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6期 > 特别报道

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为打通政府医养结合工作堵点,缓解居家失能老年人服务需求痛点,回应代表关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热点难点问题,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今年继续聚焦长期护理、基层医疗、信息整合等问题。5月30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暨“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并对全体会议审议情况进行了网格直播,共有5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6位列席代表作了发言。

  委员和代表们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拓展服务内容,在发挥家庭照护支持作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补齐医养结合短板和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下一步工作安排也有了明确的方向。针对缺乏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顶层设计、上门医养结合服务亟待破解和工作统筹力度不够等问题,委员和代表们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攻克难点,加快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市统计局2018年底的调查报告显示,养老领域居民最操心、最烦心、最亟待解决问题占比最高的是提高养老金标准、帮助老人解决就餐家务等生活难题、加强对失独失能老年人的帮扶。今年实地调研、代表议案及问卷调查也显示,老人支付能力与市场服务费用之间有差距,各方均反映现有医疗保险政策不能满足长期护理需求,需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和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

  陆杰华委员和施颖秀、卫爱民、张磊代表建议,尽快建立适宜、可及、可支付的整合性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康复、安宁包括心理关怀这部分,确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开拓老年人的商业保险种类,开通老年人子女支付端,提供个性化的中高端保险品种,并提供保险的延伸服务,多元化配置保险品种。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年轻时缴纳保费储蓄健康,由老年人和家属承担保费,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多元化的保险保障和更高端的服务。

  针对代表议案和监督重点问题,常委会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注重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长期护理的医养结合服务难题,加大农村和城区贫困人口养老支持,扩大养老服务消费,完善老年人支付体系。海淀区、石景山区试点要围绕合理确定筹资渠道、缴费比例、服务项目、支付方式和资金监管等内容全面推进,为全市推广积累经验。应抓紧研究出台包括城区和农村不同区域、针对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顶层设计方案,形成具有本市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全市整体部署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要分清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责任,谋划多元筹资渠道。从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出发,分级分类分阶段供给,明确基本养老、基本医疗、长期护理保险及各类补贴津贴的具体衔接办法和标准,丰富老年人商业保险的种类,以政策性和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整合政府困难救助、护理补贴、慈善捐助等各类资源。科学评估财政资金投入与医养结合政策实施效果,加大市级政策指导力度,注重提高养老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

  进一步摸清全市失能老年人底数,按照现有的失能发生率科学测算未来规模,为护理保险设计提供依据。要落实国家关于统一老年能力评估的要求,综合考虑失能、失智、残疾等状况,不断完善评估标准,加强专业评估队伍建设。

  缓解痛点,提升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养老和医养结合工作,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的调查显示,全市医养服务机构“周边”覆盖率高于95%,“身边”覆盖率超过50%,但“床边”医养结合服务数量少,供需严重失衡。

  刘玉芳、张青山、陶庆华委员和安丽娟、王金辉代表建议,政府部门应协同配合,破解社区卫生人员短缺问题,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家庭病房、上门医护等政策的落地。多措并举,缓解上门医护的需求多、资源少的矛盾。打通养老护理员等服务队伍的职称晋升渠道,提升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制定配套政策,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建立多层次、专业化养老人才的培养体系。

  为此,常委会建议要结合城市总规详规落地,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毗邻或者就近规划建设。合理规划设施布局,加强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院、康复院、安宁疗护机构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明确医养结合重在医,居家服务重在护理康复,将现有巡视探访、上门巡诊、家庭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衔接起来,形成闭环。加快制定上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项目和标准,加强宣传,正确引导,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家医签约服务,全力做好“互联网+护理服务”国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网络和实体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和机构,落实公办和民营机构同等待遇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和专业运营。

  加大人才培养和护理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农村医务人员激励政策。建立养老服务褒扬机制,加强医养结合服务典型宣传,形成有人干、愿意干、尊重从业人员劳动创造和社会价值的良好氛围。完善职业技能等级晋升渠道,鼓励各类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护理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和建设实训基地,加强技能培训。

  打通堵点,加强老龄工作统筹协调

  老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医养结合需要多个部门联手施策。成燕红委员和施颖秀、臧美华代表建议,关注养老资金投入的总量和结构,聚焦到保障改善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投入和效果上来。要加强老年人服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政策资源共享,形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养老机构的有效数据对接和服务上的连通。开展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模式,顶层驱动、双轮驱动、多方协调。

  针对工作统筹与衔接问题,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建议发挥市老龄委议事协调作用,建立市级部门专项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克服部门间壁垒和工作的碎片化、孤岛化。加强政策集成、部门配合和条块结合,针对长期护理和医护上门服务等问题,集中梳理推广全市好的经验做法。加快老龄信息化建设,完善老年人健康数据平台,实现医、养、康、护信息在全市医疗机构和服务企业之间的有效整合与共享,方便政府决策、老年人需求和企业养老服务。着力整合社区卫生站、养老驿站等资源,通过信息联通、设施共享、人员对接等手段,打造应对老年人需求的医养结合体,真正实现让老年人和家属少跑路,让医养服务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