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玉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152人次市人大代表提出了11件关于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方面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监督工作计划,通过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推动政府加强和改进工作。
为做好此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庞丽娟副主任、于军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专委会委员、议案领衔代表、卫生代表小组代表以及关注此监督项目的代表共同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制定监督工作方案,明确监督重点、时间节点和工作步骤;深入北京儿童医院、北大人民医院、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和北京联通、京东健康、奇安信集团等相关企业实地调研,常委会主要领导还带队重点视察了城市副中心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便民惠民情况;座谈听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社区居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依托常委会官网、卫生代表小组和部分代表家站,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9月5日,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九次(扩大)会议,研究了市政府的报告,提出了委员会的意见建议。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市政府聚焦群众看病就医和健康服务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以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为目标,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不断开拓便民惠民应用新场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坚持“三医”联动,将2024年确定为本市“三医”领域信息化提升年,完善卫生健康、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等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统筹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规划建设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三医”数据底座,推动“三医”数据统一归集和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一张网”,推进28个场景38项任务,提升医疗服务信息化能力;建设“京智”三医联动平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制定网络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开展行业机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各单位的安全防护能力。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便利度。通过“京通”小程序“健康服务”模块和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集成医疗、医保、医药服务功能,打造一体化医疗健康网上服务入口;持续推进预约挂号平台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号源直连,在平台开展“用户体验官”活动,不断优化网上预约挂号服务;开展检查检验报告和医疗影像线上查询,168家医疗机构可通过预约挂号平台在线查询检查检验报告;上线医保移动支付功能,152家医疗机构实现医保患者线上便捷缴费;477家定点药店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药,就诊全流程便民服务能力得到综合提升;规划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支持医院“拎包入住”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不断优化和扩大互联网诊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居家看病就诊需求。
三是以信息化推动工作创新,持续增强医疗服务质效。建设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22家市属医院向平台投放全量号源,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前向基层开放部分号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转诊便捷性;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智能辅助诊断和智慧家医等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建立缺药登记系统,着力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配药品种类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提高居民社区药品保障水平;关注重点人群就医需求,以北京儿童医院为试点,推出免取号直接报到、自助办理住院登记和出院结算、利用导航软件查询医院实时车位信息等创新服务,打造改善就医服务重点标杆。
本市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与广大群众对高效便捷医疗服务的需求仍存在差距。
一是医疗服务连续性要求与信息数据分散的矛盾仍然突出。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作为医疗健康数据汇聚和应用的重要载体,虽已纳入规划范围,但建设进度仍然滞后于各区平台,还不能充分支撑全市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健康云”基础设施还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云平台集约化优势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医院信息系统各自分散建设,一方面产生“信息孤岛、烟囱林立”问题,给数据标准化和共享应用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为适应不断提高的数据共享要求,大量资金用于信息系统升级和接口改造等工作,给医院尤其是中小医院、民营医院带来较重负担。
二是信息化服务与群众需求还不够契合。APP、小程序、公众号等医疗移动应用过于繁杂,功能同质化和功能分散现象并存,给群众带来不便和困扰,并增加数据和隐私泄露风险。部分信息化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例如不同医疗机构在开据电子发票时存在不同的获取方式和操作流程,需要提交不同资料,增加了患者的操作难度和学习成本。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医院比例还不够高,医保移动支付服务还不支持外地医保患者,便民措施推进速度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信息化服务的“适老化”程度不够,老年群体“不会用、用不好”的反馈较多。智能导诊、智能分诊、AI辅助诊断、智能随访等智慧医疗新技术的应用有限,群众获得感还不强。
三是信息化支持分级诊疗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发展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偏低。信息化赋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发挥不够,运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家医签约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实现签约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还不到位。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上级医院预留号源闲置现象,双向转诊作用发挥还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医保移动支付在基层的覆盖范围过小,无法满足广大社区患者“线上问诊+线下送药”等便利化需求。缺少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备信息公开查询途径,群众就近开药仍然不够便利。
四是支撑信息化服务的保障机制和措施还不完善。互联网医疗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诊疗服务和运营管理模式尚不成熟,个别平台对“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复诊条件”的责任履行还不够严格。网络和数据安全仍存在一定风险隐患,部分医疗机构对网络和数据安全建设的投入不足,安全维护不够,应急预案还不健全。对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公众对一些已推广应用的信息化服务了解不多,使用率不高。
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有力支撑。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持续巩固医疗服务信息化发展成果,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推动优化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安全感。
一是落实落细任务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贯彻落实国家规划和要求,制定本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计划,明确总体布局和发展路径,强化统筹协调,实现医疗信息的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加快推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市区平台对接,加强医疗健康数据的采集、汇聚、共享和分析,深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应用,实现全市数据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加强对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整体统筹,全面推进数据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健康云”等共性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提升集约化建设水平。探索建立信息系统联合采购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降低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成本,减轻机构负担。
二是进一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对移动应用的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合理布局各类APP、小程序、公众号的类别和数量,完善使用评价制度,推进跨区跨单位的资源整合和集约建设。加快推进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移动支付等常用服务的延伸覆盖,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和流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总结推广互联网医院开展护理门诊有益经验,为患者提供在线延续性护理服务。推动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降低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操作难度,提升信息化服务的适用性和舒适度。保留线下服务窗口,优化现场引导、人工办理等服务方式,畅通亲属和家庭医生线上和线下代办渠道,为有无障碍需求的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就诊服务。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导诊、智能分诊、AI辅助诊断等更好融入诊疗全过程,打造智慧化服务。
三是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切实发挥信息化对分级诊疗的支撑作用。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大保障支持力度,提档升级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设备,进一步提升信息系统功能,增强基层精准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基层远程医疗服务,发挥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技术优势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诊断和培训等工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偏远地区覆盖。完善“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线上签约、在线咨询、服务预约、报告查询等工作机制,以信息化带动签约服务做深做实。支持有能力的基层医疗机构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建立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备信息公开查询平台,方便群众自主查询、一次性购得药品。完善基层缺药登记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保障供应机制,精准补充药品种类,更好满足居民社区用药需求。
四是加快健全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健全互联网医院管理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患者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在线咨询、预约检查等服务。严格落实互联网诊疗有关要求,加强互联网诊疗合规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线上诊疗活动。做好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体系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防护检查。落实医疗机构保障安全主体责任,优化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做好个人隐私保护,持续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医疗服务信息化便民惠民建设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服务的知晓度,让更多群众愿意用、懂得用信息化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上意见建议,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