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10期 > 研究与探索

新时代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定位新任务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9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简称街道工作意见),针对当前街道工作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制度安排,为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大动力。

  认真把握新时代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定位和新特点

  街道工作意见把城市管理作为街道的一项重要职责加以明确,表明首都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工作在基层末梢环节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聚焦街道枢纽作用,增强超大城市治理的基础性。街道作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最后一级,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级,既要对市、区两级政府负责,更要对辖区社会单位和人民群众负责,必须发挥好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的枢纽作用,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以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以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重点, 以增强街道统筹协调能力为抓手,做强街道、做优社区,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强化基层治理,为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夯实基础。

  聚焦街道职能定位,增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统筹性。围绕街道核心职能和工作定位,街道工作意见明确了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工作目标,梳理细化了健全基层党建体系、深化机构综合设置、优化街道社区规模、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等三十项主要任务,制定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落实、加大宣传激励等保障措施。加强城市管理是街道“四大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街道工作、履行综合管理职能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落实。

  聚焦市民诉求响应,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效性。街道工作意见提出,新时代街道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一是在基层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社会评价机构,科学确立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确保考核客观、公正、有效。二是在优化街道社区规模、街道社区名称评审设定等方面,将居民认同感纳入统筹考虑范畴。三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市民诉求就是哨声”,各街道应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四是强化公共服务民意导向,建立健全以民意征集、协商立项、项目落实、效果评价为流程的民生工程民意立项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新时代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结合首都城市管理工作实际,从街道工作意见中梳理出新时代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10项重点任务。

  强化辖区统筹,加强“四个能力”建设。一是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形成以街道为指挥平台、专业部门高效履责的工作合力。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发挥街道优势,解决好群众身边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便利度。三是提升管理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决策议事协调机制,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四是提升动员能力,扩大基层民主,广泛动员居民群众,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推动赋能增权,重点下放“六权”。按照重心下移、条专块统、责权一致的原则,重点下放给街道“六权”:一是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参与权;二是全市性、全区性涉及本街道辖区范围内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三是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四是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和人事任免建议权;五是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六是下沉资金、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

  构建实体化综合执法机构,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街道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一是整合现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以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二是加强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严格确定行政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三是除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区直部门设在街道的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四是及时清理、修订、完善不符合基层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法规及政策规定。整合基层力量,强化统筹调度和使用。推动基层管理资源和工作力量向网格下沉,建立以街道为主体、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以街巷长为统领的基层精细化管理体系。一是全面推广街巷长、“小巷管家”做法,将街巷长、社区工作者等基层力量统一纳入网格化体系“组团式”管理。二是完善管理服务事项标准和流程,实现管理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加强对各类协管员队伍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市级全面统筹、区级总体负责、街道集中管理使用的协管员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专业化服务下沉街道,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要在基层治理方面推进专业化,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对街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是明确提出“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二是强化属地上“块”对专业上“条”的统筹协调职能,提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要主动接受街道统一领导和指挥调度”。三是在公共服务、街区更新、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化管理要求。四是在基层考核评价体系中,要求街道对公共服务企业服务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结果纳入公共服务企业绩效评价。

  以街区更新为抓手,推动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街区更新机制。坚持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城市更新模式,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二是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推动街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制定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设计导则和行动计划。三是健全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维修机制。严格落实市政设施运行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公开服务信息和内容,确保维护资金充足、物资保障到位。四是着力改善居住质量。实施居住区环境整治分类指导,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规划配套指标,提升服务标准。以街巷环境治理为重点,深化城市环境整治。要建设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努力把街道社区打造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一是深入推进以街巷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城市环境整治,落实“十无一创建”标准,打造一批精品街区、文明街巷。二是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长效管控机制,减少存量、严控增量,确保新生违建零增长,创建无违建街道。三是构建“十有”常态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四是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改善街区环境卫生和城市秩序。

  以市民诉求为“哨”,建立接诉即办响应机制。街道工作意见围绕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提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核心明确了相关政策部署和制度安排。一是确立了建设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的工作目标,努力把街道社区打造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二是整合各类热线归集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民诉求就是哨声,各街道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三是完善向街道、部门双向派单机制和职责清单,街道职责范围内能直接办理的即接即办,不能直接办理的,由街道根据职责清单统筹调度相关部门办理。四是市民服务热线以响应率、解决率、满意度为依据,对接办问题进行分类筛查和评比。五是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倾听群众呼声。

  依托大数据平台,提高城市治理精准度。街道工作意见围绕基层治理提出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四化” 目标。一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统一底图、统一标准,健全数据采集更新机制,完善街道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加强重点区域物联网建设,推动状态监测与可视化,增强城市部件、事件感知能力,提升城市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三是建立街道社区人居环境大数据体检机制,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治理,打造线上线下各类社会主体紧密互动的公共平台。四是持续推进“北京通”“一证通”等便民服务应用建设,推动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成果向基层延伸。

  落实保障措施,形成“城市管理工作要抓到街乡镇”的鲜明导向。街道工作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形成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工作导向。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加强街道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基层治理工作重大问题。二是健全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三是提高基层工作保障水平。完善街道财政保障机制。四是强化街道社区工作的法治保障。制定《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完善基层治理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