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3期 > 抗疫特别报道

程京:奋战在科研战线上的突击队员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快速行动,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控方面合力攻关,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把一项项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筑起科学而坚固的战“疫”长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团代表程京就是奋战在科研战线上的突击队员。

  向总书记汇报战“疫”武器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并来到清华大学医学院详细了解新型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研发、应用等情况。程京院士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清华大学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博奥生物)专为此次疫情设计开发并获批的含新型冠状病毒(SARA-CoV-2)在内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并详细汇报了一系列未来应对疫情的新型技术研发情况;同时针对此次疫情的发生,提出应尽快建立“国家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

  科技战“疫”展现硬核技术

  参观过程中,程京院士首先汇报了清华大学、博奥生物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设计开发并获批的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以及此前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八项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程京院士表示春冬季高发的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以及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病原菌感染的患者与新冠肺炎病人症状相似,这两款微流控芯片可以通过鉴别诊断把病人进行有效分流。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的检测时间问题,程京院士表示,从拿到样品到结果出来,这两个试剂盒都只需要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比目前已获批的单一指标核酸检测产品的检测速度快一倍以上。同时,博奥生物响应清华大学号召,第一时间向疫区捐赠的1.2万人份芯片检测试剂盒已全部运抵武汉,用于多家医院临床患者的诊治。

  可广泛应用的全新防疫利器

  针对此次疫情中出现的医务人员感染、核酸检测假阴性、报告结果等待时间长等问题,程京院士又汇报了一套可在传染病防控基层现场开展应用的全集成微流控核酸检测芯片系统。该芯片从加入原始样品到出结果只需1小时左右的时间,可真正实现芯片实验室“样本入,结果出”的终极目标,在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可以降低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

  “医生在病床边即可通过一滴患者的指尖血,在20分钟内就可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肾功、肝功等全套指标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无需将样品送到检验科,数据自动上传,便携式设计非常便于紧急情况下的床旁医护救治,可在医护人员穿戴防护面具的情况下,极大地减少需要抽血化验的高难度操作。”程京院士说道。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诊疗新模式

  中医药在治疗急性传染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在本次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医为主导的医疗体制中,如何建立顺畅高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是目前面对的关键问题。”程京院士还就中医标准化、工程化相关成果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

  针对此次疫情,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开发了“COVID-19病毒感染病患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帮助患者全面采集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基本情况、疾病症状、中医四诊、体格检查,合并疾病、治疗等相关信息。该系统同步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证候辨识的智能化。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并自动提取分析舌象特征,辅助中医专家远程查体诊疗。建立我国“重大疫情智慧监控天网”刻不容缓程京院士建议,应对未来可能暴发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疫情,国家应构建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兵团到各市、县全覆盖的疫情自动监控报告体系,通过大数据和新型传染源检测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化、实时化、自动化的疫情监控预警救治和院后报告。保证一手数据联网、第一时间上报,从源头上杜绝瞒报、迟报现象的发生,让决策层随时掌握疫情的发展状况,形成不留一处死角的智慧疫情监控“天网”。这样面对疫情的发生甚至生物武器战的到来国家才能从容不迫的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疫情或战争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损失。

  英雄突击队员的个人小像

  翻开程京的履历,1999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8年连选连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他还是中国生物芯片的领军人。

  心系祖国的青年才俊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1998年,身为美国纳米基因公司首席科学家,程京和他的团队创建了世界上首个“1平方厘米超微实验室”,被美国《科学》杂志入选为当年的“世界十大科技突破”,而他却心系祖国,寻找着回国的契机。1999年,36岁的程京作为清华大学第一位“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来到清华,在一间窄小的地下室里开始造起了“中国芯”。

  抗击非典一战成名

  2003年非典暴发,程京主动请缨,启动了SARS病毒检测基因芯片研发项目,带领同事们一起冲到抗击非典的一线。当时疫情正盛,他们四处奔波,取样、检测、做标本。苦战一个星期,专门用于SARS病毒检测的基因芯片研制成功,一周内,就对404例血液、痰液、粪便等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中国芯”为百姓造福

  非典一战成名,程京的生物芯片,迅速驶上发展快车道。2009年,全球首张耳聋基因芯片在京问世,多年来,耳聋基因芯片让全国数百万新生儿受益,数万人避免了错误用药所致的耳聋悲剧。“我们的‘中国芯’,是全国人民的健康福祉所向。”程京说,他要一直守护着“中国芯”,陪着它一步一步走向世界。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有人说程京是一个科研大拿,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硕果累累;有人说程京是一个带头大哥,博奥生物在他的带领下屡创佳绩;有人说程京是一个教育大师,带出来的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更有人说程京是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时时刻刻不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每年的全国人代会都会带来高质量的建议和审议发言。

  最好的医疗是“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程京代表认为,当下不仅要关注“已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应加强对重大慢病的防治,“治未病”。目前我们很多精力、财力、物力都关注于这一部分“已病”的诊治上,而对全民的健康管理关注还不够,“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健康人群变为发病人群,到时再发现、救治,成本很高,社会、政府,尤其是家庭,面对的压力很大。”

  对此程京建议,针对不同人群“治未病”的需求,建立面向普通大众和高端人群的“哑铃模式”管理服务体系,即一方面开启普通社区的大规模重大慢病防控项目,另一方面为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人群提供高精尖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抓住“两头”护航健康中国建设在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程京建议要抓住“两头”。所谓“两头”,就是抓住“小”与“老”,即要做好基因芯片筛查工作,把新生儿出生缺陷降到最低;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老年人常见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

  随着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新生儿数量不断攀升,每年接近2000万新生儿中就有100万左右新生儿存在听力、严重智力障碍等缺陷。程京对此表示,应该深究原因,让生物芯片等先进医学技术及早得到合理应用。

  关于“老”的考虑,程京提到,要从心理和物质技术方面做好准备。科技投入要面向民生领域,加强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不使老有所养变成一句空话。

  建立“智慧中西医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程京表示,我国慢性病形势严峻,18岁以上居民Ⅱ型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比例分别高达10.40%和15.50%、高血压患病率25.20%、血脂异常患病率40.40%。为此,程京建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智慧科技手段,联动政府、医院、企业和社区,全面建立“智慧中西医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并示范应用推广,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关口前移”。

  谈到具体建议,程京说可以选择具有地域、人群、经济等代表性的15个城市,每个城市选择35岁及以上人群30万至50万人,以政府采购的形式,支持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相关经验的企业开展“智慧中西医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及应用示范项目”,为全面开展全民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