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3期 > 代表声音

许昕: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医养结合下沉到基层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提的两个建议与本职工作有关,也与民生密切相连。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市财政持续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2020年收支预算总体安排的“市级支出主要内容”共有13项。其中对于“卫生健康”的支出安排,比去年(2019)增加了14.67%,增幅仅次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安排,在最近几年间今年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令人振奋。

  卫生健康支出安排主要用于实施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涉及“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保障提升居民健康”“院前急救、采供血、传染病防治、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等多方面。而我更关注两句话:“支持公立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升医院信息化及设备水平”“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和药品研发支持力度”。

  特别是,预算报告把中医药人才培养单独提出来,这是雪中送炭,说明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周期长。中医既要学习现代医学理论,还要学习古代医学经典;既要接受院校教育,又要反复实践获取临床经验,领悟参透其中精髓,为患者服务。中医学认识、研究活态的生命体,动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培养真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需要花费时间+倾注精力,当然也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因此,我希望,市财政持续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此外,我还建议,综合医疗改革及医养结合要下沉到基层,落脚在社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医护人员保护立法,改善医患沟通机制,切实维护广大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和健康医疗秩序”“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实施健康北京中医行动计划”“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3名全科医生,提升服务内涵和群众满意度”“深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试点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医联体”等。2019年北京市医疗改革推出许多举措,“强基层”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应形成合力。社区医护人员是最贴近百姓身边的人,应着力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如院前医疗急救,要懂得基本的急救知识与“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再如,慢病管理,社区老年人占比较高,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退行性骨关节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病种,都是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养结合的“医”是治疗,“养”是预防、康复,恰好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因此,社区的医疗工作与三级甲等医院是绝对不同的,不能要求社区医务工作者高细胞分子研究,而要践行“全民大健康”的理念。市属三级医院专家可指导做好顶层设计,以项目带动社区医疗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