卢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北京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落实“三防”“四早”“九严格”和科学精准有效原则,动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经过八个多月的奋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本土疫情传播阻断。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疫情概况

  自2020年1月19日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截至9月21日24时,本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35例(其中境外输入176例),已治愈出院926例,死亡9例,在院确诊病例已于8月25日全部清零。

  回顾本市抗疫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国内其他地区输入北京病例并引发本地传播阶段。自1月19日开始,共历时48天,累计报告病例420例,其中200例为其他省市输入,病例发病至确诊用时中位数为4.4天。

  第二个阶段是自2月29日至4月中旬境外输入疫情阶段。自2月29日发现第1例输入性病例,到末例病例报告历时46天,累计报告输入性病例174例。病例发病至确诊用时中位数为3.5天。

  第三个阶段是自6月11日至7月6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阶段,历时26天,累计报告病例335例,病例发病至确诊用时中位数为2.7天,较第一、二阶段分别缩短1.7天、0.8天。

  二、工作情况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建立央地联动的高效指挥体系。1月22日,北京市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蔡奇同志任组长,陈吉宁同志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医疗保障、社区防控等一办十组;6月11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在此基础上扩展为“一办十八组”,所有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均分别牵头专项防控工作,进一步强化防控力度。按照中央部署,2月21日成立了由蔡奇同志、陈吉宁同志为总召集人,14个中央单位及北京市相关部门组成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统筹疫情防控工作。组建北京口岸入境管理联防联控前方指挥部,强化机场口岸疫情防控,落实闭环管理措施,最大限度防范疫情输入风险。截至9月21日,已召开84次领导小组和41次协调机制会,研究防控策略,部署防控任务。

  二是加强排查管控,严防疫情扩散传播。坚持“控”与“查”相结合,控制源头输入,对民航旅客严格落实测温和复测工作,全面采集进(出)京旅客信息,做到入境人员全流程、全闭环管理。全力加强进出京通道管控,坚持上下协同、区域联动,深化环京护城河工程、区域警务协作、京津冀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依托外围检查站智慧管控系统,健全完善进京通道一体化查控机制,做到既保安全又保畅通。累计核查进京车辆3000余万辆、人员5000余万名,劝返出京人员1.4万人,拒售、退票420余万人次。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进一步健全市场防疫工作制度,建立双责任人、名册登记、消杀记录、宣传培训、应急处置、专职消杀员六项基础制度、经营场所和从业人员两本基础台账,以及两张检查清单,强化市场防疫安全检查及重点食品、人员排查,累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110余万家次。

  三是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全面加强社区防控。1月31日,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强化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各区均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形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统一指挥、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齐抓共管、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坚持党建引领“吹哨报到”,以疫情为哨声,实行区领导班子成员包街乡,街乡班子成员包社区(村),社区(村)真正成为了统筹各方力量、领导疫情防控的战斗堡垒。全市7111个社区(村)党组织,2074个临时党支部,9.9万名下沉干部全天候参与疫情防控。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累计登记返京人员623.5万人,50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全部融入辖区社区管理网格,累计对459.5万人次开展集中、居家医学观察,在病例排查、健康监测、密接人员管理以及敲门行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成立社区防控专家组,对指导各区、各单位科学防疫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坚持依法科学原则,精准施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本市始终坚持依法科学防控原则,加强分析研判,动态调整防控策略,推动防控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在1月24日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随着防控形势起伏变化,及时调高或调低应急响应级别,指导全市依法调整防控措施。随着对新冠肺炎认识的不断深入,将疫情风险分区分级单位先后由区调整至街道(乡镇),再调整至社区(村),疫情防控措施精准至病例所在小区、楼栋、村组,聚焦精准防控,推动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

  五是加强流调溯源,严管密接。在流调溯源中积极利用大数据手段,确定病例活动轨迹,迅速精准判定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特别是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陈吉宁同志牵头组建溯源专班,在首发病例确诊后16小时内,精准锁定新发地批发市场牛羊肉大厅负一层为高风险点位,沿着“人”和“物”两个方向,并应用基因组进化分析,明确病毒来源为境外输入,并排除了最初由人到人的传播途径,对疫情防控由“防人传人”到“人、物共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疫情期间,全市充分动员疾控、卫生监督、社区卫生等各机构力量,经过规范培训后组建了360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分为三线梯队,实行7×24小时应急值守,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确保了全部病例24小时内调查及时率为100%,累计确定密切接触者1.2万人,全部落实隔离观察措施,并建立市区两级心理援助队伍及17条心理援助热线,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安抚,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重点人群心理和情绪稳定。

  六是严格发热排查,精准施治。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救治策略,在疫情第一阶段,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建立市、区两级定点医院,以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三家市级定点医院为牵引,组建三个新冠肺炎病例救治联合体,对17个区级定点医院加强指导。在疫情第二阶段,迅速启动小汤山应急战备医院,形成地坛医院集中救治重症危重病例,小汤山医院收治轻型普通型病例的分类救治格局。在疫情第三阶段,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将所有病例全部集中至地坛医院隔离治疗,保证了新冠肺炎病例的早诊早治、应收尽收。同时不断优化病例诊疗流程,对发热门诊患者全部实施“3+1”的规范筛查,建立并完善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中医药救治工作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一人一策”强化救治,最大程度提高收治率,降低病亡率。截至目前,全市病例收治率达100%,病亡率小于1%。 

  七是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确保医院安全。自2月中旬开始,全市推行非急诊全面预约制,提早掌握患者就医信息,以便安排服务和做好防控。对于新住院患者进行核酸检测筛查,对于精神类疾病等长期住院重点人群,住院病区实施封闭管理,新住院患者在隔离中转病房中观察14天后方可转入常规病区。通过大数据方式对高风险就医人员进行重点防控,制定医院感染防控十六条措施和医务人员防护指南,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谈机制,由分管市长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到位的区和医疗机构进行集中约谈,强化院感防控措施落实。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处方服务330.2万人次,为老年人送药33.2万人次,有效降低了重点人群院内感染风险,极大提高了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建立医疗物资日监测报告制度和闭环管理调度机制,确保防护物资及时拨付到位,满足一线工作人员防护要求。

  八是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应检尽检。在保障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扩大核酸检测机构数量,针对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特点,全市迅速启动核酸倍增计划,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主体作用,密切京津冀协同,扩大增量,挖掘存量,大幅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核酸检测机构由6月上旬的98所增至225所,形成了央地、军地、公私机构协同的格局,两周内完成1100万人次筛查任务,实现了中高风险地区等人群“应检尽检”,全市“愿检尽检”需求得到满足,单日最高检测量109万人份,日检测能力由6月上旬的10万份扩至52万份,为有效摸排感染风险、及时采取管控措施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我们建立了数据日监测和质控周评价制度,加强飞行检查和质量评估,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开展第三方核酸检测实验室“驻场式监督”,保障了检测质量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九是强化物资保障,有序推动复产复工。在疫情早期,为应对口罩和防护服等防控物资紧缺的情况,全市建立了应急物资和生活物资统一调度制度,一方面统筹调配应急物资使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货源和生产,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正常生活供应保障。出台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10条措施,组织动员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挂图作战,加快推进诊断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智能测温、口罩以及特定人群跟踪服务等适用技术和产品投入一线应用。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和细化完善企业防控指引和开工清单,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以查促改,倒逼企业落实测温、验码、登记、控距、科学戴口罩、空调使用、通风消杀等常态化防控措施,积极动员企业工地工厂在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激发市场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交通运输、餐饮商超、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有序恢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全面复工复产达产以及学生返校复课、高考、中考等社会重要活动的顺利开展,北京健康宝和京心相助小程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五类”规上企业整体复工率99%,规下企业复工率91%,“七小”门店复工率92.1%,餐饮领域稳步复工,文化旅游领域逐步回暖,把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十是强化监督指导,压实防控责任。建立日调度日调研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从发现、分析问题,到反馈、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紧盯社区、楼宇、医院、交通枢纽、集中隔离观察点等高风险场所,围绕外部输入管理、社区和院感防控、复工复产等重点工作,开展现场调研610次,发现重要问题14类452个,提出工作建议511条,通过专项监督发现问题11896个,及时督促整改;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累计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各类监督对象26.7万户次,发现存在问题单位7676户次。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着眼市场和食品供应全链条,并延伸至外卖餐饮领域,累计开展现场调研976次,发现问题324个,提出建议94条,督促各区进一步压实主管部门防疫消杀责任。同时,紧盯涉新发地等重点人群,围绕社区(村)、工地、集中隔离点管控,以及环境消杀、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等重点环节,共抽查177个工地、市场餐饮食堂和核酸采样点,发现问题350个,及时堵塞防控漏洞。对防控工作中出现不担当、不作为、失职等问题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严肃追责问责,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1112人,以纪法刚性推动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到位。

  十一是广泛宣传动员,群防群控。坚持全视域、全媒体、全过程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做到与首都疫情防控工作同步同向、同频共振、同心合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截至9月21日,召开北京市新冠肺炎新闻发布会166次,全市党政部门一把手、新闻发言人、基层代表、专家学者600多人次出席,境内外媒体3100多家次,发布信息8000多条,起到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组织市疾控中心编制了系列防控指引,指导社会各界科学防控疫情,形成群防群控良好局面。统筹各类载体渠道,多形式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布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推广分餐制、公筷公勺、口罩文明,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健康文明素养,将疫情防控成果转化为首都市民健康文明理念和行为,共建共享健康安全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有待加强。本次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的基础作用和地位尚未成为广泛共识,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方针尚未全面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社区治理能力还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街道(乡镇)和社区层面缺少有效支撑的问题,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为1.65,低于国家规定的1.75的最低标准。同时,由于首都的特殊性,传染病防控的属地管理原则在资源调配、主体责任、疫情调查处置、社区防控措施落实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法规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现行《传染病防治法》中缺少对传染病社会防控的细化规定,疫情初期,市政府紧急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社会各界在疫情防控中的“四方责任”,以临时性行政指令发挥作用,健全完善依法防控制度十分紧迫而必要。

  三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本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救治、社会面监测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应急救援队伍等方面存在短板,同时也暴露出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人才短缺、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社区防控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是公共卫生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市区两级17所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不达标的占47%;目前本市尚无用于高致病检测的市属P3实验室,遇有重要关键问题如病毒培养测序等仍严重依赖央属实验室,时限性和自主性难以保证。此外,远郊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普遍较弱,设备和人员是短板。

  五是医疗救治资源相对不足。全市医疗机构中(包括市属、央属、军队属)负压病房仅有290间;很多医院缺少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独立病区,发热门诊设置水平有待提高,基层筛查哨点监测十分迫切,院感风险仍然较大。

  六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由于疫情发生前,各地普遍在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相关医疗物资储备、产能储备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导致本次疫情前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出现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检测设备设施等短缺的情况。

  四、下一步工作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指示要求,着力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好与新冠疫情作斗争的各项准备,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5月16日,北京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和加强党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树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

  二是细化工作举措。6月4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常委会和全会审议通过的《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举措、行动和项目等方面进行细致谋划,以增强《意见》的可操作性、执行性。通过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科学布局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提升重大疫情救治和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系列措施,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8月18日,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又印发了今年下半年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任务,确定了24项具体工作,年底前全部实施。

  三是加强法治保障。积极构建公共卫生应急法律体系,加快推进《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中医药条例》的出台,加快《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条例》立法程序,完善《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把医疗机构的生物安全纳入首都安全体系,系统规划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升首都生物安全防御能力。

  四是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提高市疾控中心在重大传染病疫情技术协调权威作用,在通州区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址,推进市区两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能力。规划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佑安医院新址),完善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小汤山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组成的“3+2”传染病定点医院救治布局,充分发挥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在传染病和中毒救治等方面的优势;将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外籍患者救治的备用定点医院;小汤山医院为战备医院,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五是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和伟大创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爱国卫生优良传统,助力北京疫情防控和健康北京建设,北京市制定部署了《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2020年底前,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实现全覆盖,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措施落实到全市各个社会单元,启动并推进爱国卫生六大专项行动等阶段性工作目标,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预计到2022年,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条件和面貌持续改善,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建立,爱国卫生习惯融入市民生活,人人齐参与、社会齐发力的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六是主动着手建设。开展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通过改、扩建和新建,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布局,综合医院建设符合传染病救治条件的病房楼或独立病区,服务未来诊疗需要。启动全市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发热筛查哨点建设,规划布局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进一步强化基层探头作用。加快建设负压隔离病房,2022年全市达到700间,重症监护负压病房达到150间,负压急救车辆达到100辆(目前已达到115辆,提前实现目标)。在传染病、流行病学、检验检测、影像诊断、创伤、中毒等方面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养领军人才,培育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并在绩效工资等方面加强激励与考核,持续调动积极性。

  七是加强科技抗疫支撑。积极推进科兴中维、中生北京公司等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III期试验和规模生产准备,加强其他优势团队及项目临床试验I/II期研发支持力度,保持北京在新冠疫苗方面继续领跑。加快推动一批快速、便捷、准确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上市;加快特效药中和抗体临床研究,推动尽早进入诊疗方案。聚焦推动医疗设备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做好国产化替代,持续跟进呼吸机、测温设备、口罩、防护服等研发、生产、使用情况,针对“卡脖子”部件,推动北京防疫相关技术发展、产业进步。加强新冠肺炎研究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本市935例病例资源,深入分析研究新冠肺炎发生规律、传播特点及发病机制和治疗转归规律,为更好地做好未来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八是提早部署秋冬季疫情防控。为有效防控秋冬季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聚焦新冠肺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两个因素”,制定了《北京市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方案》,从严格进京管理人物同防、完善监测预警及时识别管控风险、加强医疗救治安排和调查处置准备、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市场监管、优化社区防控工作体系和机制、统筹复工复产人员有序流动、加强物资保障和宣传引导、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等十四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积极做好秋冬季大规模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和未来新冠疫苗预防接种准备工作,从应对策略调整、机制优化、预案完善、监测预警、力量保障等全链条、各环节做好准备。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