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9期 > 随笔

柳营村用“共情感”催生垃圾分类“共治力”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生活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更是关系到全市2100多万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关系到首都城市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知之不难,行之不易。自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大幅度提升,全市大部分分类垃圾桶站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值守,16个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级综合考评,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我们身边,仍然存在垃圾分类不清、桶站无人值守、垃圾堆积、厨余垃圾破袋麻烦等现实问题。

  法立于上,而俗成于下。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关键的实施环节在基层。通州区张家湾镇柳营村,自2019年被列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既未增加人力,也无专项资金支持,却获得村民普遍支持,人居环境极大改善,顺利通过验收考核,今年更是成为周边地区垃圾分类的示范样板。疫情期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下沉工作队第三组在柳营村驻点,加强防疫工作。当前,“万名代表查身边,垃圾分类带头干”活动正在大力开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本市三级人大代表聚焦“身边周边路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着力打通法规实施“最后一公里”。下沉期间,我们同样聚焦“三边”,围绕柳营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调研。

  实施情况

  柳营村面积1200亩,户籍人口190户、603人,外来常住人口797人。2019年5月被列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11月验收合格。

  柳营村在每户门口放置“一架两桶”,一个固定钢架上放置厨余、其他两种封闭式垃圾桶。住户用配发的户内小桶,“桶对桶”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户外垃圾桶。可回收物由住户在户内收纳,自行交与废品收购站处理;有害垃圾量较少,在村内设置了少量有害垃圾桶;大件垃圾统一在村内指定位置存放,由镇环卫部门负责清运。

  每日8:00、14:00前,住户将垃圾投放入自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8:00至9:00、14:00至15:00,村专职环卫人员驾驶垃圾收纳车,上门收集村民分好类的垃圾,送到村内设置的4个垃圾桶站分装,实现“小桶换大桶”。镇环卫部门于9:00、15:00后,将桶站的垃圾分类装载、清运出村,实现“桶车对接”。如发现分类不合格现象,可拒绝收运。

  柳营村党支部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全身心投入垃圾分类工作。一是用制度压实责任。提前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修订村规民约、村民环境卫生文明公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服务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督导员制度,纳入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党支部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达成一致共识,充分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带领村民针对垃圾分类形成了闭环管理。

  二是用宣传形成合力。村党支部提前准备,自2018年10月就着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组织4次集中入户宣传、10余次分组宣传。2019年初,村党支部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保洁员、企业员工等80余人,开展4次垃圾分类业务培训,明确了各方的职责任务,掌握了指导分类的方式方法。由于宣传动员充分,生活垃圾分类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保证了后续分类的顺利开展。

  三是用监督持续引导。村“两委”干部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共13人,成立了卫生督导员队伍,每人承包15—20户作为督导对象。每人每天上下午各用一小时时间,主动到督导对象家门口,逐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除手把手教导如何分类,还主动上手分类。这样的督导,柳营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平均每人每月入户督导900余次,每月共12000多人次。全村190户,督导1个月后就基本能够做到分类合格。

  是按照规定动作执行,貌似并无特殊之处。为什么在柳营村就分类效果明显?通过与柳营村村干部、群众的沟通、走访,我们了解到,柳营村开展垃圾分类,更注重考虑村民需要,更注重长期上门服务,更注重激发村民热情,从而让全体村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共情感”,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柳营村全体村民自觉的行为方式,厨余垃圾100%分出,投放、收集、转运等环节运行流畅,绝大部分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非常支持并表示满意,美丽乡村建设有很大进步。

  主要经验

  制度、宣传、监督,是基层开展垃圾分类的规定动作。柳营村也是按照规定动作执行,貌似并无特殊之处。为什么在柳营村就分类效果明显?通过与柳营村村干部、群众的沟通、走访,我们了解到,柳营村开展垃圾分类,更注重考虑村民需要,更注重长期上门服务,更注重激发村民热情,从而让全体村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共情感”,催生出强大的“共治力”。

  一是更注重考虑村民需要。柳营村开展垃圾分类之前,在调查摸底时有很多村民持反对态度。原因是觉得太麻烦,没有过去方便,增加了负担。村党支部立刻研究确定了“麻烦尽量由村里承担,给老百姓更多方便”的工作基调。家门口设“一架两桶”,专职环卫人员定时上门收纳,村民用“桶对桶”的方式,出家门就能随时投放,既避免了村民拎着垃圾定时去桶站投放的环节,还避免了厨余垃圾破袋等尴尬问题。在桶站的设置上,既覆盖全村,又与居住区拉开了合适距离,避免了夏季垃圾气味大等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李福新说,我们理解村民的难处,尽量给大家方便,村民也就更多地理解我们,更加支持工作。

  二是更注重长期上门服务。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柳营村从开始就认识到这是一项村民长期生活习惯的养成。13人的卫生督导队,全员都是村两委班子和村内的公职人员。这支督导队,更是一支长期上门从事垃圾分类的宣传服务队。以每名督导队员为例,每天上、下午各1个小时,上门服务30—40次;每人每月要上门服务900—1200次,每人全年为垃圾分类上门服务上万次,可以说是“踏破了村民的门槛”。督导队员柳振发说:开始也有些人不配合,我们就天天讲,回回说,当着他们的面,自己上手把他们没分好的垃圾重新分类。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再不配合的人也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主动就把分类做好了。

  三是更注重激发村民热情。柳营村虽然在垃圾分类上尽量减少村民麻烦,但也没大包大揽,让村民觉得“事不关己”。村里经常举办活动,让村民参与其中,经常听取村民改进意见,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加强村域环境绿化美化,村域人居环境很快有了明显提升。村民经常对外村人说,我们村家家都做垃圾分类,现在村里特别干净、漂亮,比你们村强多了。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自豪感,让村民更加自觉地做好垃圾分类,自觉维护成果,形成强大的共治力量。

  有关启示

  柳营村开展垃圾分类,用“共情感”,催生出强大的“共治力”。有了共情感,也就能互相理解和支持,这是双向的,不是一味地索取他人的理解。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为政者要能更多地与民共情,换位思考,给群众以理解、尊重,感民之所感,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从而换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多一些人性化设计。垃圾分类工作,与其让群众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发明各种“神器”,不如多研究些统一有效的措施。比如厨余垃圾破袋问题,可否配发户内垃圾桶,提倡群众使用“桶对桶”的方式,减少甚至不使用塑料袋;上班族不能定时投放,可否设置流动收纳车或智能设备;对行动不便者,可否上门收纳垃圾等,多解决群众难处,群众才会更加配合。

  二是多进行上门服务。调研中,我们也对身边的社区情况作了了解。发现多是通过拉横幅、贴宣传画的方式做了垃圾分类宣传,几乎没有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和指导。虽然前期受疫情的影响,人与人不便于当面交流,但当前防控降级的条件下,专人的长期入户宣传指导,用上门的“温情”行动,唤起“共情感”已经比较可行。

  三是多鼓励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是与全社会、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如果群众觉得自己是被管理者,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建议基层组织可以多搞一些让群众充分参与的活动,如调查问卷、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监督举报等,让群众更有参与感、获得感、荣誉感,共同维护垃圾分类的成果。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就要牢牢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共情感”,不断催生“共治力”,用实际的担当和作为践行好人民至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