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4年 第4号

关于统筹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改革提升发展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4年7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继红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统筹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改革提升发展有关情况。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指出中关村要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新时期中关村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体制机制是关键。中关村历经多次空间范围调整,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建立了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统筹指导、各区具体负责的“市区双重领导、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但部分分园管理职能较弱,统筹协调和专业能力不足,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亟需优化提升。

  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连续三年将中关村分园改革提升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建立统筹发展机制,明确各园区重点发展方向,引导创新资源有序流动,促进园区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各区履行主体责任,市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调研形成“一分园一诊断书”,分析各分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台分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八个优化提升”目标任务;实施新一轮三年提升行动,按年度部署推进重点指标、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三张清单”,修订中关村“1+5”资金政策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找问题、定目标、抓落实、稳支持、强考核,有效促进分园改革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二、阶段性成效

  (一)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各区均已出台分园改革提升方案。进一步完善由区领导任组长的分园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园区发展支持措施,提升园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服务水平。其中,8个区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分园工作的次数由2021年196次提升至2023年237次。二是结合机构改革,4个分园管理机构升格为副局级,12个分园重设了内设机构。各分园管理机构中产业促进、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核心职能首次实现全覆盖,干部人数由2021年1848人增长到2023年2008人,从事产业促进、招商服务等工作的人员占比由34.2%提升至67.5%。市委组织部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连续两年举办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专题研讨班,累计培训158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园区干部履职能力。三是强化“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机制。2021至2023年,5个分园新设立平台公司,推动中关村发展集团与房山园、门头沟园等4个分园合资成立园区平台企业,实现平台公司全覆盖。平台公司注册资本由2021年930.8亿元上升至2023年1211.4亿元,资产总额由3492.7亿元上升至4113.8亿元,各分园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分园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开新局面

  一是结合各分园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实际,首次差异化确定分园主导产业,引导各分园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协同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市区联合出台系列政策,加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进一步形成以海淀园为核心,辐射亦庄园、朝阳园等区域的产业布局。实施新一轮医药健康行动计划,联动海淀、昌平、大兴、亦庄四园“北研南产”布局。印发商业航天、无人机、氢能等政策,支持亦庄园“火箭大街”、海淀园“卫星小镇”和延庆园无人驾驶航空国家示范区等建设,推动大兴园与房山园、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与房山氢能产业园牵手合作。发布未来产业发展方案,支持相关分园加速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三是加速落地一批重大平台和产业化项目。出台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指引等政策,支持概念验证、共性技术研发、智能算力等各类平台149个。出台孵化器指导意见和标杆孵化器方案,建设119家市级孵化器,在全国率先布局25家标杆孵化器,引领创业孵化进入4.0阶段。支持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小米汽车工厂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累计落地产业化项目420项,完成投资额428.8亿元。

  (三)产业空间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

  一是开展新一轮中关村空间优化调整工作。全面摸底中关村空间利用情况,市区“两上两下”形成优化调整初步方案,积极探索空间动态调整机制,并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部委支持。二是打造高品质科技园区。印发特色产业园和大学科技园指导意见,高水平建设23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北航科技园、北理工科技园纳入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支持昌平园多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推进朝阳园与北京工业大学打造山河湾谷创新区。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印发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建设导则,支持14个园区存量空间改造提升项目。2021—2023年,各分园累计新增产业空间载体852.7万平方米。三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21—2023年,各分园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6项,总投入95.86亿元。朝阳园电子城14条道路建成通车;昌平园地铁17号线通车试运行,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有序推进;丰台园“三横四纵”交通路网、亦庄园马驹桥基地骨干路网基本成型。四是持续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2023年,各分园提供各类专家公寓等人才住房8038套,配备公租房62160套。海淀园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项目加速推进。昌平园落成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朝阳园嘉会国际医院一期实现开工。亦庄园采用名校办分校模式建成10余所中小学,提供基础教育学位20000余个。各分园设置39个政务服务大厅、42个代办政务服务点、481个政务服务终端。

  (四)科技企业接续培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聚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出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和创新联合体组建指引,推动领军企业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加大场景应用供给力度,持续推动底层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迭代,靶向破解“卡脖子”难题。例如,支持百度组建全栈国产化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打造基于国产芯片及框架的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支持小米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实现关键技术突破20多项。发布“独角兽十条”政策,建立完善服务管家机制,协调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投融资等企业发展诉求,培育独角兽企业9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15家。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加大全周期支持力度。面向9个区下放评审权限,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试点,申请时间较常规流程压缩80%以上。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96万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5%。三是精准培育硬科技初创企业。依托中关村国际前沿大赛、HICOOL全球创业大赛等赛事平台,构建“大赛挖掘+专项支持+落地转化+精准服务”的培育生态体系。根据企业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加强分园协同,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园区链贯通发展,探索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服务机制。出台中关村高新企业培育办法,实施小微企业研发“达标即享”专项政策,不断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政策服务。各分园积极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东城园“紫金服务”、朝阳园“科技企业赋能站”、门头沟园“京西会客厅”等品牌效应凸显。2023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达5.15万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5.1%,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超千家的分园由5个增加至13个。

  (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释放新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国家和市级部门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21项试点政策已在中关村全域推广。例如,出台中央在京单位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国家实验室实现成果转化收入2.31亿元,支持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落地34家硬科技企业。二是着力构建金融支持体系。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设立,推动社保基金设立首期规模50亿元的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新设8支政府投资基金。2024年一季度,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金额243.5亿元,同比增长46%。各分园积极设立高精尖产业投资基金,其中母基金15支、直投基金27支,总规模680.6亿元。三是积极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筑巢引凤”,引进一批全球顶尖人才。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万余人。围绕前沿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方向策划举办2期科学家创业CEO人才特训班,首批特训80人。2021年有9个分园设立标志性人才计划,改革后实现分园全覆盖,朝阳“凤凰计划”、房山“聚源计划”、密云“云聚计划”等一批人才品牌逐步打响。四是不断深化开放创新合作。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大《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牵头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97家,入驻率近90%。出台外资研发中心16条政策,集聚149家外资研发中心,引进德国史太白、英国P4精准医疗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集聚102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万名嘉宾举办5大板块128场活动,其中各分园积极承办各板块20余场活动。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中意创新合作周等品牌活动。建立19个海外联络处,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科技行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塞尔维亚BIO4生命科学园开展多领域合作。朝阳园落地全市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入驻12家国际科技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分园改革提升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管理体制改革仍需久久为功

  市级相关部门推动分园改革创新发展的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于中关村示范区和“三城一区”、城区分园和郊区分园的协同发展推动的办法不多,围绕核心区原始创新成果缺乏梯次转移转化的机制,“中心城区吃不下、远郊区吃不饱”的现象依然存在。分园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分园建设与其他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管理决策机制不够扁平化。对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研究不够,对标埃因霍温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国内外知名园区,好的经验做法梳理总结和借鉴不足,思想还不够解放,对于建设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园区服务体系探索不够深入。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仍有差距,大多数分园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未建立,懂技术、懂行业、懂企业、懂投资的园区运营人才缺乏。各分园虽然都设有平台公司,但平台公司的园区运营、产业投资、企业服务等专业化能力仍需提升,部分分园平台公司改革重组进程需要进一步加速。企业家、投资人、专业服务机构、高校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园区治理仍不深入,共创共建共享共管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二)土地空间小散弱的问题尚未解决

  中关村区块数量多达164个,权属单位复杂,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聚集效应不够明显,空间布局已不适应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需求。发展空间受限,可开发利用面积仅剩余27平方公里,另有约24平方公里为规划非建设用地。空间利用不够集约高效,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2022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情况的通报》,中关村综合容积率1.18,在全国131个产城融合型开发区中排名第74位。各分园投入产出强度差距较大,人均、地均等发展质效指标不平衡,中心城区分园开发程度较高,待建产业用地较少,难以满足企业扩张需求,郊区分园缺少优质项目,产业用地和厂房利用效率不高。

  (三)新质生产力培育仍需加大力度

  原始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还不畅通,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促进科技成果“从1到10”的转化落地仍需加强,转化工作组织力度不强、工作机制不够灵活、专业团队力量不足,对重点机构和重点团队盯得不够紧,找成果、抓项目、引资源的主动性不足。全市“一盘棋”意识还不强,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平台布局等方面争抢高端资源,容易形成“内卷”。各分园沿着创新链、产业链布局园区链的有效路径还未形成,制造业短板明显,产业化配套能力不足。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还需深化,科技成果区域内落地转化的效率和比重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需进一步强化

  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科技公司,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园区政策吸引力不足,政策的精准性、连续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不强。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建设还不充分,仍有4个分园没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分园没有标杆孵化器,6个分园没有中关村特色产业园。2023年北京VC/PE投资事件、投资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加以改观。

  (五)开放创新生态建设仍然存在短板

  科技人才发展根基还需进一步夯实,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较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产业发展急需大量青年人才,市统计局监测数据显示,约39%的国高新企业反映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国际化氛围还不浓厚,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和服务配套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外资研发中心规模普遍不大,级别层次高、有影响力的数量偏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本次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要求,充分参考吸纳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北京市联合印发的《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继续高举改革旗帜、走在改革前列,持续完善统筹发展机制,进一步促进园区高端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一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各区政府统筹区内资源,加强对分园发展建设的支持保障。推动分园管理机构与科技、经信、发改等部门共同推进分园发展建设,建立相互协同、敏捷响应、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亦庄园干部聘任制改革模式,加快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对专业高端人才相应的薪酬、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广东升科技园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合作模式,鼓励海淀园、亦庄园平台公司通过委托运营、合作运营等方式,为其他园区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昌平园、怀柔园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整合创新资源。

  二是加强跨区域协同合作。推动海淀园和其他分园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共同布局园区链,海淀园重点布局研发总部,其他分园有序承接海淀园溢出的产业化项目,在税收、统计等方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完善企业跨区迁移财税分享机制,协商解决利益平衡问题,对符合政策的企业迁移、项目合作等,及时办理跨区财税分享。探索将市区级税收返还至分园,用于园区企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提升等方面。

  三是推进中关村空间优化调整。加快推进中关村示范区新一轮空间调整工作,提升分园产业空间承载能力,构建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相适应的空间格局。探索建立中关村市级政策管理区,定期开展市级政策管理区评价工作,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倒逼各分园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持续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加快推动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消费、文化、体育等便利化服务。

  四是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借鉴江苏、安徽等地经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优化人员配置,紧盯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项目和重点团队。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拨投联动”方式,推动重点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落地。实施“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促进园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开展深度合作。完善政策支持、市场服务和应用场景建设,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联动,加快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不断提升区域内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

  五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分类培育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中关村地标型企业和世界级原生企业。持续做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扶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大工程”,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强化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与服务,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六是打造更具活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完善育才、引才、聚才政策措施,加强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设具有多元文化、创新创业环境、宜居生活的国际人才社区,切实提高外籍人才在京归属感。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才需求,强化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调配,并落实配套服务措施。强化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国际影响力,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与创新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园区共建合作、产业创新合作,完善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支持政策。着力提升开放创新服务体系整体效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强大吸引力。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