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18年 第4号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聚焦‘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8年7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玉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聚焦‘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5月份以来,闫傲霜、侯君舒副主任带领议案督办工作组,先后到石景山区等六个区,针对代表议案提出的主要问题,深人到部分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基层文化中心、实体书店、文创产业园等开展了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各区文化委和文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召开情况沟通会,对督办调研中发 现的问题以及委员代表的意见建议集中向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反馈。李伟主任出席了议案办理工作启动会,对议案办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7月11日,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对市政府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讨论,并研究提出了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有关部门深人实际,认真听取委员、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代表提出的有些建议已有了初步进展。王宁副市长的报告,全面总结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实际成果,吸收了委员代表的建议,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

  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市委高度重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搭建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目标。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加快重要文物的腾退工作,加大历史文化街区、胡同四合院环境整治力度,老城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实施大运河通州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永定河生态修复、产业园建设已开始布局;结合长城国家公园试点正在推进长城保护修复项目;制定了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1+3”政策,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创产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和效益双提升,产业增加值占比、居民文化消费、资本市场等多项指标继 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社会支持、参与、推动文化中心建设的局面正在形成。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在“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推进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市级层面有些专项规划的制定进度较慢,在市区规划衔接、产业园定位、人才政策等方面统筹不足。二是在文物腾退、资源整合、设施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亟需建立与中央单位、驻京部队、社会资源沟通顺畅的协调机制。三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在满足群众多样化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仍需努力。四是文创产业政策支撑不够,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机制存在衔接缝隙,有些政策措施落地还差“最后一公里”。为此,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深刻把握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功能,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之一。进人新的发展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使命,X寸外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对全国文化建设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提高对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增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和建设之中,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好全国文化中心价值引领、首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融入公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使其成为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中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习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敬老爱幼等活动,将总书记称赞北京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 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形成良 好的社会风尚。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推广普及,提升全民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B寸代新风,展现首都市民良好形象。

  二、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完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体系

  制定文化中心建设的各专项规划。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要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深入研究全国文化中心的阶段性任务和战略性目标,科学编制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和“一城三带两区”专项规划。以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以规划统领保护发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促进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深刻把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首都城市建设的关系,突出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在“一城三带”规 划中,整合文化资源,重塑城市文化空间与文化生态,强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按照“示范区”和“引领区”的新要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要高质量建设市民文化中心、图书馆、社区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序推进规划落实。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八组”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相关部门之间、市区之间、各区之间做好规划衔接、政策对接、资金统筹、人才共享等工作,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强化整体保护、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并保护、传承和发展。在老城保护中,妥善处理好历史风貌保护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在“三个文化带”建设中,要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统一的保护发展体系。

  三、建立机制完善政策,统筹推进全国文化 中心建设

  建立与中央单位、驻京部队顺畅的沟通机制。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不仅是北京市的事,还需要中央部门的支持,以及高校、央属单位、驻京部队、社会单位等广泛参与,北京要建机制、搭平台、多服务、勤沟通。充分发挥中央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单位在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积极性,统筹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打造央地共建、军民融合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品牌,形成共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合力。

  完善配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把首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的发展优势,必须靠改革引路、靠改革破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融服务、科技融合、中介平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形成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认真总结已经实施的“投贷奖”政策,放大其优势效应,强化资本和项目对接,破解文创企业融资难题。加强对文创产业链的研究,细分文创产业类别,找准契合首都资源禀赋、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关键环节,予以精准施策、重点扶持,不断提升文创产业的驱动力和贡献率。深化与中央部委共建合作机制,争取国家文化政策和创新体系先行先试政策优先在京落地。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边界,将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终身学习等纳人其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专业化运营,引导和鼓励转企改制文艺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实体书店成为市民购书、借阅、读书、休闲的综合文化空间。拓宽文化大家、文化能人、文化热心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激发群众文化活力,促进形成以居民为主体、自娱自乐、自我管理的区域文化活动品牌,让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中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

  推进重点文物建筑的腾退和利用。以疏解非首都功能、向城市副中心搬迁为契机,将空置出的房屋重点考虑用于文物腾退,推动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中有价值的房屋和院落的腾退、恢复性修建以及合理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坛庙、王府、名人故居等重点文物要列出项目清单,拿出腾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定文物腾退、文保区民房腾退等相关补偿标准,通过鼓励自愿腾退、平移置换等方式,加快推进腾退工作。制定文物建筑合理使用规范,鼓励腾退出 的文物建筑尽可能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向公众开放。

  加快对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挂牌标识工作。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唤醒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加快研究制定历史街区和名人故居等建筑的认定标准和挂牌标识的工作办法。鼓励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和单位,针对本辖区和本单位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和场所自主挖掘内涵,注解标识,共同讲好北京历史文化故事,展示首都独的文化魅力。

  加强对北京特色传统建筑技艺的人才培养。将古建技艺传承纳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的方案之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首都特色传统建筑技艺的学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通过成立相关行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开展行业传承人的培训和交流,提升传统技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特殊技艺人才支撑。

  推动利用老旧厂房改建文化空间的政策落地。针对目前许多老旧厂房改建的文化空间面临与现行规划、消防等制度冲突,陷入手续不全、改造审批难、消防无许可等尴尬境地,加快推动政府各相关部门,尽快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政策衔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妥善处理改造项目立项规划、建设施工、消防安监、工商注册等监督审批手续,让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在“阳光”下运行。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