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期 > 履职新时代

责任扛在肩上 温暖送到远方——访市十五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获得者张晓艳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张晓艳,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志愿者协会医疗专家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团长、民革北京市委常委。2015年3月,她发起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汇聚北京上千名医疗专家志愿者,奔赴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医疗援助,行程数十万公里,为两万多名患者送去义诊治疗。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张晓艳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成员、全国最美志愿者、首都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她带领的志愿团也获得“中国好医生”团队等荣誉。近日,本刊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本刊: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的市人大代表,您一直关注民生问题,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您尤其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本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能力。在2019年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您领衔提出了“改善院前急救服务,提升院前急救能力与水平”的议案。在议案办理过程中,您是如何参与督办的?

  张晓艳:我本身是一名医生,一直非常关注本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尤其是当我自己经历了亲人需要急救的紧急情况之后,我更加关注院前急救问题。我们城市的老龄化进程一直在加速,市民对院前急救有很强烈的需求。院前急救体系建立起来,可以减少院前急救病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对提高急救病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可以说,院前急救能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直接关系到我们市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危。另外,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我们的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北京的国际形象。

  目前,本市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和市民们的期盼还是有些差距的。针对市民们对院前急救的需求,也为了能够破解长期存在的急救叫车难的问题,我们从2018年5月开始,先后到上海、天津、香港、苏州和昆山等地调研。同时,我们也调研了北京120急救中心、北京999急救中心和一些急救站,并和业内人士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座谈。通过调研、座谈交流,根据北京城市的特点,同时也借鉴了香港、上海、天津等地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好做法好经验,在2019年的市人代会上,提出了“改善院前急救服务,提升院前急救能力与水平”的议案。

  参与提出议案的人大代表都积极参与到督办过程中,我们一起参加了到昌平、延庆等区的实地调研,还深入到120、999急救中心和站点考察了院前医疗急救的基本情况,积极地参加与院前急救相关的座谈交流会,并且通过列席市人大常委会,参加教科文卫委员会和财经委员会会议等,积极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

  本刊:您如何评价政府相关部门议案办理工作?

  张晓艳:这一年来,市政府对于这件议案的办理工作非常重视。市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还多次到一线调研,并且召开座谈会,研究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作,市卫健委也一直积极地行动落实。

  在大家的共同推动下,院前急救工作可以说是打开了新局面,迈上了新台阶。例如,建立了急救呼叫满足率周报制度,使呼叫满足率从年初的85%提升到94%;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下降到16%左右;实现了120、999急救调度“首接负责制”;新增了一些急救设施与设备的供给,形成了激励机制的改革方案,等等。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与计划,如统一院前急救呼叫号码为120,统一指挥调度,加快急救站点建设,加强急救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建设等。这些进步都为完善本市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提供了良好开端。

  本刊:您对未来本市的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发展有何期许?

  张晓艳:院前急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宝贵,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需要人、财、物的统筹推进

  和供给加强,需要各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同步推进,需要院前与院内的有效衔接,更需要社会急救建设的加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政府公共投入将不断增加,院前急救体系将不断优化,院前急救队伍和院前急救信息化平台建设也会逐步加强,我们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一定会更加完善,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

  本刊:您作为一名专家级医务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临床医疗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而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榜样、全国道德模范,您还牵挂着“够不到”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偏远地区居民,发起成立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促进偏远地区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可及”。请问您成立志愿团的初衷是什么?

  张晓艳: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每天虽然忙碌,有时候甚至饭都顾不上吃,但想着能多看几个病人,他们的病痛减轻了,康复了,我心里就特别欣慰,再苦再累也值得。做医生最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我常常假设自己是患者,从患者的需求出发提供医疗服务。很多患者大老远赶来,有的从外地慕名赶来看病,可能之前已辗转多地治疗也不见起色,来到我们北京,就是希望能有个好结果。他们中的很多人经济条件并不好,有的下了火车,背着行李直接来医院,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就算来了北京,也不知道该去哪家医院、看哪一科、挂哪个大夫的号。对这样的病人,必须要仔细认真,以百倍的耐心最大程度地为他们提供便利。

  在我印象中,有一天一共诊治了189例病人!这一天给我的触动很大,虽然平时的出诊也有所感触,但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患者之多,我真的心酸又无奈。这样下去不可能长久,病人要跑这么远来大城市看病,经济成本太高了,大医院也装不下所有的病人。

  尤其是当我在2013年初次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之后,肩上的职责更重了。作为医生要救死扶伤,作为人大代表,我意识到不仅要低头坐诊,更要“抬头看路”,得多思考,如何才能推动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我开始研究全国医疗资源的分布,让我震惊的是,有些地方居然仍是空白。怎样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大医生呢?也许,志愿服务是个好办法,把“大医生”送到家门口!所以,我倡议有意愿的专家们集结起来,招募了共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主动前往偏远地区为当地居民问诊。就这样,大家“一拍即合”,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就在2015年正式诞生了。

  本刊:请问志愿团目前开展志愿活动的成效如何?

  张晓艳:老百姓太需要医生了,哪里有需求,我们就走到哪里。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志愿团的专家们去了河北省隆化县、山西省武乡县、北京市密云区鼓楼街道养老院、河北省固安县和滦南县、陕西省白河县、福建省将乐县、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一些县和村、江西省寻乌县等多个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各种医疗援助,行程数十万公里。现在我们的队伍已拥有上千名专家,为几万名患者做义诊咨询和健康指导,为县市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5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诊疗培训等帮扶活动。

  2019年,志愿团继续在北京市延庆区、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陕甘边革命老区、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等地,开展贫困地区志愿医疗服务,也和一些区县医院建立了常态化的援助关系,我还抽空为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作了银屑病健康教育公益讲座。这些地区都是医疗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的地方。例如,毕节市的纳雍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大山里的乡亲们饱受“看病难”的困扰。我们志愿团为纳雍县医疗骨干开展了专业培训、为羊场苗族彝族乡开展会诊、带教、健康咨询、疾病筛查,并为乡卫生院建设提供指导。过程虽然艰苦,但收获更多的是感动:乡亲们对健康的渴望,乡医在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守一线为乡民提供帮助,还有他们对医疗技术提高的渴望……在这些感动中,我们倾力相助,希望能进一步提高纳雍的医疗健康水平,帮助推动纳雍脱贫攻坚工作进程。

  目前还有很多地方,志愿团没法及时涉足。我也在思考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我正在筹备网络远程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这另一番忙碌也很美好,视野开阔了,天地也变得更宽了。

  本刊:在过去的履职中,您一直坚持为民发声,提出了许多好建议,推动了城市建设、民生发展,体现了您的为民情怀。新的一年,请您谈一谈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寄语。

  张晓艳:我当选市人大代表已经两届了,一直牢牢记着为民发声是我的职责,更是一份光荣又神圣的使命。我一直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和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涉及到城市交通建设、市民出行问题、治理空气污染、建筑垃圾治理和消纳、查处网络犯罪等方方面面,政府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有的建议已经办理完毕,落实得很好,有的意见正在积极地落实中。我也一直在跟踪督办,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推动解决好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市民能收获更多的幸福!

  我也感到非常荣幸,赶上了伟大的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大代表,我会始终把群众放在心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在未来的履职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并围绕着选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争取提出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为我们的选民群众代言、服务,做一名百姓喜爱的有为、善为、能为的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医疗同行和患者群众共同努力,号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积极推动医疗志愿服务的开展,共同奉献,创新发展,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