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3年 第1号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3年1月17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伯旭

大会主席团:

  本次大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代表审查意见,同时参考了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初步方案的初步审查意见,审查了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22年,市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等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完成各项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本市经济体现出较强的内在韧性和发展潜力,经济呈现恢复发展,城市治理不断优化,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来之不易。

  同时,计划执行中还反映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应对。高精尖产业对经济发展引领作用不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水平仍需提高,投资和消费的稳增长作用需要进一步巩固拓展,城市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民生保障各领域还需持续加力。

  二、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要求部署,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计划任务和指标安排总体适宜,主要措施明确具体。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本次大会批准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计划执行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成果。为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本市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不断增强首都经济的内在韧性,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用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政策,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充分发挥在京创新资源作用,推动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项目储备,发挥政府投资逆周期调节功能,在促发展、补短板和保民生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拓展新型消费场景,提升服务消费品质,研究优化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政策。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展。聚焦企业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纾困政策精准性和协同性。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支持平台企业健康发展。

  (二)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提升核心区首都功能,增强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兼顾产业导入需求,创新投融资机制,实现空间资源提质增效。推进数字城市底座建设,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套普及,探索智能设施统筹协调和市场化运营,拓展城市智能设施服务领域。加强首都韧性城市建设,抓紧抓实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保障超大城市安全运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支持环保领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建设,加强生态涵养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三)聚焦“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增强急重症救治保障能力,夯实基层医疗服务基础。下大力气扩大中小学学位供给,提高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水平。加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有效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为老服务供需对接,合理规划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全生命周期老年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养老服务职业集群。落实接诉即办条例,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高频投诉难题,提升居民参与度和主动性,更好地将接诉即办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