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6期 > 特别报道

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源头减量,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共有18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4位列席代表发表了审议意见。大家认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垃圾分类有效方法探索、制度建设和社会共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本市实际情况看,在促进源头减量和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加强垃圾分类的全程管理,促进源头减量。陈永委员提出,要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把有机物与其他垃圾分开,便于末端处理。马曙光、江泽平、周开让委员提出,垃圾分类要有简单易行的标准和分类收集设施。伍义林、钟祖荣委员和缪平代表建议,多运用科技手段,将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到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源头减量,提高资源化率。张伯旭委员提出,垃圾分类管理一定要进社区,引导居民形成习惯,运输环节要改进,后端处理要提升。张越委员提出,垃圾分类应该聚焦前端问题,实施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崔新建委员建议,垃圾的前端分类应该和末端处理相对应,分类要简单易行。孙杰委员提出,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金树东、梁丽琪委员和卫爱民代表提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是根本前提,垃圾的收集和运输等环节工作需要细化,才能提高垃圾资源化率。

  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促进全民参与。闫傲霜副主任建议,政府部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设定考核标准,给居民提供更细致的垃圾分类指导,便于大家参与,并得到全社会的支持。陈永、金树东、钟祖荣、江泽平委员和吕佳颖、任智慧、缪平代表建议,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学校教育和居民宣传,让居民明白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和投放,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周开让、孙杰、郝志兰等委员提出,垃圾分类应尽快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做到市民参与、市场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支持,党政机关、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等各主体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的良好氛围。崔新建、刘振东委员提出,垃圾分类需要常抓不懈,政府应采取长期激励措施,最终引导老百姓认同并养成分类的习惯。张越委员提出,要发挥组织优势,加强宣传动员,将垃圾分类与文明社区建设一体推进。陶庆华委员建议,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尤其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带头做好垃圾分类。

  加大垃圾分类的强制力度,实现刚性约束。陈永委员提出,垃圾分类不能全凭自觉,需要有强制措施。伍义林、郭继孚、周开让、陶庆华委员建议,从法律角度增加行为人的责任,依法管理垃圾分类,通过奖励和惩罚性措施,对参与主体起到利益调节作用,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孙杰、张越委员提出,垃圾分类要有政策支撑、法制保障,要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配套政策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修改,实现“软引导”和“硬约束”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

  此外,委员和列席代表还就建立垃圾分类信用账户、垃圾场选址、应对快递业垃圾等发表了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