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4年 第5号

关于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4年9月26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穆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安排,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报告关于本市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的工作情况。市政府高度重视本议案办理工作,由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市医保局、市药监局等单位会办,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办理报告。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三医联动,加强顶层设计

  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2024年是我市“三医”领域信息化建设提升年,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切实便民惠民,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共同制定了2024年“三医”领域管理和信息化提升清单,共规划了28个场景38项任务,统筹提升北京医疗服务信息化能力。

  (二)高举高打,健全保障机制

  为加强组织保障,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联合制定了“三医”信息化实施保障方案,成立“三医联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卫健、医保、药监主要领导任小组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清单任务实施工作组、重大项目组、数据标准组、宣传工作组,确保各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三)贴近群众,坚持需求导向

  始终以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规划和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通过“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和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即114平台),集成医疗、医保、医药服务功能,方便市民看病就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预约挂号平台用户中征集“用户体验官”,自2023年7月开展首次“用户体验官”活动以来,坚持每月定期组织,已累计开展了13期,通过“用户体验官”收集到了宝贵的意见建议。根据体验官提出的建议,先后上线了候补预约挂号、查询排队叫号、疫苗预约、收藏医院和科室、一键再次挂号等33项功能,获得用户高度肯定,并形成一批“铁粉”体验官。下一步还将把“用户体验官”的成功经验复制到电子病历共享应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其他工作中,主动听取患者、一线临床医生的声音,持续改进服务。

  (四)深入细致,注重调查研究

  做好广度与深度的结合,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支撑。每月编制预约挂号平台运营报告,监测分析平台各项数据指标,用数据发现问题、支撑决策。开展就医流程专项调研,系统梳理了全行业12345接诉即办工单,针对投诉集中的住院办理、排队叫号、缴费等流程开展实地暗访,并将相关流程的信息化改善纳入2024年“三医”任务清单。分专题开展系列调研,形成电子病历共享应用、120急救、医生工作站跨院共享插件、医院服务器精准授时等专项调研成果,指导工作开展。

  二、取得成效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三医”数据统一归集和业务流程再造,为各项工作开展夯实基础。构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一张网”,支撑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预约挂号平台号池共享、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的共享及互认、电子病历共享应用等业务协同。规划建设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三医”数据底座,贯通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三医”部门建立数据强共享机制,实现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积极推动健康云建设应用,实现应用集约化部署、数据集中化存储。

  (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1.完善看病就医全流程服务

  以“京通”小程序为入口,持续完善预约挂号服务,将292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放号时间统一为每日7时、11时、15时3个时间,并实现统一放号量、统一放号周期、统一科室设置、统一支持挂当日号,方便市民使用。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涵盖全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近300家,今年以来累计服务1.4亿人次。16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可通过114平台在线查询检查检验报告,基本实现开展检查检验服务的医疗机构全覆盖,今年已累计提供2000万人次查询服务。152家医疗机构支持医保移动支付,涵盖全部三级医院和重点二级医院,累计结算量370余万笔,结算金额超过4亿元。医保码激活人数超1650万人,实现了手机展码快捷支付。全市477家定点零售药店支持医保个人账户非处方药线上购药,可通过京东、美团线上购药平台下单、配送,由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非处方药品费用,累计结算85.8万笔,结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开展打击电子黄牛专项行动确保号源分配公平性,根据秒刷号、频繁退号、频繁更换就诊人等行为特征对电子黄牛进行画像,建立全行业共享的电子黄牛库,已收录3.6万个电子黄牛的账号信息。对电子黄牛采取封禁账号、延迟锁号等不同处置手段,情节严重的联合公安部门予以坚决打击,今年以来已抓获号贩黄牛76人。

  2.稳步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今年4月,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央军委后保部卫生局、市医保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面向全市医疗机构开展工作部署。为了减少互认操作对就医流程的影响,市卫生健康委加强互认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组织医疗信息化专家成立验收工作小组,按照全部互认、部分互认、全部不互认等场景赴医疗机构逐项验收,并模拟中心平台或网络故障场景,要求医院HIS系统做好“旁路”设计,确保极端情况下就医流程顺畅。按照计划,年底全市140家医疗机构间可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覆盖全部110家三级医疗机构和30家重点二级医疗机构。截至目前,41家医院完成检查互认业务上线,37家医院完成检验互认业务上线。

  3.服务重点人群就医需求

  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医保局以北京儿童医院为试点,打造改善就医服务重点标杆。通过打通高德、百度地图,患者可以通过导航软件查询医院实时空余车位信息,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优化医保亲情支付流程,将亲情账户原有的只能绑定父母,优化为可绑定6位成年人,最大程度方便患儿家庭。减少取号环节,患者来院后不需要再到自助设备进行取号,缩短在院内逗留时间。探索开展医保患者线上自助办理住院登记、自助出院结算服务,为全市推广应用奠定基础。针对外国人就医需求,上线了“京通”英文版预约挂号平台,可向外国友人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影像查询等服务。

  4.服务决策建设“京智”三医联动平台

  以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设“京智”三医联动平台,以可视化方式进行重要指标、重点专题、行业主题的数据分析展示。重要指标板块已上线医疗资源与服务、卫生费用、人口健康等5大类15个指标,重点专题板块已上线医药健康主要数据、呼吸道疾病监测、社会办医风险监测等6个专题,行业主题板块已上线预约挂号、医保基金运行、医药产业等9个主题,为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5.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

  目前全市已建立74家互联网医院,254家医疗机构可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2024年上半年互联网诊疗量77万人次,北京肿瘤医院、首儿所等部分医院互联网诊疗量占比已达总诊疗量的10%以上,成为线下诊疗的重要补充。为了方便医院开展互联网医院服务,规划建设了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支持各医院“拎包入住”开展线上复诊、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打开新局面

  1.积极推进分级诊疗

  全市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基本实现二三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分级诊疗服务网络。搭建全市统一的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便捷性。医联体内三级医院至少提前2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30%以上号源,22家市属医院向平台投放全量号源,同时专家号占比不低于50%。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00余名医生开通转诊平台使用权限,2024年上半年转诊量是去年同期的2.6倍。

  2.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基层医疗机构探索推进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智能辅助诊断和智慧家医等服务,全市5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互联网诊疗服务,23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远程诊断和培训服务。利用三级医院现有的互联网诊疗条件,为乡镇卫生院开设远程诊疗服务,2024年预计建成50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房面积小、部分药品储备不足等问题,建立缺药登记系统,为市民提供用药登记服务33.8万人次,切实保障用药需求。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5区开展社区医保移动支付接入试点工作,并在其中3家拥有互联网医院医保资质的社区医疗机构,同步开展互联网医院接入医保移动支付工作。大力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10个远郊区共计招录115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努力提升乡村医生岗位收入,稳定人员队伍,夯实乡村卫生服务网底。

  (四)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实现新提升

  按照中央和市委有关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相关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党委网络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党委领导班子网络安全责任。锚定关键环节,制定网络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从网络基础、核心业务系统、机房安全3大方面,重点检查7个工作高风险环节,组织全市医疗机构按照自查整改、统一复查和评估验收3个阶段分步实施。截至目前,已经完成47家头部医疗机构的隐患排查,针对发现的风险点,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并通过销账机制进行逐条验收。组织行业机构参加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动员行业机构做好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有效提升各单位的安全防护能力。

  三、存在问题

  (一)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自2023年以来,我市在医疗服务信息化工作方面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夯实基础、服务患者、支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分散建设、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仍然普遍,医疗服务的连续性要求与医疗数据孤岛的“剪刀差”矛盾仍然突出,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医疗服务信息化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还需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夯实基础相结合、改善服务与推动改革相结合、促进发展与保障安全相结合、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相结合。

  (二)医疗服务信息化全流程闭环有待进一步完善

  医疗服务涉及的环节多、流程复杂,对信息化要求高,改造难度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在诊前环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导诊、问诊尚未实现,无法为患者精准匹配医疗资源。在诊中环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仍在攻坚阶段,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技术、新产品尚未普遍应用。在支付环节,医保移动支付服务目前只限于服务北京医保患者,异地就医患者的支付便捷性仍有待提升;在支付方式上已实现银行卡绑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但微信支付尚未实现。在基层转诊环节,央属、军队头部医院号源投放数量相对较少,供不应求现象仍然存在。

  (三)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随着医疗机构数据互联互通程度的快速提升,医疗服务信息化对网络和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重应用轻安全的情况,对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投入不足、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准备不充分,给行业整体安全态势带来风险隐患。仍需进一步夯实各医疗机构的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四、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保信息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为各项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开展“三医”数据底座建设,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促进业务协同。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共享,加大力度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开展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和体检报告的共享应用,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等持续建设,促进基层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健康管理。

  (二)持续完善医疗服务全流程闭环

  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应用基地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医疗服务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医疗服务全流程,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聚焦重点专科能力普及、诊疗流程闭环等共性目标,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打造服务市民和医疗机构的数智医生助手,覆盖健康科普、智能导诊、在线诊疗、智能康复以及智能随访等全流程场景。探索京津冀医保移动支付试点,提升异地就医患者的支付体验;拓展支付渠道,推动实现微信医保移动支付。加强与央属、军队头部医院沟通对接,逐步增加号源投放数量,更好满足基层转诊需求。实施乡村医生镇管村用,推动镇(乡)村一体化管理,稳定乡村卫生服务网底。

  (三)持续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

  构建全行业统筹指挥调度的安全运营体系,开展全行业网络和数据安全运行监测分析、安全预警、联动处置等工作,指导各医疗机构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实时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及时准确判断安全态势,对各类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及时预警处置,实现网络安全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以上是对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推进情况的整体报告,请各位委员和人大代表持续监督、继续建言献策,我代表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以信息化赋能便民服务为牵引,以医疗卫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关键,以网络和数据安全可控为底线,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融合发展,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