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18年 第5号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8年9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郝志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316人次代表提出了21件关于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合并为一项“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议案。该议案涉及疏解整治促提升、社会共治和安全城市建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生活垃圾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共享单车管理和电动车立法等多方面工作,综合性较强。

  为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该项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今年4月以来,城建环保委和城建环保办在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组织100多人次委员代表赴有关委办局、区、街(乡)、社区等开展了不同层级20余次调研和座谈,协调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公室、内务司法办公室及法制办公室对议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调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李伟主任非常重视议案办理,在议案办理工作大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在赴基层实地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精治为手段,不断提升首都城市治理能力,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成立了由张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30个市级部门共同组成的议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根据议案内容列出6类23项任务清单,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推进落实。通过议案办理,搭建了政府部门与代表委员的沟通平台,解决了一些群众关注的问题,凝聚了加强首都城市治理的广泛共识。

  9月4日,城建环保委员会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内容全面,实事求是,措施可行,城建环保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

  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市政府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时代课题,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在推进城市治理上进行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生动实践。在总结平谷区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基础上,探索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以各级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以属地为主、群众参与、多元共治为基础,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强化服务群众响应机制、解决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创造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北京经验”。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非首都功能疏解与“腾笼换鸟”优化提升同步推进,核心区背街小巷整治与“开墙打洞”治理成效显著,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有序开展,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推进,便民利民服务设施网点加速织补,公共空间品质有效提升,区域交通拥堵治理有所改善,静态交通管理有法可依,城市安全运行机制手段不断强化,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

  同时,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当前首都城市治理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相对于中央对首都城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长效机制,在提升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上下更大功夫。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提升城市治理的法治水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当前首都城市治理很多遗留问题还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规划,缺乏依法治市的法治思维造成的。新版城市总规出台后,市委市政府决心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真正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法治思维成为规划的“护身符”。

  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制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级各类专业专项规划和街区设计导则等管控标准,确保每一个街区、每一条街巷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要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和任务要求,建立定人定责定标准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确保规划落地不妥协变通、不打折扣。要加强政策整合、条块统筹,完善规划公开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问责,加大对违反规划行为的执法力度,不断突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保障规划实施稳步推进。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群众需求,既要守住尺度也要留住温度,尊重保护背街小巷的历史肌理、平民生活的市井文化,将其与现代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安全宜居有底蕴的人居环境,让规划上的数据指标真正转化为人居环境改善的体验感受,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维护城市规划的法治氛围,为推动依规依法治理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引擎,提升城市治理的共治水平

  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关键在于群众自治和多元共治。最近,市委正在总结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经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是一个有健全的党组织保障的组织体系,是一个党员看干部、群众看党员的层层带动体系,是一个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个机制大大提升了共治水平。东城区打造“书记工程”,构建了四级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推进了网格化管理和区街协同机制。西城区实施“党建+”工作模式,开展了党员“进千家、走万户”行动,有力推动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石景山区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了群众自治的“石景山老街坊”。怀柔区搭建起区、镇街、村居一体化运行的多网融合系统平台,服务群众更加便捷高效。但是,当前在群众自治和多元共治方面还存在平台不够丰富、机制不够完善、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

  委员们建议,各级政府要认真总结“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经验,认真研究吹哨报到的“上下延伸”,由自上而下、大包大揽转变为问题导向、聚焦基层、响应群众的服务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化党组织建设,让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带头人。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维护、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氛围。同时要认真研究政策,搭建平台,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多元共治的大格局。要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力量下沉、条块工作对接,形成凝聚共识、谋求共治、实现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长效机制。

  三、以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精治水平

  底数清、数据准、覆盖全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基础,信息化智能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趋势。议案督办中看到,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违法建设和建筑垃圾收运情况进行了动态跟踪和有效监管;在交通拥堵治理中,运用科学数据算法实施绿波带建设,有效提升了道路通行平均时速。大数据和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在城市治理局部上起到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首都城市治理还存在部门间、条块间的信息不互通、不共享以及各相关领域数据不全、底数不清、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尚未形成高位统筹、数据完善、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还需加快推进。

  委员们建议,要积极制定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规划意见,建立科学合理的大数据管理规范及相关标准,加快实施城市治理大数据建设,确保城市治理底数清晰、动态可控。要突破部门和层级间壁垒,加强数据信息的统筹共享和智能化应用,最大程度减少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做好停车管理、垃圾处理、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的城市治理信息公开和意见建议征询,一方面更好地服务市民,另一方面让社会各界和市民更加充分地参与和监督城市治理。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管理手段,加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等城市管理专业平台的融合对接,确保发现问题更加及时、服务群众更加高效。

  总之,首都城市治理既要满足超大城市治理的一般要求,更要突出首都功能的特殊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规划,以绣花一样的精心和钉钉子的精神,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早日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

  以上意见建议,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