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1期 > 研究与探索

加快培育壮大北京数据要素市场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数据已经成为影响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关键节点,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及超大型城市,在我国从数据资源大国向数据利用强国奋力转型中,要率先响应,主动担当作为, 加快难题破解, 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数据枢纽城市。

  一、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特征

  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仍待培育,但成长速度较快,正从自发发展进入有序规制阶段。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的明显优势,但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配置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数据总量大,但流通性差

  北京数据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类型最多、层级最高的数据资源。北京是中央部委、央企和民企总部聚集地,云集了世界500强最多的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世界商务数据枢纽城市,汇聚了国内最丰富优质的政务、科研和商业数据资源。同时,北京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丰富、社交媒体发达,根据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发布的2019年世界独角兽公司排名,北京入选企业达48家,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就达44家,包括头条系(今日头条、抖音)、滴滴出行等数据流量极大的企业,拥有海量用户数据。

  “数据割据”和“信息孤岛”现象并存,流动不畅是制约数据市场化的重要瓶颈。体制内,数据主要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央企、国企手中,约占数据总量的80%,条块分割导致“数据割据”严重。已有开放数据主要为基本业务型、常规统计型,高价值数据开放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衔接不足。

  (二)要素市场起步早,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

  要素市场对于促进数据流转、实现供需对接不可或缺。2014年,北京就已陆续推进了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但平台交易规模有限、影响力偏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不完善。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跨境数据流通圈逐步形成,新加坡汇集了东南亚超过50%的商业数据托管及中立运营商数据中心。目前,北京数据要素市场汇聚流通区域性全国性数据不够,支持国内外数据跨境流动不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不足,枢纽作用不显著。

  (三)数字底层技术全国领先,但面临“卡脖子”风险

  北京建有超级云计算中心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数字化基础平台,拥有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数字底层技术在全国占据一定优势。2014至2019年,北京计算、推算、计数(G06)专利申请规模量高达36539件,高于上海(10821)、深圳(22411)、杭州(6728),也高于纽约(2924)、东京(30726)等世界城市。其中,5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值专利占比为2%,高于上海(1.6%)、杭州(0.3%),与深圳基本持平(2.1%),但仍明显低于纽约(27.4%)、东京(8.5%)。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面临技术与生态双重壁垒,如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算法、开源平台,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操作系统等。

  (四)产业基础深厚,但数据资源红利释放不够

  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全国最高。据中国信通院测算,北京数字经济规模1.5万亿元(2018年),占GDP的比重超过50%,居全国第一。数字产业生态丰富、数字贸易发达、应用市场庞大,互联网百强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企业中有小米、美团、百度等22家企业入选。数字服务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代表数字贸易竞争力核心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占据一定国际市场空间,服务贸易顺差达77亿美元(2018年)。数字内容产业全国领先,有众多央地新闻媒体和新浪微博、字节跳动等数字媒体头部企业。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拥有京东、敦煌网、小笨鸟等行业领先企业。

  数据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北京数字经济规模落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数据在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仍有较大空间。数据驱动创新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创新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进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许多高价值的科学数据尚未在国内得到充分共享和使用就流向国外。

  二、培育壮大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建议

  数据要素市场化,要以“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个人有益”为原则,坚持央地协同、多元合作,打破数据隔离壁垒,盘活体制内外资源,打通供需通道,实现精准高效对接,努力打造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数据要素市场。

  (一)分类有序推动数据开放

  一要加快推动市属公共数据开放。尽快梳理本市带有公共属性的数据资源开放情况,研究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求,优先将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的公共数据纳入开放清单。

  二要努力探索有效央地数据合作机制。立足国家产业链安全、创新链整合、供应链国际竞争力提升,积极对接中央部委、央企等掌握高质量数据资源的相关机构,通过国资参与、共同持股等多种方式,在重点区域共同建设分领域分行业全国性数据中心。

  三要探索非公共数据多维度开放机制。清理、整合政府面向社会化机构的数据采集和信息报送渠道,依法依规建立社会化数据统一采集机制。探索试点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高精尖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提升标准制定话语权。

  (二)完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

  一要建立完善数据市场准入机制。结合商事制度改革要求,采用正面引导白名单、负面清单和第三方机构认证评级相结合的方式,规范、简化数据业务市场准入备案制度。二要培育一批数据驱动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独角兽创新企业,构筑平台优势和生态壁垒,实现数字内容和服务准入的安全可控,促进市场主体生长发育。

  三要健全交易流通的市场化机制,明确数据登记、评估、定价、交易跟踪和安全审计机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四要提升要素平台影响力。整合区块链等新技术,搭建数据溯源、授权存证和完整性检测平台,建立数据资源质量评估和信用评级体系。

  (三)营造良好数字产业生态

  一要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形成“泛在连接、协同高效、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产业基础设施体系。

  二要推动落实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引导数据资源与产业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以数据链有效联动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四链协同”制度框架。大力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数据驱动型创新研发。

  三要推动数据与实体经济、优势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数字技术在运输、医疗、金融等行业的应用水平,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数字内容、数字金融等产业,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四要适时探索“数据财政”模式。盘活政府沉淀数据资源,探索开放共享数据贡献与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挂钩的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破解数据开放激励不足、价值变现动力不足的痼疾,推动实现土地财政向数据财政的根本性变革。

  (四)健全数据监管安全体制

  一要系统梳理数据要素市场监管环节和线上线下监管需求,完善以数据为基础、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和手段。研究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治理手段,探索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新型监管机制。

  二要建立数据市场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关键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加大自主安全产品采购推广力度,加强对专利、数字版权、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三要增强数据要素应急配置能力,构建“平战结合”的数据治理机制,促进数据要素在应急管理、疫情防控、资源调配、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五)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全球一流数据枢纽城市

  一要布局世界一流的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面向区域、面向全球的数据汇聚能力和效率。

  二要大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针对数据要素采集存储流转开发、安全保护硬件与软件的卡脖子技术,探索改革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构建科技攻关型产业链,努力实现自主可控。

  三要力争“数贸区”“数贸会”落地。积极争取建立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的特殊监管区,探索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区域开展境内离岸数据中心服务试点。积极举办全球“数贸会”,争取将北京作为永久举办地。探索北京版的数字贸易规则,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把握数字贸易规则主动权。

  四要推动数据跨区域互联共享。基于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衔接区域数据资源与算力资源,加强与周边区域政企数据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同新格局。

  五要有序推动数据跨境汇聚流通。加大数据要素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通管理体系,吸引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汇聚配置,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数据管理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