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1期 > 聚焦两个“关键小事”

郭卫东:垃圾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兴寿镇位于昌平区东北部,镇域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9851户、3.3万人。近年来,在昌平区委、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兴寿镇党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辛庄村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技术和方法,形成了一套接地气、可操作、易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辛庄模式,树立了全区垃圾分类的榜样。

  2016年6月,北京联合大学专家团队与兴寿镇党委和辛庄村“两委”干部共同探索、组织村民开展“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垃圾革命活动。撤掉垃圾点,上门收垃圾。从源头的净塑,到垃圾分类处理,再到有机种植、绿色生活,经过4年多的时间,辛庄村摸索出一整套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和模式—辛庄模式,打造成了“零污染”的生态农村。

  一是广泛宣传和动员,倡导新型环保生活方式。在开展垃圾分类的初期,村“两委”和志愿者采用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与动员,让村民充分了解“为什么做”和“如何做”,同时积极倡导新型环保生活方式,如“净塑”(即倡导不使用新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制品)、家庭制作“酵素和堆肥”(用来降低厨余的投放量)、“带五宝”(即出门带环保袋、水壶、手绢、餐盒、餐具以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产生)、“二手交换”(以此进行资源整合、减少重复购买、避免浪费)等,为开展垃圾革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推行“两桶两箱”的垃圾分类方法。村里为每户村民发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桶,村民自行准备可回收物箱和有毒有害物箱,村环卫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收“两桶”,不定时收“两箱”。

  三是分发环保物资和分类指导手册,清运积存垃圾、关闭露天垃圾点、撤除街边垃圾桶,为垃圾分类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

  四是帮助村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镇村干部和志愿者手把手教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对不情愿做分类的村民耐心进行劝导和示范,使村民养成自觉分类习惯。

  五是制定村规并通过约谈等方式严厉劝阻不分类和乱倒垃圾的行为。

  六是做好资源化回收利用,形成长效机制。村民在家里用果皮菜叶制作环保酵素,村里将收集的厨余垃圾统一做成酵素和堆肥,用于花生、玉米、蔬菜等小规模种植。村里建垃圾分类站,收集可回收物与回收公司对接进行回收再利用等。

  辛庄村的垃圾分类革命为村里赢得了清新的空气和整洁的环境,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和拥护,也在北京市和全国树立了垃圾资源利用的榜样。在辛庄村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时,垃圾分类在兴寿镇各村进行推广。

  截止目前,全镇20个村(除半壁店村因进行拆迁改造外)全部实施了垃圾分类。全镇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知晓率达到95%,正确投放率达到80%以上,2020年上半年垃圾总量环比减少约7000吨,消减率达到60%,9月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8%,分类效果在全市名列前茅。形成了“区财政支持、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精心组织策划、方法高效实用”的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模式—兴寿模式。全镇村容村貌焕新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