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7期 > 代表论坛

听三位全国人大代表讲“文化大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文化需求的井喷阶段。“博物馆热”成为社会的一大现象级事件;全民阅读氛围提升,到图书馆“打卡”也成为一种新时尚;更多的人选 择走进剧院观看文化艺术演出,一些经典剧目的演出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文化复兴步伐节奏越来越快,更多好吃又有营养的文化大餐正扑面而来,而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剧院是这类文化大餐的重要贡献者。

  如何用“接地气”的打开方式讲好“博物馆的故事”?对到“网红”图书馆拍照打卡怎么看?怎样的戏剧才能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本刊记者采访到了全国人大北京团代表——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齐玫、国家图书馆原馆长韩永进、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他们分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文化大餐”的看法和理解。

齐玫:

“网红”博物馆应“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

  “博物馆热”、博物馆成“网红”等现象级事件,是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在提升的直观表现。到“网红”博物馆打卡这一做法,近年来颇为流行,这至少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了公众对博物馆文化体验的认可度和认知度在提高。因为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空间。我特别赞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对博物馆的一句描述——“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

  正如刘玉珠所言,博物馆既是展示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机构,又是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机构,“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这是由博物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坚守底线,让博物馆成为高尚社会风气展示和引导的场所。同时,博物馆不再“高冷”,而是变得更加“接地气”了。

  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讲好博物馆故事。如今,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让博物馆的教育、互动越来越生动有趣,借助于新媒体、新技术“接地气”的打开方式,讲好博物馆故事,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以首都博物馆为例,之前举办过一次京津冀历史文化展览,就是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超乎预期,网络点击量呈现几何级数倍增,宣传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受到了众多青年人的热捧。通过网络,可以让大家对博物馆的了解更深,受众覆盖面更广,对博物馆自身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是非常有好处的。

  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学校可与博物馆开展紧密合作。教育界如今在倡导“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及形式还比较单一、枯燥。其实,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不只是让学生多背诵几首古诗词、多读几篇古文,也应该让他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读城展”,就完全由中小学生全程参与展品的制作、布展以及主持展览开幕式、对展览进行讲解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滋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有很多学生在参与制作“城墙”上的“城砖”这个过程中,对城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都博物馆还带领学生们去实地参观、察看北京真正的古城墙,让他们对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清晰的概念和更真切的感知。采取这样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们由衷地想学、想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涓涓细流真正流入了孩子们内心深处。

  博物馆应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参观博物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一些中国古代考古成果展上,有很多展品的工艺特别精湛,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追求。2000年以前的汉代车马器上的装饰,已经做得十分精致了,人们拿着放大镜才能看得见马鼻子上的那些清晰细腻的纹饰。一些古代文物上的装饰,及其所展现的极高的审美情趣,也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和追捧。一些年轻人感叹,“这些2000年前的动物和花卉纹饰,即使现在做成LOGO,也很潮、很时尚,一点不过时。”

韩永进:

我们处在读书学习“最好的时代”

  我们处在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也是读书学习“最好的时代”。根据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居民消费升级提质,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根据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个阶段,文化的需求将出现井喷式的急剧增长。比如,今年春节放假七天,年三十和初一都有几千人在我们国家图书馆里“文化过大年”,参加我们馆推出的春节系列活动。大年初一的第一位读者年三十晚上9点多就来排队,为的是参加我们的读书奖励活动。可以说,人们的这种读书热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写照。

  目前,我国在“全民阅读”和文化发展上仍存在着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公共图书馆不到3200座,平均40多万人拥有一座,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通常是一二万人就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另外,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逐年上升,虽然年年有所增长,但与很多国家人均阅读量几十本相比还有待提高。

  适应时代需求,图书馆在改进服务的同时,也要防止“变了味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网红”图书馆、“网红”书店里“自拍”晒朋友圈,我认为这是好事儿,一个人到图书馆里,拍个照发朋友圈,说明他把读书当成一种值得骄傲的事。一些“网红”图书馆走红,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对于全民阅读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认为,图书馆建设还是要回归图书馆的本质,不能背离了图书馆建设的初衷。图书馆是一个读书的地方,其重要职能是为读书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一方面,我们要追求时尚,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引导当今的年轻人真正喜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防止图书馆“变了味道”。

  在国家图书馆也办了“国家典籍博物馆”,我们把镇馆之宝——《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好书都拿了出来,人们都称赞这样的做法很棒,但我们的目的还是吸引大家来到这里读书。就像“网红”书店里可以拍照一样,这只是提供了一个吸引人们的线索。

  央视《朗读者》节目曾在国家图书馆搞过“图书发行大会”,有的人可能是通过参加国家图书馆的这个大会,突然对《朗读者》节目感兴趣了,追看了《朗读者》节目,又因为追随节目,认真去看了节目里朗读的文章和提到的书籍,像这样的慢慢引导人们去读书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

任鸣: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北京的剧院,是人民的剧院,是艺术的剧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职责就是努力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服务。我们始终走人艺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坚持艺术上的民族化,坚持人民性,我们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剧院,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剧院。北京人艺最大的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更是有创新精神的现实主义。而人艺的精神就是“戏比天大”,对艺术永远怀着怀敬畏之心,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人艺排的戏,对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对艺术性有很高的追求。戏剧是精神文化产品,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高。我认为,一个平庸的作品,不管怎么包装、炒作,可能会红极一时,但是绝对不会流传长久,因为经典不可能是炒出来的,优秀作品是不可能靠包装出来的,它可能暂时会很火,可能买不到票,但是二十年、十年,甚至三两年以后,就再也不会被人们提起、记起了。有一些戏,可能刚排出来时并不是很火,但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还能演、还在演。戏需要“磨”,有的戏虽然经过了精心打磨,但是刚出来时看的人不多,很“慢热”,但是“稳中求进”,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口碑越来越好。这样的戏往往第二年比第一年刚排出来的时候要更火。我们人艺有三十多部保留剧目,这些经典都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对于经典来说,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

  要进一步打造戏剧艺术精品,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文艺不要沾满铜臭气,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我自己是一个导演,我特别希望在艺术创作上能够创作出精品、经典,能够向“高峰”进军。希望我们戏剧界的创作者,都能够沉下心来、不要投机、不要追风,不要放弃对经典的追求。我们人艺也要努力排出代表这个时代的最优秀的作品,要攀登艺术高峰。不只是要向经典致敬,更要向经典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