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 高大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办理要求,以市园林绿化局为主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制定了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多次深入新型集体林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并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中医局等部门多次沟通、充分交流意见,在一些政策和工作推进机制方面达成共识,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效
紧紧围绕市人大代表关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培育壮大林下经济经营主体、推进林下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所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情况”等重点内容,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如期完成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任务。
(一)注重完善政策,有序推动发展
一是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首都特色林下经济是以保护优先、科学规范、创新业态引领、景观利用为主的都市型林业产业,梳理了功能分区和定位,确定了中长期任务目标、实现路径和措施。
二是编制林下经济发展指南。对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发展模式、技术要求等进一步细化,指导各区规范发展林下经济。对于技术成熟、具有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制定标准。目前,已完成《百合林下栽培技术规程》《万寿菊生产技术规程》《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等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是积极谋划重大生态修复项目“两山”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新型集体林场、郊野公园等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教育、+运动、+康养、+体验等服务首都市民的新业态,推进生态产业化,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和集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完成8个涉农区、24个镇、58个点位的调研摸排和选址工作,目前,正组织专家编制项目报告。
(二)注重部门联动、有效促进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帐篷露营发展。今年5月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引导帐篷露营发展的意见(试行)》,明确了在自然保护地、公园绿地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开展帐篷露营活动的有关要求,为开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景观利用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了管理意见。
二是有效推动支农惠农政策落地。市农业农村局明确将纳入统计范围的林下蔬菜或食用菌产品,按相关政策享受补贴。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2023年度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工作的通知》(京政农发〔2023〕3号),发展林下经济所需要的小型农机具可按规定享受补贴。
三是持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充分发挥首都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组织首都园林绿化、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等多方专家团队与村、镇、合作社、集体林场、国有林场、郊野公园等一线科技人员结对交流并开展培训指导,推动自然教育、林下耐荫植物筛选、林下适生中药材培育、林下高附加值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科技成果运用到一线,提升首都生态资源的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
(三)注重试点示范,积极培育主体
一是以新型集体林场为主体,开展试点示范。发展120个新型集体林场,建成45个示范性集体林场,每个示范性林场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林下经济试点示范,形成了林下种植+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科普体验、+森林休闲、+农事体验、+中医药文化、+运动健身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模板。
二是广泛发动,培育林下经济经营主体。全市共有195家企业、10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林下经济建设,每年带动1.2万人就业。建成10家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2238户农民就业增收。通过发展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林下种植+森林休闲体验等新型产业,为下一步开展大都市特色的林下经济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品牌建设,打造首都特色
一是根据区域特点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推动平原地区打造高质量森林文化体验区,指导通州、昌平、大兴等区结合林下种植发展自然教育、中小学校外大课堂等产业。浅山区建设高标准森林康养休闲区,指导房山、怀柔、门头沟等区发展森林康养与中医药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山区建设高水平森林游憩拓展区,在密云、延庆、平谷等区结合林下养蜂、林下种植发展森林游憩、户外拓展等产业。
二是打造首都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8月14日,由市园林绿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市中医局等单位负责人共同就全市森林康养推进工作进行座谈交流,深入探讨森林康养对健康北京所发挥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并就下一步工作推进达成共识。各部门将形成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森林康养产业。
(五)建设管理并重,压实主体责任
一是如期完成林下经济任务。积极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的科学发展百万亩林下经济的任务目标,全市各涉农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本着因地制宜、稳妥有序的原则,2021年新建20.01万亩,2022年新建20.98万亩,包括森林景观利用、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采集等模式。今年的任务已完成过半并稳步推进。
二是压实发展林下经济主体责任。以林长制为抓手,对平原生态林养护管理实行巡察检查考核通报机制,在考核各区党政领导班子资源保护的同时,本市将发展林下经济纳入涉农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打分的内容之一,提高了各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实现林地养护管理与发展监督同步进行。
二、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市的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发展速度、利用规模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满足首都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水平与首都功能定位有差距。受传统思维、政策扶持、基础设施限制等因素影响,我市的林下经济多还停留在以种植、养殖等一产为主的森林利用模式,因其前期投入大、生产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强等原因,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首都高质量发展要求。据调查统计:全市有97.9%的市民节假日有森林休闲、自然体验和康养健身的意愿,进入森林成为首都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但目前我市森林休闲、自然体验、森林康养等深受市民喜爱的森林景观利用模式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定位和做好首都四个服务的目标要求有差距。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人员能力有待加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林场等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新理念、新技术更新不够,新发展模式不熟悉,缺乏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和林下休闲等新型林下经济产业模式的技术、运营和管理人才。而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专业化年轻人才因工资待遇低、保障差、产业发展前景不明等因素,不愿回乡创业投身林下经济。作为林下经济发展主体的集体林场普遍存在职工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技术力量弱、知识积累缺乏等问题,林下经济技术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三是政策有待完善,发展支撑不足,有资源无产业。全市已建成120个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护244万亩生态林。集体林场有丰富的林地资源、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稳定的管护队伍,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多数林场也希望通过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型产业服务弥补管护经费的不足,壮大集体经济。但受产品加工和活动附属设施的影响,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程度较低,社会资本进山入林难。
四是统筹不够,附加值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尚未建立。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集体林场等经营主体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信息不通畅,产品营销推广能力不足,生产出来的优质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态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存储、保质和销售受限,变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森林游憩等新型产业发展仍处于萌芽和市场培育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未能发挥应有的需求拉动作用,与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绿色安全为底线,以科技和品牌为两翼,在不破坏森林植被、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根据森林环境变化,选择相应发展模式,打造小产区、订单制、高附加值的首都林下经济特色,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将我市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
(一)创新驱动,促进首都特色林下经济发展
按照今年市人大专项工作要求,市政府将继续坚持高位推动、创新引领,推动建立首都特色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培育新型发展业态,增加林地附加值。
一是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由市园林绿化局牵头,成立森林康养工作专班,统筹现有土地利用、健康促进、中医中药、体育休闲和环境建设政策并建立森林康养协同推进机制。借鉴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经验,全面梳理我市森林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站在“两山”转换和促进“健康北京”的高度,研究制定我市推进森林康养政策措施。
二是有序开展森林康养试点建设。整合现有的卫生健康、中医中药、发改、规划、民政、体育等资源优势,选择一批森林资源丰富、经营主体积极性高、对社会资本有吸引力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结合自然体验教育和生态休闲,探索服务首都市民身心健康改善,提升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新型集体林场、郊野公园和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地区,通过社会参与,丰富林地绿地运营管理模式,增加资金来源途径,用活生态资源、发展森林休闲、自然体验和森林康养等新型产业。以新型产业为引领,带动林下种养殖业和高附加值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解决现有林下经济产业布局散、链条短、融合难等问题,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协同发展,健全林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以林下经济需求为导向,通过搭建合作平台、能力建设、加强品种选育和推广等措施,积极推动北京林下经济创新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搭建林下经济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充分调动在京科研院所在林下经济方面的专家资源、优势企业与各区对接,加快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成果落地。充分发挥北京科技特派员在线平台的专家及网络远程服务优势,用好园林绿化专家工作站的专家资源,统筹线上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在林下种植、养殖品种选择、培育技术等方面提供科技培训、创业指导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二是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联合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森林疗养与健康促进国家创新联盟、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森林疗养、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专业团体,组成科技支撑团队,开展森林疗养师、自然讲解师等培训。落实《北京市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为从事乡村旅游、林下产业的人才参与职称评审提供便利化服务。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园林绿化技术人才、乡土专家、科技特派员等参与林下经济建设,并依规享受职称评审、农村劳动力就业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打造一支本地化、专业化的林下经济人才队伍。
三是加强林下适种植物选育推广。强化对北京地区乡土耐荫植物和现有林下耐荫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建立耐荫植物资源圃,为品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选育市场前景好、适宜北京地区推广栽培的耐荫植物种类或品种,并进行引种驯化与繁殖,为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可推广利用的植物种类。
(三)统筹兼顾,完善落实相关政策
进一步研究发展政策,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统筹解决发展中痛点堵点问题,发展首都特色林下经济。
一是促进生态保护修复与林下经济发展的衔接。研究落实《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0年-2035年)》《北京市拆违腾退用地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中提出的优先考虑拆违腾退用地进行植树造林,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工作。施行《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做好发展林下经济与乡村振兴规划有机衔接,研究制定本市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
二是研究制定林下经济附属设施建设标准。落实《关于加强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统筹开展康养健身、森林体验,完善郊野公园服务功能。落实《关于促进本市农民增收若干措施》等文件,盘活利用好村庄闲置资源和建设用地,补齐“森林景观+”发展所需的休闲服务设施短板。制定帐篷露营标准规范,明确在不改变土地现状用途、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固化现状地面、不建设固定设施的前提下,研究提出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开展帐篷露营的标准要求和监督管理措施,推动帐篷露营经营活动及服务。
三是加大财税保险资金支持力度。发挥现行中央资金、市级转移支付资金的作用,用于发展林下经济。从事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林产品采集等,可以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农业税费优惠政策,按规定享受蜂业气象指数保险、森林保险、产业保险政策。鼓励和引导集体林场在完成森林养护任务的同时,积极与林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发展林下经济。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