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7期 > 特别报道

践行文明行为 凝聚抗疫力量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文明行为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涵养润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提高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共六章六十三条,分为总则、文明行为规范、不文明行为治理、促进与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对文明行为,分为鼓励倡导和基本规范两个层次。对不文明行为,依据民意共识,对市民普遍厌恶的顽症痼疾和陈规陋习进行精准画像,确定治理重点。《条例》从6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不过月余,对广大市民践行文明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和规范,对精准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患有传染病时,配合相关检验、隔离治疗等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规定动作,也是《条例》的相关内容。疫情防控是对病毒的斗争,也是对生活方式的检验、健康习惯的重塑、文明素养的培育。《条例》在今年3月二审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打喷嚏时捂口鼻、公共场合戴口罩、用餐使用公筷公勺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被吸纳、固化,成为人人需要遵守的法规条款。事实证明,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预防是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践行文明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把好个人防护的关口。

  出门携带口罩、科学佩戴口罩是普通市民参与和落实疫情防控最简单易行的举措,出现发热、咽痛、干咳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并在就医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对很多市民来说,佩戴口罩已经成为他们出行前的必备功课之一,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市民存在意识薄弱的现象。比如,“北京地铁微博”曾发布消息,截至6月18日累计劝离不佩戴口罩乘客共计67692人。再比如,一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不能规范佩戴口罩,有的把口罩挂在下巴上,有的把鼻子露了出来。当下正是酷暑时节,长时间佩戴口罩确实会带来一定的不适,但是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还是要增强自律和自觉,让自己少一分风险,也对他人多一分尊重。

  无论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出发,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是一场深刻的“餐桌革命”。疫情发生以来,不少患者都是在家庭聚餐、朋友聚餐之后感染上了病毒。一双双伸向餐盘的筷子、友好夹给对方的菜肴,都可能潜伏着病毒,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小觑。《条例》实施以后,北京餐饮行业积极响应,“小小公筷,见证真爱”的海报张贴在吧台等醒目位置,很多餐厅都主动提供公勺公筷服务。但是,仍有一些顾客因为嫌麻烦、不习惯、不好意思等原因,把公勺公筷放在一旁。其实,用公筷夹菜、公勺盛汤,有条件时分餐而食,不仅不会影响团聚氛围,还能助力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

  疫情期间,“一米线”既是文明线,更是健康线,它是观看素养的镜子,也是丈量秩序的尺子。科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可以有效阻断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一米线”在北京的街头随处可见,超市门口、银行柜台旁、公交车站台上都能看到醒目的颜色和标识。看起来“一米线”离我们很近,现实中却好像又有着不小的距离,在不少场所真正严守安全距离的人少之又少。“一米线”的价值,在于精准隔离,既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又通过有效的社交距离实现防控的价值。当下保持一米及以上社交距离很有必要,只要大家的意识强起来,就能让“一米线”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抗击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在这场非常之战中,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培养良好生活方式,涵养社会公共文明,让文明习惯覆盖每一个生活细节,我们就能为抗击疫情凝聚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