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1年 第5号

关于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1年9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晋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工作情况。

  “两区”建设是国家赋予北京的重要使命,是北京从首都实际出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此次监督及有关议案办理工作,自今年七月启动以来,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召开系列调研座谈会,累计调研6个区、18个职能部门和26家企业。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委、财经委、教科文卫委、各位委员和代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市政府将专题监督暨议案办理工作作为对“两区”建设的有力鞭策,将有关12件议案逐一分解办理,制定议案办理暨专项监督保障工作方案。按照工作要求,各牵头单位认真听取代表意见、组织议案办理,并分别向12位议案领衔代表进行汇报,取得代表充分认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五套体系,蹄疾步稳推动“两区”建设。一是建立高位统筹、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两区”工作领导小组,以“双调研”“大拉练”“月度点评”等方式亲自部署推动;市“两区”办统筹协调,建立“周调度”“周反馈”“周报告”机制,一办十二组各牵头市领导累计调度调研150余次;各区均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架构,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局面。二是建立整体和重点相结合的任务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方案基础上,制定实施“17个区域+9大领域+4大要素”工作方案,以“政策+项目+机制”为抓手,夯实工作主线,形成市级抓政策创新、区级抓落地承载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健全结果导向的项目保障体系。梳理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目标企业清单,确立世界500强、GaWC等目标企业900余家。建立“两区”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巩固“一库四机制”,累计入库项目2482个,已落地1097个,涉及投资额3634亿元,其中外资项目328个。四是建立全渠道覆盖的宣传推介体系。上线“两区”门户网站,在市政府国际版网站设置“两区”专栏,带动投资版块访问量持续增高,居各版块之首;走进园区、企业组织政策解读300余场次,通过政策汇编、中英双语《开放资讯》、媒体专栏等方式,织密政策解读网络;打造品牌宣介活动,录播17期《“两区”建设对话一把手》访谈节目,举办“两区”大讲堂,组织“两区”系列沙龙,开展面对面推介和云推介60多场,打造云端会客厅品牌。五是建立客观有针对性的成效评估体系。围绕政策、项目、制度创新等维度,制发了“两区”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定期组织评价;委托具有国际视野的第三方机构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以评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

  一、 工作进展及成效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三至五年期84%的任务,10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达到过去五年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期国家复制推广案例数的40%,34项突破性政策落地,形成了49个全国或本市标志性项目,90项配套政策文件出台,启动自贸试验区立法,筹备制定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决定,“两区”建设有效发挥了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一)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投资便利化改革。实施全国领先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首批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在中关村海淀园、通州文化旅游区等重点园区,进一步放宽信息服务业(应用商店)、文艺表演团体等外资准入限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期货和证券业国际执业资格认可,开放呈现“领域+区域”并重,服务贸易各形式并举局面。二是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各具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全面升级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京津冀通关便利化”和“北京空港国际物流平台”区块链应用场景。京津联合推出146项改革创新举措,进出口时间压缩73%,成本降低54.4%。天竺综保区创新建设文化艺术品全球集货平台,文化艺术品进口量占全国的1/3。大兴机场综保区基本完成一期建设,正抓紧筹备封关运行;积极推动设立以先进制造为特色的亦庄综保区,研究设立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三是提升国际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环境。向境外人员开放首批35项职业资格考试,近100名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参与考试,争取国家移民局支持北京10项外籍人才出入境新政,首创单位荐才、以才荐才机制,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办理时限缩短1/3,办理次数减少1/2。四是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更好释放先进要素价值。促进跨境金融服务,全国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外债便利化、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等试点。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线数据交易系统,发起成立北京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发布数据交易服务指南;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和访问国际学术网站试点。赋能知识产权,成立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成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科技企业融资等超过600亿元。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落地北京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两区”建设以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区块链数据资产保管箱等10个典型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服务模式等24个在部分区域探索创新的典型案例向全市复制推广,“两区”建设开放贡献度持续提升。

  (二)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助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产业生态为抓手,充分利用“两区”政策红利,推动一批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代表性项目落地。科技信息领域,率先实施公司型创投企业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受益企业减免税1.6亿元;首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SMC中国区总部、赛诺根亚太总部、苹果广告、华为中国区总部等一批中外机构在京落地。金融领域,推动金融网关、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等国家重大金融基础设施落地,挂牌成立北京金融法院;率先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引进清科S基金、英国科勒资本等S基金。推动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外资全资控股持牌支付机构等突破性项目落地,“两区”启动以来,共落地国内外金融机构68家。教育医疗领域,新布局23所国际学校,其中10所已投入使用,德勤(中国)大学落地,推动香港大学北京中心开展高端管理人才发展服务和交流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首个免疫细胞治疗工程研究中心、呼吸诊疗装备工程中心、细胞医药产业化基地。据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1-7月,在首都疫情防控高压态势下,通过“两区”建设引领,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803户,同比增长74.20%,增速远超全国、上海新设外资企业增幅。

  (三)推动以自贸组团为代表的园区开放,扩大开放先行先试体系持续完善

  海淀组团聚焦打造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区,率先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形成知识产权纠纷“源头回溯”溯源治理机制等制度创新成果,北京首家全球原创新药发现平台等一批项目落地。昌平组团以先进能源、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依托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生命谷”,落地去中心化临床试验项目(DCT)、建立药物临床研究中心等一批专业化服务机构。朝阳组团推动金融创新、国际商务服务双轨驱动,落地本市首家另类投资保险资管公司、国内券商首单代客结售汇等业务。通州组团入驻北京绿色交易所,推动中美绿色基金落地。顺义组团依托航空优势,落地全国民航机场系统首家融资担保公司,中德产业园获批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签约落地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等20余个项目。大兴组团推进建设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千亿级产业集群,中日产业园获批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落地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加氢站、产业隐形冠军超材信息等30余个项目。亦庄组团建成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施耐德研发中心等高端制造产业项目落地。自贸试验区以千分之七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三成的外资企业增量。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改革创新力度需持续加强,“两区”政策机遇需进一步用足用好。在首都推进高水平开放,意义非同寻常。在市委市政府高位高频调度下,全市对“两区”的重视程度和抓落实的力度都显著增强。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比先行省市做法,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体现在:部分含金量高的任务协调难度大,落实进度滞后预期;部分政策细则改革开放突破性不足,未能满足市场主体预期;部分政策在制定时未充分论证,普惠性不足,或尚处于培育期,还未形成强带动效应,“实施一项政策落地一批项目”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

  二是改革开放的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增强。与高水平开放要求相比,“两区”建设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还不能满足对外开放需要,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灵活务实的选人用人引才机制,着力培育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开拓精神、服务意识、担当精神的干部队伍。部分领域“大胆改”“主动试”的意愿还不强,与其他先行省市相比还处于“并跑”甚至“跟跑”的状态,各区主动谋划、问题导向的能力还需提升。各部门各区需进一步将“两区”建设与强化主要功能、发展主导产业、建设重点园区相结合,推动改革创新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是开放政策的系统性集成性还不足,产业政策未与开放政策形成有效衔接。已有政策突破还偏碎片化,系统集成的改革开放探索还不足;在推动开放政策落地的同时,还需聚焦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市区同向出台配套政策,强化人才、土地、财税等各方面支撑,有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释放“窗口期”红利。

  四是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搞活。自贸组团、功能园区等重点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整体上还不实不活。自贸组团管理机构设置不一,人员配置不强,尚难以突出组团特色、进行有效规划运作,承接市级下放权限的能力不足,亟待建立扁平高效、有效链接政府和市场的管理体制机制。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不足,市场化机制运用不充分,国际化、市场化的招商引资机制有待建立。

  五是相关领域和区域的改革开放还不均衡不充分。领域上,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和科技领域利用外资显著增长,科技、互联网信息领域利用外资合计占全市的62.8%,教育、文化旅游领域利用外资不足1%。区域上,朝阳、海淀利用外资占全市68.4%,其他15个区域合计不足1/3。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全市近三成,但部分组团尚处于建设期,受制于功能配套不足等因素,尚未形成实际利用外资。项目推进力度持续加大,形成了一批突破性、标志性项目,但整体上,利用外资、民间投资、大项目投资还不足,需深度挖潜。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服贸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立足首都实际,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两区”建设在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再出发。

  一是谋划再对标,拓展先行先试改革实施新路径。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点加强服务领域规则研究,以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等为试点,制定综合性方案,打造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区;突出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优势,在规则、制度、服务体系、应用场景、承载区域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优势,积极争取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化新三板改革,配合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各项准备工作,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二是定位再精准,谋划全产业链全环节制度创新。围绕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定位,进一步深入研究,统筹好系统性和精准性,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等重点产业和人才、知识产权等关键环节,以全球产业链发展方向为引领,以全球优势城市为对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痛点难点为切入口,围绕全产业链开放和全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入调研,厘清自身比较优势,找准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新一轮“两区”建设一揽子全链条、系统化、集成化解决方案。其中,涉及北京事权的事项,抓紧落地实施;涉及中央事权事项,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

  三是机制再理顺,畅通全市开放改革创新体系。在“两区”建设推进过程中,持续深入谋划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市级层面,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园区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两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加快设立新型研究机构,抓紧出台自贸试验区条例、制定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决定,为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在片区层面,加强区级层面对各片区产业布局的统筹指导,协助解决各片区跨行政区域事项;在组团层面,推动各组团明确一个组团管理机构,赋予各组团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实施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各组团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四是抓手再明确,打造差异化产业集聚新空间。以重点园区为依托,以“功能提升”和“政策会诊”为抓手,进一步明确重点产业的承载区域和细分方向,相关规划和职能再聚焦,形成各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两区”建设样板间;进一步完善“一库四机制”和市区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提升市场主体招商的内生动力,紧抓首创性、突破性项目和外资项目落地和成效宣传,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动综保区创新升级,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综保区发展格局,服务北京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合作再务实,探索市域内区域间合作新模式。探索建立市内重点园区间的联动机制,完善产业链市内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策源地、转换地的错位合作;加强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与上海、天津、重庆、海南建立“1+4”服务业扩大开放联席会议机制;探索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协同开放,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