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7期 > 特别关注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中轴线的保护和申遗,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意义重大。“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北京的金名片,而中轴线申遗就是一次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落实。

  为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中轴线文物保护情况的报告,今年3月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侯君舒带领下,教科文卫委员会结合中轴线立法工作,会同常委会法制办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委员和代表对中轴线进行了多次调研,听取了市政府相关部门、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故宫等文物管理使用单位、部分街道和企业,以及市人大代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中轴线是北京多层次和多元文化的载体

  有人说,中轴线申遗表达了一种积蓄在北京肌体内的文化动力,这种动力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谈到北京中轴线时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中轴线是北京中心区域经过持久的设计和建造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这一空间序列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秩序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对于“中轴对称美”的热爱。

  北京中轴线更成为多个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成长的见证。作为北京都城规划和建设的物质成果,北京中轴线也是北京多层次和多元文化的载体。从天坛、先农坛的传统郊祀文化,到天桥和前门地区的平民文化,到中心区域的皇家文化,再到内城的贵胄文化,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几乎涵盖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复杂而多元的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心,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和东侧,分别在与社稷坛和太庙对位的位置建设了人民大会堂和革命与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与社稷坛的对位关系,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的情况下依然延续了对传统北京中轴线的尊重,延续了中轴线的规划思想。革命与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是对中国历史和近现代革命史进行阐释的重要建筑,反映了新中国对历史的继承,而它与太庙的对位关系本身也是这种观念和传统的延续。

  通过腾退修缮,逐步恢复中轴线历史文化风貌

  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恢复中轴线文物建筑的完整性十分重要。几百年来,中轴线的存在规范着北京城市的格局,中轴线的保护也是在为北京城“勾勒”轮廓。而当务之急则是要通过腾退修缮,逐步恢复中轴线历史文化风貌。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城历史文化的缩影。可以说,做好中轴线的文物腾退修缮工作,事关申遗能否成功,更事关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与精髓能否传承。其中,腾退搬迁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文物搬迁腾退和修缮原则是“不求所有,但求民用”,就是说,不能一个单位搬出去了,另外一个单位搬进来,而是要在腾退文物修缮后,尽最大可能向公众开放。在此原则背景下,各级文物部门积极开展文物腾退空间的合理利用研究。西城区在取得了万松老人塔“砖读空间”、正乙祠戏楼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区属直管公房类文物建筑,探索应用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的修缮和管理运营。

  景山公园是较好的文物腾退后空间合理利用和开放的典型。景山公园位于北京老城的核心地带,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中心点和制高点,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为配合中轴线申遗,恢复其历史风韵,景山公园完成了生产用房、库房的搬迁。通过搬迁腾退,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寿皇殿”面向公众开放了,一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感叹:“来过景山公园很多次,都未能一览寿皇殿的真容,现在终于有机会了。”而从未对游客开放过的景山公园“观德殿”区域也将在修缮完成后全部向市民开放。

  除了搬迁腾退,还有大量的文物修缮、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外城左安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已经复建,永定门箭楼、瓮城也在复建之中,也有专家学者呼吁接下来复建右安门的角楼,认为“复建之后,护城河将三个城楼连接起来,南城外侧的风貌就能相对完整地展现出来,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北京城的‘边线’,仿佛留住了历史的记忆”。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核心,带动老城保护和文化复兴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的定位是文化功能,所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不只是要聚焦在中轴线上14处文物遗存,更应该关注的是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核心来带动整个老城的保护和文化复兴。

  近年来,北京市注重“研”“展”结合,积极推广中轴线文物保护成果,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主要体现在:

  开展课题研究,加强中轴线遗产内涵挖掘与阐释。组织专家现场会、审查会、国外遗产专家实地考察,研讨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内涵和遗产类型。开展中轴线遗产比较研究,重点发掘中轴线南段考古遗迹,丰富文物展示内容。为讲好中轴线故事,已建议市社科规划办、市社科院、在京高校等开展中轴线课题研究,多层次多角度阐释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和时代内涵。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中轴线内涵展示形式。中轴线不同区段有着不同的主题文化,例如,皇家文化、王府内廷文化及相关的礼仪典章、宫廷造办,大栅栏商贾文化集聚的老字号,琉璃厂士人文化营造的古籍金石、书肆街市,天桥民俗文化包罗衍生的曲艺杂耍,围绕什刹海形成的水文化圈及人文底蕴等。据统计,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8项,其中有40家以上北京老字号,串联起一张最具北京特色的文化旅游金名片。按照《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为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认定了十余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动“北京礼物”传统工艺产品升级换代,为中轴线遗产注入了生命力。

  提升中轴线南段步行环境,打造文化遗产探访路线。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中轴线南段文化遗产探访路线的规划研究,已完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统计,初步设计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着重策划了中轴线南段的旅游项目,为全面优化中轴线南段步行体验,2019年,重点开展珠市口至天桥段道路建设、公交110路临时停车场搬迁等系列工程项目。同时,全面提升地安门外大街品质,开展钟鼓楼周边环境整治,结合丰富的文物和非遗资源,强化中轴线文化体验功能。

  要进一步讲好中轴线故事,彰显首都文化自信

  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仍有诸多难点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就包括“提升中轴线内涵的普及程度”的问题。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遗产构成和范围、遗产申报类型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国外专家普遍认可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潜质, 但对东方规划思想仍需深入理解;市民群众普遍知晓中轴线申遗,但对中轴线遗产构成和文化内涵的认知还比较欠缺。亟需深入研究遗产价值,广泛开展文化宣传,讲好中轴线故事,提升中轴线文化内涵的普及程度。

  2019年5月29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中轴线文物保护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意见中特别提到,要深入挖掘和传播中轴线文物价值,有效推动中轴线文物活化利用。开展中轴线文物价值专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轴线及各核心遗产点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国家记忆、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挖掘文物展示潜力、创新文物展陈方式,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影视艺术作品等讲好中轴线故事,实现中轴线文物价值全方位、全媒体传播。进一步推动中轴线未开放文物、腾退后文物的开放利用,增强文物的活力和可持续使用价值。重点推动中轴线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服务业、与老字号企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文化的完美结合,彰显首都文化自信。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重要抓手,定能有力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中轴线也必将成为北京最美丽、最闪亮的一道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