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7期 > 特别关注

紧抓“关键小事” 建设美丽家园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紧抓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这两件“关键小事”,形成了闻令而动、高位统筹、狠抓落实、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推进大会全面动员部署

  4月24日,北京市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推进大会。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两个条例为契机,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这两个“关键小事”,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营造健康整洁生活环境,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蔡奇要求,各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压实工作责任,把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区领导都要到一线帮助开展工作。坚持依法办事,抓好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倡导文明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用好“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关心关爱基层同志,保护工作积极性,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全市16个区根据会议精神,迅速召开推进大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东城区表示,要继续保持工作热度和耐力,久久为功,在“精致东城”建设中充分体现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大兴区表示,要坚持系统治理,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把握好高标准、精细化的总原则。怀柔区表示,要结合实际加强创新探索,注重把握好城区、平原、山区垃圾分类的特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执法检查抓出力度硬度

  只有有力度、有硬度的执法检查,才能彰显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为了发挥好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切实增强执法检查成效,推进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责落地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打出了监督的“组合拳”。

  迅速启动执法检查。4月28日,全市推进大会刚刚结束,市人大常委会就召开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启动会。执法检查组组长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刘伟、庞丽娟、闫傲霜、李颖津、张清、侯君舒以及秘书长刘云广担任,成员包括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专委会委员及提出相关意见建议的市人大代表。

  针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组决定把检查法规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作出的配套文件制定情况,法规的宣传普及情况,生活垃圾减量措施实施情况,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落实和混投混装混运等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作为重点。

  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执法检查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市区人大联动开展执法检查,全面了解法规实施情况。二是组织代表从身边、路边和周边查起,特别是紧盯自己居住小区、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垃圾分类情况、物业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三是进行条例宣讲培训,组织宣讲小组赴16区进行条例解读。四是适时组织召开专题督办会议,边检查边整改边落实,及时推进问题解决。五是组织代表就一些典型的城管执法及法院审判案例进行现场调研。六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条例落实情况民意调查。

  检查组下村庄进社区。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李伟于5月中上旬先后两次到通州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开展调研和执法检查。在朝阳区百环家园社区,李伟说,要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围绕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设施设备,形成全程覆盖、高效运转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守法普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绿色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副组长刘伟、庞丽娟、闫傲霜、李颖津、张清、侯君舒分别带队来到房山区、海淀区、西城区等,下村镇、进社区,实地察看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详细了解分类垃圾桶设置、垃圾收运处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普及等情况,听取街道、社区、物业公司及人大代表的有关情况反映及意见建议。

  “送法上门”宣讲全覆盖。为了便于各区领导干部和人大代表理解法规、遵守法规、执行法规,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专门选派参与立法专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条例宣讲小组,分别到全市16个区就条例的核心条款、重要内容进行宣讲培训。宣讲组从5月14号开始短短两周内就实现了16个区的全覆盖,区四套班子成员、两院、各委办局、乡镇街道、村委会居委会负责同志,以及市区人大代表、部分乡镇人大代表,全部参加宣讲培训。每个区参加宣讲培训的领导干部和人大代表都在800人左右,全市共有1.2万余人参加。

  目标导向全力抓实抓细

  相关政府部门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服务导向,按照“六个结合”的总体思路,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实现“垃圾分类普遍推开、分类意识普遍提高、硬件设施普遍改善、分类习惯正在养成”的阶段性目标。

  强化市区统筹。组建市区两级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市级指挥部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城市管理委主任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政策指导组、物业管理组、社区工作组、执法保障组、监督检查组、宣传动员组等7个工作组,分别由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民政局、市城管执法局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城市管理委。各区参照市级指挥部模式,成立了区级指挥部,由主要领导领衔担任总指挥。

  紧盯硬件改造提升。大力开展“桶”“车”“站”“楼”等垃圾分类全链条设备设施改造提升,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形象系统设计方案》《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指引》《密闭式清洁站新建改造提升技术指引》等指导性文件,坚持“一站一方案”“一车型一设计”原则,确保密闭式清洁站功能齐备、收集运输车辆外观规范统一。

  督促责任落实。城管执法部门制定方案,定期调度、上下联动、突出重点,围绕机关企事业单位、经营场所、居住小区等条例规定的十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聚焦“混装混运”等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开展集中执法行动。截至6月底,共检查宾馆饭店、餐饮行业、商场超市、居民小区、在施工地等主体责任单位11.84万家,共发现问题1.27万家,问题率为10.69%,问题轻微的均已当场责令整改。

  加强宣传引导。一是注重媒体宣传,在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打造专题栏目,解读条例的核心条款和重要内容,宣传先进典型、经验做法,推动形成“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创新宣传方式,开发“垃圾分类宝典”、小游戏、短视频等,受到各界欢迎。坚持“小手拉大手”,针对不同学段录制8节课程,推动“垃圾分类”进入开学第一课。三是坚持社区发动,形成声势。通过社区议事协商、开展入户宣传、现场督促指导等方式,充分运用疫情防控形成的好机制、好做法,推动垃圾分类进小区、进楼院、进家门。

  参与分类居民积极热情

  加快推广垃圾分类,离不开居民的广泛参与。两个月来,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觉分类投放垃圾渐成趋势,各种模范事迹每天都在涌现。

  物管会紧抓垃圾分类。物管会是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下的新生事物,6月9日,团结湖地区首个物管会在一二条社区成立,“小自治有大作为,小物管解大问题”是他们的目标。在第一次大会上,大家一致通过决议,要把推动垃圾分类作为大事来抓。随后,又有11个物管会相继产生,成员共94人,其中党员55人,占比58.5%,实现了功能型党组织全覆盖。这为老小区推动垃圾分类,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厨余垃圾分出量翻了三倍。此外,在西城区广内街道、石景山区鲁谷街道等,物管会也针对垃圾分类打起了“攻坚战”。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5月13日的东城区玉蜓文化广场,在小朋友们的欢呼雀跃中,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小课堂正在开讲。在“你问我答”互动环节,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举起一双双小手,向老师提问垃圾分类方面遇到的问题;在“投放卡片”游戏环节,孩子们蜂拥而上,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模拟实物的卡片投放到对应颜色的垃圾箱中。这样的场面还出现在很多社区,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意识,进而通过“小手拉大手”,把环保的理念和习惯进一步延伸到家庭、社会。

  志愿者争当生力军。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更是垃圾分类的生力军。以海淀区苏家坨镇为例,在“垃圾分类”志愿者报名通道开通后,全镇在27 个村(社区)、113个疫情防控点位设立垃圾分类志愿招募点和宣传站,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和折页近1500份,张贴海报1200余张,极大提高了居民对文明城区创建和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

  社会组织大有作为。社会组织正在规范有序参与垃圾分类,例如,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回天地区7个镇街成立了“回天环保联盟”,它们将打通分类宣传、分类教育、垃圾减量、家庭源头分类、社区分类投放5个环节,做到居民应知、应会和垃圾减量。目前,联盟已经联合了20余家垃圾分类上下游企业,举办了10余场线上线下活动,将成为社区、街道推进垃圾分类非常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