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19年 第4号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基层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北京建设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9年7月25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玉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提升基层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北京建设情况的报告,今年4月以来,在庞丽娟、侯君舒副主任带领下,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委员、代表深入西城、海淀、丰台、大兴和房山等区进行实地调研,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以及村(居)委会,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及运转情况,听取社区医生、乡村医生、护士、居民的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16个区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和区卫生健康委的意见和建议;召开研讨会,与市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医保等相关部门针对基层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7月9日,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对市政府的报告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了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近年来,市政府以基层为重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持续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拓宽社区用药目录、慢病长处方等便民政策实施,基层诊疗量近两年增幅约30%;扎实开展健康教育、老年体检、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功能不断增强,市民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改善。

  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仍然是本市卫生与健康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制约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市民的需求和期盼还有不少差距。主要是:

  服务网底仍需进一步完善。全市还有27个街道未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不达标,一些人口密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设置不能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全市大部分区已完成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建设,但普遍存在人员构成不尽合理,整合利用社区各方资源力度不够,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服务质量与百姓期盼还有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量大幅增加,与人员现状不相匹配,为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还不精不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签约数量轻服务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居民在签约服务中获得感不强。部分村卫生室申请医保定点资格困难,深山区巡诊服务还不能实时结算,给群众就近就医造成不便。

  医务人员短缺的难题未得到有效破解。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全市65岁以上的乡医超过70%,且接续乏人,村卫生室空置现象突出。

  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迟缓。市级层面长期缺乏顶层设计,各区、各行业管理部门、各医院自行建设了多种信息系统,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各医院之间还不能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和交换,许多基础数据需重复录入,降低了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效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等核心业务所需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和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程度总体不高,影响居民的就医体验。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关键环节,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全市卫生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破解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适应市民需要、具有首都特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首善标准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设施和网底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网络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市政府及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情况的定期监测评估,督促各区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标准,加大建设用地规划保障力度,尽快填补空白;对面积不达标的机构,要尽快完成标准化提升改造;新建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同时,对生态涵养区、疏解人口承载区、财力薄弱地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倾斜力度。

  发挥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能作用。从市级层面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对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在职能任务、工作机制、财政保障等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督,在加快推进建设覆盖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人员构成,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委员会统筹利用资源、协助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普及健康知识、畅通群众诉求的职能作用。

  二、做实做细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任务。以构建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为重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百姓需求和政府保障能力,依托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结合基层首诊、社区康复、居家服务的新要求,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从注重签约数量向更加注重签约质量转变,建立健全契约化、连贯性的跟踪服务机制,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细分服务内容,提高签约服务的针对性和多元化,特别是要注重优先为老年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持续的健康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诊疗规范、收费标准和补贴政策,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为乡村居民提供可及便利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根据村卫生室实际条件,科学设置医保定点资格审批条件,实行随报随审的政策,及时将审核合格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加快推进山区巡诊服务实时结算技术支撑,为村民就近就医提供便利条件。

  三、补齐人才短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首都医疗资源优势。强化政府主导,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大医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通过开设基层专家门诊、远程医疗、对口帮扶基层团队等方式推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加强激励保障,引导二、三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参与基层诊疗和家医团队服务工作。完善补偿机制,加大鼓励力度,吸引退休医务人员回到社区参与服务。

  多渠道扩充适宜人才。加强编制统筹调控力度,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科学测算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配置,对弥补编制不足的聘用人员给予财政补贴、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保持队伍稳定。进一步扩大本市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加大乡医订单式培养力度,制定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特点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更多用得上、留得住的适宜人才。

  提高岗位吸引力。明确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核算方法,推进“两个允许”政策的有效落地,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完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医务人员和家医团队倾斜。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稳定人才队伍。提高乡医收入补贴,改善执业环境,多渠道补充乡医。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评优评先和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顶层设计,高水平推进首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持续维护升级,确保首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明确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绩效监督,高效推进本市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各级医院在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使群众享有便捷、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推动各区、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卫生专业系统健康数据的协同协作,带动基层提升健康管理精细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效率。重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

  增强信息惠民服务力度。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模式,针对远程医疗、智慧家医、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费用支付等重点领域,以及预约、诊疗、检查、转诊、慢性病管理等重点环节,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强市级卫生健康移动终端的功能开发和推广应用,并为各区特色功能预留接口,逐步实现全市线上平台功能融合,为群众提供更高效的健康管理和更便捷的卫生服务。

  以上意见和建议,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