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8年 > 第11期 > 研究与探索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高水平无障碍公共环境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建设高水平无障碍公共环境是检验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标准,也是当前北京落实新版城市总规、筹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切实满足群众“七有”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致公党北京市委与北京市残联联合成立的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北京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无障碍公共环境的通用性认识不足、法规适用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建设规范缺统筹、既有建设不达标、建好的设施被占用或受破坏后无人维护等问题。对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从完善地方法规入手,制定与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法规

  2004年,北京市制定实施《北京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条例》,虽然是我国首部无障碍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但与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相比,存在对公众在不同生命阶段和特殊时期的无障碍需求考虑不充分,对信息沟通交流和新科技应用没有涉及,对无障碍公共环境的系统性内容和流线化设置的统筹不够等问题。当前,北京还未对该条例实施开展评估和需求调研,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和首都文明办等相关部门,探讨立足北京未来发展需要,对无障碍公共环境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

  从北京市重点工作入手,结合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筹办冬奥会、建设美丽乡村等,全面提升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水平

  一是在全市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确定编制《北京市无障碍环境专项规划及配套导则》的具体目标,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完成编制任务并推动落实。二是高标准、高水平落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工作任务清单》任务,把无障碍设计要求纳入场馆设计建设大纲,抓好住宿、交通、信息服务等专项计划的组织实施。三是以我市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将乡村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其中,补齐农村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的短板,并将农村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从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入手,着力改善和加强老旧社区、大型居住区等区域无障碍公共环境的配套服务建设

  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已进入增量与存量空间提质优化并举阶段,针对老旧社区、大型居住区等公共区域要制定相关改建政策,增加或提高无障碍设施标准,优先解决必去的、使用频度高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原来没有的进行新建。一是开展全市无障碍建设现状摸底调查,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条块结合进行改造;二是探讨可操作的无障碍设施改建规范标准,在保障居住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出台无障碍设施改造的规范和指南,为现有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相一致的多方共建机制,突破现有政策,对中央和北京市资金补助政策一视同仁;四是做好公共出行领域的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在航空、地铁、公交车、无障碍出租车等方面,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无障碍出行保障体系。打造公交站台、公交车系统化的无障碍公交样板线路,以点带面推动地面公交无障碍系统化建设,满足肢体、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出行需求。五是鼓励研发各种新型无障碍技术,加大“互联网+无障碍”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推动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六是选取老旧居住社区作为改建试点。

  从强化工作协同的角度入手,抓紧研究建立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的运作机制

  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统筹政府、企业、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探讨无障碍公共环境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使用维护、体检评估和监督反馈的全程运作机制。一是开展各地区无障碍公共环境规划的系统研究,统筹各构成要素,适时调整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协调机构,形成相互衔接的关联体系;二是制定首都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形成工作时序安排,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工作落实;三是严格建设竣工验收管理,将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的规范要求作为强制性达标内容;四是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联合社会组织开展调研和评估,将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纳入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年度检查科目,实时监控建设水平和进度情况。

  从加强宣传的角度入手,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氛围

  无障碍公共环境涉及每一个人,应当积极倡导“消除障碍、促进融合”的理念,加强无障碍理念和内容的普及推广。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机构参与无障碍推广活动和环境设计;二是在普及责任意识时,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责观念和沟通合作,把无障碍公共环境建设自觉纳入常规工作范畴;三是在倡导公众参与时,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盲人体验馆、心目影院等现有的资源,普及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让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成为无障碍公共环境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