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3年 第3号

关于贯彻《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书面)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3年5月25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文物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

  一、前期工作情况

  《条例》于2022年5月25日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自《条例》公布以来,近一年时间内,从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到北京市有关方面,乃至广大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市民群众,都按照《条例》规定,积极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

  (一)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1.顶层设计方面。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灵魂与脊梁,自元大都至今,得到了系统的尊重、保护与传承。自北京中轴线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保护中轴线的规划格局先后于2017年、2020年分别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于2021年先后写入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也强调保护传统中轴线,至2022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北京中轴线对于北京城市规划的统领作用和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牵引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2.高层调度方面。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已建立四个不同层级、不同协调领域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关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文物修缮等重点问题,北京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建立了部市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其中涉及中央单位、军队,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协调工作;属于北京市、区相关事务,由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调度。北京市成立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负责联络相关单位,梳理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的保护管理事项,分类提请上述三类议事协调机制进行调度,确保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各项事务顺利推进。上述工作机制衔接互促、联动发力,高效推动解决了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众多历史遗留“旧账”“欠账”和涉及民生的“堵点”“痛点”,全面提升了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水平与环境风貌。

  3.协同管理方面。市文物局下设正处级事业单位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北京中轴线保护机构具体负责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该中心正在组织建设北京中轴线管理中心、监测中心、档案中心和专题展览,运营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市文物局牵头组建北京中轴线保护对象的管理单位会商机制,特别是与故宫博物院、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立了紧密联系。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财政、文化和旅游、园林绿化、交通、水务、教育、城市管理以及发展改革、司法等行政部门,和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朝阳区属地政府部门肩负起各自职责,“拧成一股绳”全力支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了价值保护、资源集中、经费统筹、房源置换、司法助力、宣传教育等保障机制,确保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工作措施得当、落实到位。

  (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状况显著提升

  1.建立监测体系,整体保护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于2023年1月12日获得市政府批复,在市文物局政务网站全文公布。该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与《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相配合,从严管控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第五立面形式等,保证景观视廊内视线通畅与景观协调。通过编制规划,完成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与梳理,明确15处核心遗产构成、33片历史文化街区、20条景观视廊、11处历史河湖水系和8725株古树名木等。

  为切实保护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市文物局已对文物本体病害开展专项调查与评估,据此正在建设北京中轴线监测巡视制度体系,将负责北京中轴线的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反应性监测,提供监测数据汇总、展示、预警及监测数据填报、遗产保护状况评估、预警处置跟踪记录及监测报告编写、保护管理决策等支撑功能。市文物局、相关区文物部门、文物管理使用单位对文物开展日常巡查和安全防控等常态化工作。

  2.采取针对措施,分类保护文化遗产。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已完成钟楼、万宁桥、景山绮望楼、兴庆阁、社稷坛中山堂、正阳门箭楼、天坛神乐署、先农坛神仓院等文物修缮工程,正在开展景山万春亭、太庙戟门、祧庙、正阳门城楼、永定门城楼等文物修缮工程,同步开展重点文物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编制技术手册和普及读物,推动历史建筑挂牌保护。严格管控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新建规划审批和在途项目实施。

  经国家文物局审批,配合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开展天桥遗址、珠市口排水沟渠遗存、先农坛祭祀道路、景山西区、太庙两廊等基建考古工作;为进一步实证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层积,开展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公园中轴道路等主动考古工作;考古发掘成果“正阳桥遗址”和“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已于2023年1月19日被增补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完整保护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资源。

  3.实施腾退整治,重点净化遗产环境。按照《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保护措施,在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构成内部采取腾退形式,调整不合理使用状况,逐步恢复文物历史格局。已腾退景山、太庙、社稷坛内住户,先农坛庆成宫院落征收项目、天坛五八二台家属区腾退项目已启动现场签约,正在拆除天坛医院旧址建筑、先农坛地祇坛内原西城区教育学院建筑和天神坛北侧育才学校教工宿舍。已确定占用天坛的五八二台外迁选址,明确使用先农坛天神坛的三家中央单位联合接访中心新址规划条件,北京育才学校正在办理新址建设立项手续,天坛外坛中国药检院新址建设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万宁桥两侧、太庙两廊环境得以全面提升。

  在北京中轴线景观视廊内进行超高降层和环境整治,清朗古都风貌。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多层住宅楼已完成征收,国家话剧院高层住宅楼即将完成征收降层工作。北京自动化仪表二厂实现场清地净。钟鼓楼周边紧邻地区申请式退租、第五立面品质提升已完成,地安门派出所已降层。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城拆除后的织补建设正在实施。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建筑立面和第五立面治理、绿化景观、夜景照明等项目已完工。天桥百货商场立面整治正在进行。珠市口至天桥段中轴道路二期建设工程完工在即。补植中轴道路行道树,完成天坛西门周边绿地提升项目。北京中轴线的恢宏气势日益彰显。

  (三)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广泛传播

  1.组建专家智库,强化价值挖掘与展示。为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提炼,为保护管理提供意见建议,市文物局制定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智库管理办法》,遴选文化遗产、考古、建筑、法律、传媒、文旅、数字科技等7大领域284位中外专家,组成“北京中轴线专家智库”。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明确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5类15处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构成。出版《天地中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中轴线》等书籍,从不同角度诠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

  围绕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构成,市文物局组织编制了《北京中轴线展陈体系建设指引》《北京中轴线标识体系建设导则》,构建三大展示体系:一是线下展览展示,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专题展已向公众开放,各核心遗产构成以原状陈列、专题展览、辅助展示等多种形式阐释其对北京中轴线整体价值的贡献,如先农坛历史文化展、太庙历史文化展、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二是线上展示传播,中英文版北京中轴线官方门户网站已上线,腾讯开发的“数字中轴时空舱”“云上中轴小程序”“中轴线小宇宙”生动再现北京老城700多年延续不断的城市文化脉络和建筑群落变迁;三是全线统一标识,设计设置北京中轴线整体形象标志、界标和标识牌,用于明确保护区域边界、阐释解说与引导服务。

  同步加强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布《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出台《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编撰《北京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对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烤鸭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传统文化符号设计并推广。强化对古建修缮传统材料与技艺的传承,在门头沟区恢复琉璃构件烧造,组织文物保护利用专题培训,举办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我在中轴修文物”活动等。

  2.开放公共空间,活化遗产共享与传承。为进一步推进文物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市区文物部门乘势而上、创新形式、全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鼓楼开放一层建筑空间;万宁桥改善亲水环境,优化桥体和镇水兽展示方式;景山西区、太庙两廊已完成考古勘探和环境整治,计划本年内开放;社稷坛中山堂预约开放;正阳门箭楼正在布设正阳门历史文化主题展览;永定门城楼、先农坛神仓院修缮后将向公众开放;正阳桥遗址、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计划实施原址展示项目。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皇史宬、蒙藏学校旧址完成腾退、修缮、布展后向公众预约开放。东城区发布首批10个焕发会馆活力合作征集项目,推出“会馆有戏”品牌;西城区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推动9处文物向公众开放。历史建筑作为“缘庆书苑”“四合书院”、东四胡同博物馆等方式活化利用。

  3.打造文化品牌,深化文旅融合与发展。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漫游中轴线》,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出皇城雅韵、京味食足、御道漫步、正阳水韵、晨钟暮鼓、京韵剧源、景山北望等26条涉及北京中轴线的线路。建设北京中轴线文化探访路,随着中轴线南段中央御道贯通,特别设计了北京中轴线南段传统文化探访线路,编撰《中轴线南段文化探访讲解词》,组织北京各大旅行社、游客代表和媒体实地探访体验。在正阳门箭楼设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前门大街南口、北口分别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在宏恩观、天桥设置游客服务文化驿站。为保护文物并营造良好游览环境,已外迁前门旅游集散中心,核心遗产构成管理使用单位普遍采取门票预约和游客限流措施,故宫博物院将每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由8万人次调减为4万人次。

  钟鼓楼的爆红出圈,体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活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带动了鼓楼街区相关文旅产品的热销。东城区推出“唱响中轴”“中轴线上·永定门光影秀”“故宫以东”骑迹东城经典线路,举办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音乐”模式打造文物活化利用品牌活动,持续为“大戏东望”戏剧品牌和“故宫以东”文商旅融合品牌注入活力。西城区启动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统筹规划入驻业态,以云直播形式举办“中轴非遗·遗脉相承”主题非遗“五进”(商圈、园区、文物、景区、酒店)活动,推出“万象中轴”数字体验项目,利用线下物理空间叠加虚拟数字内容的历史场景,为市民、游客提供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北京大合唱》、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曲艺《中轴魂》等北京中轴线相关主题文艺作品精彩纷呈,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性。

  (四)北京中轴线社会参与热情日趋高涨

  1.多元互动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遗产保护。为第一时间宣传贯彻《条例》施行,市文物局联合百余家央地主流媒体,借助电视、纸媒、网络和新媒体等全媒体宣传平台,发布视频《保护古都脊梁 传承中华文脉——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谈》,制作“一图读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科普长图,在“北京时间”推出《全景中轴》融媒专题,以5G直播、VR视频、《北京中轴线测试一卷通》互动H5等内容展示北京中轴线风采。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可持续年度报告(2022)》显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得到全面认可。公众的整体文化认同度从2020年7月的210.1分(满分300分),上升至2022年12月的263.9分。在表示非常支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受访者中,28—35岁青年群体占比最多,达45.45%;其次是18—27岁年龄段,占比为2503%;36—44岁年龄段占比达219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支持人群凸显“年轻态”,有利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播和代际传承。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加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2020年,全网涉北京中轴线信息总量为64万条,2021年至386万条,2022年达812万条。《最美中轴线》《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品牌节目获得巨大反响和广泛美誉。春节期间“中轴线上过大年”“漫步中轴春节特别活动”等,为市民群众带来丰富的节庆文化体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引导大中小学生探知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主题书店、主题邮局、主题银行、主题营业厅等进入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云上中轴、时空舱、元宇宙、北京中轴线IP等数字技术迅速占领公众视野。利用市测绘院“实景三维中轴线”等数字展示成果,以及故宫、景山等核心遗产构成的数字化展示,建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并将进一步开放北京中轴线档案中心,为公众获取遗产信息、参与遗产管理、体验遗产文化等提供服务。发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等专业机构力量,不断提升北京中轴线线上展示与数字化建设水平。

  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走出去”,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举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世界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播出《京之轴》国际传播纪录片,向世界遗产组织寄送《轴线城市之美》中英文专刊、《中法对话》北京中轴线专刊等,向世界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2.持续举办大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2021年,首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举办,以“培养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群众基础”为目标,计划通过2021年至2023年“三步走”,增强公众关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满意感和幸福感。首届大赛共征集到全国5000余名选手的参赛项目方案、作品35433件。2022年,第二届大赛共征集到90690名选手的参赛方案76419件,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实现了老、中、小年龄段全覆盖;二是国内32个省市、特别行政区,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全参与;三是北京16个区全推广,大赛文化传播赛道与市教委合力,全市200多所中小学校5万余名师生参赛。2023年4月启动第三届大赛,面向国内外全年龄段人士开展项目征集,突出“百姓参与、百姓助力、百姓推动”的宗旨,激发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

  在前两届大赛的推动下,共评选产生3万余名“申遗助力团”成员和40组国内外“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小使者”,成立了北京中轴线志愿服务团。制定了《北京中轴线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指导北京中轴线志愿者服务团运用自身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发挥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自我服务的作用。在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段志愿者的热心服务下,调查显示北京中轴线相关活动参与意愿值达8708%,九成以上受访者表示通过大赛和志愿服务活动,对北京中轴线传统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相关故事性、趣闻性题目知晓正确率达70%以上。

  3.贴近社区居民,推动文化遗产全民共治共享。为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融入社区生活、赢得居民支持,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与市民群众的日常沟通机制,采取现场咨询、电话、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接待市民群众来电来访,记录并解决市民群众相关问题。为鼓励社区居民和志愿者保护文化遗产,市文物局连续开展寻找“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

  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街道、社区建设“胡同会客厅”“文创社”“社区文化生活馆”等小型文化场所,借助微艺术、临展、读书会、小型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社区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社区参与、成果共享。在涉及社区居民的环境整治项目实施前,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积极引领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例如在钟鼓楼周边紧邻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充分组织居民议事协商,对鸽笼整治工作,采取“一户一策”方式,与居民合力设计既符合历史风貌要求又满足实际需求的改造方案,守护老北京鸽哨文化;在地祇坛南棂星门展示项目中,通过社区党委搭建平台,召开座谈会与居民代表面对面交流,介绍项目方案,回应居民诉求,得到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五)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经费强力保障

  1.各级财政稳定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本市克服全市财政收支增幅明显放缓的影响,保障市级文物保护资金规模稳定增长,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强中轴线申遗保护项目资金保障的意见》,2020年至2023年,市级文物保护资金累计投入84亿元,保障北京中轴线等全市文物保护项目171个。以首都环境建设市级重点项目为抓手,市、区两级累计投资14亿元,先后实施20个北京中轴线及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通过市对区转移支付,2020年以来,市、区两级统筹各类资金投入63亿元支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市财政每年安排约1500万元支持市文物局常态化开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投入近5000万元支持建立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中心。2022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东城区、西城区中央单位文物腾退保护工作,共同保障了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环境治理。

  2.多种基金充实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于2019年12月成立,2022年10月完成换届,累计吸纳市属国企捐赠资金1亿元。2022年,资助纪录片“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中轴线史脉系列丛书”等10个文化遗产保护相关项目916万元。2023年4月,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成立专家委员会,由27位专家组成,开展评审2023年资助项目。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签约成立“中腾基金”,接收5000万元公益资金,用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研究、修复以及传播推广。东城区联合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文润东城”慈善信托基金,通过东城区慈善协会首批捐赠100万元定向用于东城区文物保护利用事业,重点支持北京古建音乐季等公益性活动。西城区与北京银行前门文创支行合作通过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形式打造“文物有信用”的全新概念,作为全国首个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项目,为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提供低息信用贷款综合授信1000万元。社会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需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机制

  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构成管理使用单位分属中央、市、区,从副部级单位到正科级单位,作为博物馆、纪念馆、公园、会堂、现状道路等使用,巨大的差异性造成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统筹难度极大。虽然已建立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和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但仍难以达到强有力的统一管理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形成一套稳定可行常态化的统筹协调机制。

  (二)需进一步凝聚文物腾退共识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相关文物腾退与环境整治工作中,市属、区属、私产相关任务均已完成或正在收尾,收效显著。而部分中央单位作为外迁新址建设的立项主体却仍在观望,造成相关工作任务一拖再拖、周折反复,工作方案难以稳定,实施进度不如预期,需要进一步强化《条例》施行效果,提高中央单位及被腾退住户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三)需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认知与广泛支持。但国际环境波谲云诡,一些噪声和杂音时有出现。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是中华传统“中”“和”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可能引起国外敌对势力的猜忌与质疑,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推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统筹协调议事制度

  市文物局正在《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指导下,积极健全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构成管理使用单位联络机制,计划充分用好现有体制机制,建立分区统筹、整体调度工作模型,如天安门地区管委会统筹天安门区域的中央单位,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借助遗产监测中心、档案中心、展示中心跟进各核心遗产构成的工作进度、存在问题,视具体情况分别上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市政府与国家文物局部市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最终形成信息通畅、反应迅速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机制。

  (二)聚焦节点进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全力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完成各项任务。为此,市文物局集中全局力量成立“一办十一组”的北京中轴线工作指挥部,以预设节点倒排工期,继续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根据《条例》对保护对象的规定要求,切实做好文物本体保护,强化文化遗产阐释、展示和管理能力,实质推进如先农坛庆成宫、天坛五八二台、联合接访中心等涉中央单位、住户腾退的“硬骨头”任务,整体改善文化遗产赋存环境。踏勘梳理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任务整改清单,立行立改,力求北京中轴线核心遗产构成和保护区域呈现最佳风貌。

  (三)释放综合效益,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理念

  表彰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励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举办形式新颖、载体丰富、传播面广的北京中轴线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理念普及深入市民群众心中。通过文物腾退后空间的活化利用、环境整治后古都风韵的整体提升,让生活在北京中轴线附近的社区居民和体验北京中轴线的中外游客,都能自发支持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人民群众对北京老城的依恋与向往和对中华文明的自信成为磅礴之力,向全球传播北京中轴线所彰显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的突出价值。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