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期 > 实践足音

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诉源治理”在北京落地见效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9年,北京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大力推动“诉源治理”与“多元调解+速裁”机制有机衔接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纠纷源头化解。2019年1至12月,全市法院调解成功案件与速裁结案共357528件,占同期民事结案量的65.4%。其中,前端速裁法官人均结案1010件,是后端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的4.4倍,用22.1%的民事员额法官化解了65.4%的民商事纠纷,前端速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48天,比后端平均审理时间缩短21天,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收案增幅由去年同期的18.3%下降为4.1%。

  坚持党的领导,融入党政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统一部署推进。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坚决落实最高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要求,多次对“多元调解+速裁”、诉源治理作出部署。全市法院主动融入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工作举措。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一体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与创建“无讼”乡村社区对接。推动法官工作站点街乡全覆盖,建立法院与政府协调、示范性裁判、类案快速办理、“司法定制服务包”等机制,实现对物业供暖、信用卡金融借款、中介服务等纠纷的批量快速办理,强化源头化解。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加强诉源治理宣传,展示全市各院创新机制。举办首届司法体制改革“微创新”评选表彰活动。如西城法院“诉源治理直通车”,通过“网线站巡”对接社区、直连群众,实现民意直通、服务直达。朝阳法院建立“一统双网三支点”诉源治理机制,建成全市首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纠纷源头治理在线平台,2019年民商事收案数同比下降12.3个百分点。

  争取多方支持,促进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北京法院积极争取市委、市委政法委等多方支持,将“多元调解+速裁”纳入《北京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三年规划(2018-2020 年)》,落实四项保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诉前化解。

  一是争取财政支持,确保充足运行资金。每年总额4000万元的多元调解案件补贴纳入市财政预算,为人民调解员工作、调解组织发展、调解场地建设等提供经费支持。二是争取硬件支持,保障稳定调处场所。在市委、市委政法委领导下,全市基层法院共8.2万平方米的诉调对接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同时,加快建设线上纠纷解决系统,打造依托诉调对接中心,整合线上线下功能的一体化多元纠纷解决平台。三是争取人员支持,凝聚多元解纷力量。成立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吸纳其110家会员单位为特邀调解组织,开展律师调解试点,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律师调解的全方位解纷体系。目前,北京法院共有特邀人民调解员1060名,其中常驻法院的395名。四是争取考核激励,促进工作取得实效。“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已纳入“平安北京”建设考核体系。依托首都社会综合治理平台,与网信办、金融局、司法局、公安、街乡政府等行政机关建立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机制,促进群体性、重大纠纷诉前化解。

  突出“调裁”互补,打造立体化纠纷解决体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指示精神,以60%的民商事案件解决在诉讼前端为目标,构建诉前纠纷多元调解、普通案件前端快调速裁、疑难复杂案件后端细审精判的审判工作新格局。

  一是统一管理部门,规范案件分流。“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由立案庭统一管理,明确各基层法院立案庭负责多元调解、速裁和繁简分流工作,各中级法院在立案庭成立快审组,审理一审适用速裁机制审结的民事上诉案件,集中调解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强化规范管理。二是统一调配机制,夯实解纷资源。全面推行“1+N”调解速裁团队模式,全市395名常驻法院特邀调解员与速裁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共同组建“1+N”调裁审判团队,加强法官对调解员工作的指导,以一体化的党建、廉政、培训、管理培育机制,提升调解员法律素质和调解技能。三是统一工作流程,完善诉调对接。制定《关于学习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两个一站式”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的意见》《先行调解与审判衔接规则》等18个指导性文件,规范工作流程。在推行先行调解全覆盖的同时,建立速裁案件转出机制,畅通速裁和精审衔接流程,真正实现“分调裁审”高效转换对接。四是统一平台运行,实现一站解纷。建立包括网上预约立案、微信预约立案、跨域立案、微信快速立案在内的线上立案系统,实现网上预约立案24小时不打烊。上线“分调裁一体化平台”,实现繁简分流、在线调解、要素式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等功能。开发“北京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增加诉讼风险智能评估、智能咨询、试算工具、微信缴费、案件查询等功能。

  加强系统集成,形成高效化解纠纷合力

  北京法院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各方面力量和各种资源,推进诉源治理中实现“法院主推”向“党委主导”的转变,实现“单兵作战”向“融合发力”的转变,“健全完善”向“创新突破”的转变,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一是积极配合街乡开展群众诉求处置工作,形成“纠纷就地化解-法院多元调解-诉讼前端速裁-诉讼后端精审”的工作链条。加强党的领导,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裁判价值引领功能。建立专门诉求办理机制。推动“法官工作站”“法官联系点”全覆盖,通过“建站”“布点”,委派法官前往进行普法宣传、指导民调、释法答疑等工作,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完善法院多元解纷体系。构建“一站式受理、多部门对接”的多元纠纷化解新模式,实现属地性强的矛盾纠纷由村居型调解组织化解、专业性强的矛盾纠纷由行业调解组织化解、重大敏感的矛盾纠纷由基层党政主导的综合型调解组织化解。

  二是优化完善相关机制,实现“条块结合”与“部门联动”相辅相成。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依托“法官工作站点”,主动对接其他工作部门,积极配合街乡开展法律风险预警、纠纷即时调处、依法维权指引、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促进街乡依法迅速处置各类纠纷。建立重点共性问题的专项治理机制。依据街乡总结通报的群众诉求高频问题和高频区域,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项研究,建立法院与街乡常态化的双向预警会商机制,加大纠纷源头协同调处力度。参与重点问题协调调度的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府院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及时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在推进重点工作过程中的法律需求,积极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论证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化解法律风险和矛盾纠纷。

  三是创新类型化诉求办理示范机制,实现“审理一案”与“规范一片”相得益彰。建立类型化、多发性批量案件的诉源治理机制,通过发挥示范案件办理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妥善化解批量化、群体性纠纷,有效控制重点领域诉求成诉数量和比例,努力实现“审理一件、化解一批、预防一类”。例如,针对物业供热供电供水类纠纷,推广示范性裁判机制, 实现“调解员在前就地化解、法官在后裁判支撑”;针对信用卡金融借款类纠纷,推广“公证+执行”金融纠纷线上一体化平台,建立“公证前端预防纠纷、法院后端执行保障”机制;针对房屋租赁、物流快递等中介服务类纠纷,推动建立行业“涉诉名单”公示制度,规范行业自治促进减少矛盾纠纷成讼;针对拆迁拆违等城市治理中产生的纠纷,推进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促进减少行政争议。

  四是保障工作提升效能,建立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响应机制。建立法律协助、类型化诉求解决指引,诉讼重点领域诉求跟踪等机制,针对重点领域,加强研判预警,提供精准法律预判。精准投放司法服务,通过向不同部门提供司法服务的形式,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和意见,为党委政府提出对策建议,积极开展送法进街乡、进校园、进企业、进科研机构等活动,实现司法服务与相关单位的深度对接,量身定制,推动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顺利推进。精准提供风险预判,在街乡广泛布点配置诉讼风险评估自助终端,引导群众选择适当方式解决婚姻家庭、抚养继承、劳动争议、民间借贷、租赁合同等纠纷,探索民商事纠纷中立评估机制,当事人可以根据评估意见自行和解,或者由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

  下一步,北京法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社会纠纷激化,使多发易发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