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19年 第5号

关于《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9年9月19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陈添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情况。

  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在周边区域共同努力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各区,聚焦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综合施策、科学施治、精准发力,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一微克”行动,实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本市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今年以来,本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截至8月底,PM2.5平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40+”,创历史同期新低;在京津冀及周边省(区、市)“2+26”城市中,PM2.5浓度最低,同比降幅最大。

  一、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一是齐抓共管局面全面形成。成立了蔡奇书记任主任的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市领导带头当好“施工队长”,蔡奇书记在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上,必点排名靠后的区和乡镇(街道),陈吉宁市长多次研究部署蓝天保卫战重点工作。健全完善“月通报、季报告”制度,通报情况细化实化到乡镇(街道),打通大气污染防治“最后一公里”。全市上下积极落实职责,推进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落实。

  二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积极推进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机动车条例”)区域协同立法。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出台国三柴油货车全市域限行、扩大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新能源货车路权保障等政策,完善老旧柴油车淘汰补助政策,实施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记分制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发布实施餐饮业、电子工业、加油站油气等排放标准,全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环保标准体系。

  三是移动污染源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实施“黑名单”闭环管理制度,累计将19.7万辆检测超标的重型柴油车纳入“黑名单”数据库;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28.47万辆,2018年以来,报废转出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7.55万辆;大力推进“公转铁”,截至7月底,铁路发送商品车37万辆,同比增长23.8%;铁路运输进京砂石料62.89万吨,是2018年全年的六倍多。

  四是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大幅提升。坚持“平台共享、部门负责、执法规范、环保督察、信息公开”二十字方针,印发《北京市扬尘管控工作意见》,明确各部门扬尘管控职责,细化扬尘管理标准。建成2700多套施工扬尘视频在线监控系统,每月对各区近1600条道路进行尘负荷监测,道路清扫保洁“冲、扫、洗、收”新工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区和乡镇(街道)总悬浮颗粒物(TSP)、道路尘负荷等情况,强化社会监督。今年1-7月,全市降尘量均值为7吨/月·平方公里,同比下降23.9%。

  五是生产生活领域实现深度减排。加大疏解非首都功能力度,2018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998家,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对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餐饮油烟开展深度治理。加快“一证式”管理,2018年完成陶瓷制品制造等4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加强对已核发许可证行业证后监管。

  六是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全市集中供热清洁化比例超过99%,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2019年,重点围绕冬奥会赛区、世园会周边继续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完善城镇“煤改电”采暖季电价优惠政策,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防用煤反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累计新增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12项,在冬奥会工程、行政办公区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中推广超低能耗示范。

  七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加强。依据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科学编制“三年行动计划”。研发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PM2.5和TSP监测网络;对1.6万辆重型柴油货车实施在线监控;完善“热点网格”、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报警量大、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开展“点穴式”精准执法,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和问题处置能力。

  八是执法督察力度全面加大。2018年以来,累计检查重型柴油车356.4万辆次,处罚超标车45.9万辆次、9036.54万元;对江淮汽车开出1.7亿元最大罚单。累计查处扬尘类违法行为4万起,罚款2.01亿元;立案查处固定源大气类违法行为3708起,处罚金额9448.1万元。实现对16个区市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深入开展空气质量专项督察,集中约谈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28个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并通过媒体公开,将4个乡镇(街道)问题线索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九是区域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调度下,印发实施“2018-2019秋冬季攻坚方案”,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和联动预警。在周边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开幕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工作。

  十是全民参与水平广泛提升。以“一微克行动”为主线,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和大型主题采访,持续宣传解读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举办“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等主题活动,鼓励市民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在联合国环境署年会上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对外讲好北京“生态环境故事”。鼓励公众监督,严格落实“接诉即办”要求,按时办结率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严格落实各项任务要求,实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市空气质量与国家标准和广大市民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一)空气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

  主要污染物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2018年,本市PM2.5、PM10、NO2、O3浓度分别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6%、11%、5%和20%。其中,PM2.5超标比例最大,是影响本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与发达国家大城市年均10-20微克/立方米相比,本市PM2.5年均浓度相差2-3倍,与市民群众对蓝天的期盼仍有差距,空气质量改善仍将是长期、艰巨的过程。

  空气重污染情况仍时有发生。近年来,本市空气重污染日呈明显下降趋势,但2018年仍有22天。特别是秋冬季,受不利气象条件、季节性污染物排放量增大等因素影响,空气重污染易发、多发,2018年秋冬季重污染日占全年的85%,影响了市民蓝天获得感。

  (二)大气污染减排空间收窄

  随着多年来持续性、大规模、集中化工程减排项目的陆续实施,本市工程减排的潜力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燃煤污染问题基本解决,机动车为主导的移动源污染特征更加突出,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刚性”排放占比越来越大,需要从工程减排为主转向工程和管理减排并重,更多地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依靠法律、经济、技术和公共政策的引导,通过管理的法制化、精细化,来实现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特别是现阶段,在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时,涉及与市民生活和城市运行保障等相关领域,难度更大,需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此外,受场站条件等因素制约,公交、物流等专用领域充电设施建设还难以满足需求,车辆电动化进程有待加速。

  (三)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存在差距

  本市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与作为首都的城市定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市各类工地开复工面积大,非道路移动机械流动性强,缺乏行之有效的识别和监管;个别施工企业工作精细化程度不高,苫盖不严、不及时,清理、洒水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中,城市面源和居民生活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现点多量大面广、间歇排放的特点,治理难度大。部分乡镇(街道)环保工作人员不足或职责落实不到位,对基层环保违法问题难以及时处置。

  (四)区域协同治理还需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区域地形呈“簸箕状”,在偏南风的主导风向作用下,污染物易沿山前传输,最终在本市堆积并转化,加之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域面积小等,生态系统大气自净能力较弱,京津冀地区重污染多发,虽然近年来空气质量实现了大幅改善,但京津冀地区仍是全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区域之一。

  当前,周边区域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京津冀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环境容量。根据PM2.5最新源解析结果,本市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约占三分之一,重污染期间的传输贡献占比达55%-75%。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尚不牢固,三地污染物排放标准还需进一步协同,打击区域环境违法犯罪还需进一步深入,区域高排放货车查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更需在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方面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推进污染物实现结构性减排,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持续改善。

  三、下一步工作

  2020年底前,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阶段,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市政府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PM2.5治理为重点,聚焦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标准,全力做好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保障工作,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推动首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

  一是推进移动源低排放化。疏堵结合、加快高排放柴油车更新淘汰,落实新能源货车路权保障政策,加快车辆电动化进程;积极推进“公转铁”,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严格执行国三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全市域限行和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政策。严格实施国六机动车排放标准,强化新车一致性检测和在用车排放监管,闭环管理超标排放柴油货车;积极配合“机动车条例”立法出台,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制度,完善重型车排放在线监控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二是推进扬尘污染管控精细化。严格落实《北京市扬尘管控工作意见》,加快研究出台各类施工工地监控技术和数据传输规范,形成全市统一的扬尘可视化、智能化监管平台,完善管理和执法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充分使用记分、信用联惩、停止在京投标资格等手段加强扬尘违法行为监管。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道路清扫保洁体系,提升城市道路“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率和机械化清扫标准。综合运用扬尘在线视频监控、粗颗粒物监测网络、道路快速检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提升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

  三是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继续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稳步实施镇村产业聚集区转型升级。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一厂一策”治理,加快构建标准引领的挥发性有机物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基于“源头管控+运行状态监管”的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模式。推进低挥发性建筑类涂料和消费品使用,开展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继续推进餐饮业规范化管理和整治。完成汽车制造、木质家具制造、电子等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并强化证后监管。

  四是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最大限度利用外输电。充分开发本地新能源资源,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继续巩固“无煤化”成果,严控新增用煤,全面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加快出台新版节能率80%以上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绿色标识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五是推进执法督察常态化。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点穴式”执法,利用热点网格、移动监测、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重点加强对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加油站、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行业的监管执法,提升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检查力度。研究制定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细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纳入量化考核,定期通报排名,依法依规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失职失责、工作不力等问题严肃处理。

  六是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化。以“机动车条例”协同立法为契机,推动进一步强化区域间高排放移动源的协同打击。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联防联控,共同开展空气重污染应急联动;继续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协同周边地区共同做好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紧抓机遇、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加快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措施落实,推动首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打下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