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3年 第6号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玉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共有158代表人次提出10件有关“双减”工作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将代表提出的该方面议案,作为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

  为协助常委会做好此项工作,教科文卫委员会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监督重点、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于军任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专委会委员和议案领衔代表等25人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贯彻中央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的要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方位汇聚民意,从6月开始,分校内教学、校外培训、教师队伍三个专题小组,先后赴西城、海淀、平谷等6个区实地调研,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调研全过程坚持五个结合:一是实地调研与互联网问卷调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结合;二是市区结合,与各区人大开展联动;三是对校外培训机构明察与暗访结合;四是听取审议专项报告、督办议案与专题询问三种监督方式结合;五是监督与立法结合,一体推进本市实施民促法办法修法工作,通过立体式、交互式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10月31日,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第四次会议,研究了市政府的报告,提出了委员会的意见建议。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落实“双减”作为推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组建由24个部门参与的市级“双减”工作专班;通过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从严治理校培乱象、务实推进提质增效等工作,稳步推动“双减”落实。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中央《意见》出台后,在全国率先制定落实措施和文件,先后颁布《治理违规学科培训工作指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指导手册》《关于非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准入工作的衔接意见》等20余个配套治理文件。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广大学生中考减负,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课后服务教师绩效激励经费保障政策,每年专项安排4.7亿元。探索建立“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体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双减”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从严治理校培乱象。学科培训治理方面,全面停止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落实“营转非”“备改审”为抓手大力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存量,全市学科类有证机构从“双减”前的1480址降至332址,压减近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通过综合施策实现平稳过渡,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矛盾。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培训,常态化开展联动执法检查,建立“五必巡”机制,一体推进防范、查处。非学科培训治理方面,在全国率先创设“行业归口+行为监管”治理模式,建立价格监测、预付费监管机制,紧盯随意涨价、大课包、退费难等群众反映突出的行为,对7000余家非学科类机构进行全覆盖排查整改。

  三是务实推进提质增效。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200余所学校建设“双师课堂”。建立高质量作业设计机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压减,72.8%的家长表示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建立考试命题创新机制,推动考试评价从知识立意向能力、价值观立意转化。组织4万余名教师交流轮岗、近700所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推动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开设率100%,教师参与率93%,实施“五老助双减”,遴选1153个公益性社会优质资源提供免费服务。60.4%的受访家长表示,“双减”后学生学习效果有新提升。

  两年多来,本市“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巩固深化“双减”成果、认真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双减”工作统筹推进机制还不健全。工作合力还不够。市级专班统筹协调作用还需更好发挥,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对如何落实“行业归口+行为监管”,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不统一,工作协调机制尚待完善。统筹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仍需努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双减”工作的目标,而目前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海淀、东城、西城等中心城区,郊区在校舍条件、教育经费上虽已比较接近,但在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制度运行、过程管理和教学水平上仍有不小差距。教育改革政策协同机制还不够完善。表现在基础教育的教学、考试、招生各环节改革衔接不够顺畅,与其他各类型教育改革政策统筹不够系统,教育改革和其他社会各领域改革协同也不够紧密。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大背景下,如何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双减”全面落实,亟需深化研究破解。

  (二)校内以“减”促“增”改革共识不够,课后服务供给不足。个别学校和教师对“双减”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变革的认识不深。对治标的“减”用力较多,促治本的“增”创新不足,在改进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强化科学教育等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得不够。一些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与学生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主要原因在:经费有缺口,有学校反映,课后服务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实践活动经费,不足以支撑优质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场地也受限,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多与校园面积小的矛盾突出,教学场所设施已最大化利用,甚至向露台、地下室要空间。教师压力增大,还存在结构性缺编。教师编制相对短缺,且普遍反映“双减”后工作时间大幅延长、非教学任务加重,再加上考评、补助等激励机制不尽完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此外,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衔接不紧、关联不强,不利于校内教育供给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校外培训依法治理发力不足,市场环境有待净化和优化。相关法规制度尚不完善,执法力量相对薄弱。我市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等至今尚未出台,行政许可权、监督权、执法权等职能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分业监管的行政执法能力有限,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缺少专门执法队伍,执法人员分散在各内部机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隐形变异、退费难问题屡禁不止。暗访发现,无证无照的“黑机构”,以家政服务包装的“私教”,将数学课改称思维拓展、语文课更名人文素养的“打擦边球”等隐形变异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规模更小、费用更高、藏得更深,监管难度更大。存在退费纠纷,12345热线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共受理退费类诉求36.3万件,占到校外培训诉求总量的66.7%。校培机构迁离现象凸显。51TALK、VIPKID等知名机构陆续迁离,如形成趋势,势必削弱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对学校教育的供给能力。有关机构表示,迁离是综合权衡的结果,但理性的市场环境和支持政策是其重要考虑因素。

  (四)协同育人良好生态尚未完全形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任重道远。受传统精英教育观念和社会就业压力倒逼,社会上“唯学历”“唯分数”“唯名校”等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存在,根本扭转仍需时日,教育评价改革亟待深化。中考“指挥棒”、评价“风向标”都直接影响着“双减”实效,学校“内卷”依然存在。从学生反映看,普遍感到进入初中学业压力陡增,有课程增多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中考目标使然;九年级学习压力明显强于七、八年级,因为中考迫在眉睫、普职分流在即,必须拼尽全力。家长教育理念短期内难以扭转。“双减”对学校、教师、家长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急,短期内难以科学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发展预期。多数学生表示,报班培训主要还是家长的安排。分析家长背后动因,有的是担心学校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有的是有“怕吃亏”心理,唯恐“我减你不减”,还有的是对“双减”政策不太认可,认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导致“学校减、回家增”。此外,34.8%受访家长认为家校协同形式单一,家庭教育指导效果一般。

  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双减”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事关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要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布局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之以恒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系统推进校内校外协同发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构教育新生态,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双减”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久久为功。“双减”事关“两个大局”“两个大计”。首先,要自觉从政治上看“双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双减”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总结北京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增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次,要坚持从民生上抓“双减”,把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作为加快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注重民生导向,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要突出从规律上谋“双减”,尊重教育科学规律,突出首都特色,以首善标准研究制定我市教育强国战略举措,将“双减”与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二)强化主阵地作用,挖潜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巩固深化“双减”关键在校内挖潜提质增效。一是狠抓课堂质量效率。紧盯教学、作业、考试等关键环节,改进教学方式,推广智慧教学技术模式,强化个性化培优补差机制;加强作业工作督导,统筹制定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设计布置的专业规范与指导手册;切实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建立考试频次控制机制和考试题目考后审核机制。二是优化课后服务供给。把课后服务作为育人新载体,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统筹课中课后构建基本服务与拓展服务相结合的课后服务体系,制定课后服务工作指南。聚焦科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统筹社会资源,分区域制定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清单,完善志愿者参与机制,做好课后拓展服务。科学核算课后服务成本,建立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加大课后基本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探索课后拓展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改善学校课后服务所需场所设施。三是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加”好。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指示要求,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着力点,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科学类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首都科教资源优势,强化社会化协同,进一步增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

  (三)完善制度供给,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巩固深化“双减”根本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紧盯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缺编,强化教师编制市级统筹,探索创新编外用人机制,采取购买服务、人事代理等多种方式,用好“五老”、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多渠道扩充师资力量。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育家精神指引教师专业发展,完善“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聚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展家校沟通协作等,加强业务研训。三是完善考评激励,强化人文关怀。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等“双减”核心能力纳入教师考评指标体系,结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切实减轻一线教师非教学任务,保障课后服务教师的权益,发放与课后服务时长相匹配的补贴,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充分爱护与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四)完善依法治理,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与转型发展。校外培训是把“双刃剑”,巩固深化“双减”重在对其理性引导、科学规范,发挥好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一是完善依法治理。推动本市实施民促法办法修订,抓紧制定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办法。加强相关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依据校外培训行政处罚办法,强化联合执法,依法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严防妥处退费难等问题,维护好市场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二是推动转型发展。统筹校外培训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治理违规培训的前提下,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坚持分类施策,在规范机构监管、稳定行业预期、支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出“新招”“实招”,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防止“一刀切”。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秩序规范、矛盾纠纷处理、行业信用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鼓励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完善行业自治规范、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源头治理。

  (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构高质量基础教育生态。良好生态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巩固深化“双减”落脚点在深化改革、重构生态。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动重要政策先行先试,积极消除改革负面效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新举措,与今年刚发布的我市新中考改革方案相衔接,深化五育融合,推进“四个评价”,更好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录取中的作用,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中高考命题质量,促进科学育人、公平选才,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二是深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布局、加大供给。在增量上提高教育资源初次分配标准,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在存量上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持续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要素和优质资源有效流转。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三是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贯彻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统筹家校社力量,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平台、社区指导中心和服务站点,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转变和协同机制创新。落实职业教育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协同创新,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提供学生更多教育选择,从制度供给和社会认同上真正缓解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

  以上意见建议,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