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8年 > 第10期 > 特别关注

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要注重“六个强化”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亲自关心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并要求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018年是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开局之年,需要领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规划》内容和工作要求,注重“六个强化”,确保科学有序有效推进。

  在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上,进一步强化区域定位与分工

  “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未来,对首都北京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是全面实施《规划》的中心任务,要围绕“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进一步明确“四个中心”的科学内涵、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与空间布局。尽管中心城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但决不能忽视平原和生态涵养区的服务保障、生态屏障功能,需要面向全市域,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具体分工,细化各区域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促进各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确保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与全市服务保障能力、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布局相适应、相协调。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进一步强化“全市一盘棋”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也是全面实施《规划》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从现实来看,疏解工作所依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和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由于实施细则及具体空间布局导向不够清晰,不同区域疏解力度与进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疏解考核压力下,“一亩三分地”思维仍然存在,部分地区仅仅为了完成疏解任务,忽略了与周边区域的相互配合,在空间上容易呈现“中心城区—五环外—郊区”的“圈层式”疏解现象,缺乏全市统筹。因此,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和《规划》,尽快出台全市非首都功能疏解专项规划,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明确非首都功能疏解具体任务与市域内承接空间布局导向,确保“迁得出去、落得下来”,实现全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健康有序推进。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进一步强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由上一版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调整优化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既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客观要求,也是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要坚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生产空间上,《规划》提出“三城一区”科技创新格局和“四大成熟功能区—四大潜力功能区—两大临空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在生态空间上,《规划》提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规划》尽管也提出坚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但总体而言,生活空间特别是涉及居住、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宏观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以更好地发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作用,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短板效应”。特别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生活空间对调整人口布局尤为重要,如何增强平原地区新城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也是城市空间结构能否真正形成“多点”的关键。

  在城乡统筹上,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了党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从北京城乡现状来看,“大城市小农村”现象明显;另一方面,从城乡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大京郊小城区”特征突出。同时,近年来北京农业农村发展出现农村人口增多、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新趋势,北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从北京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6.5%,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普遍规律,已处于缓慢发展区间,“逆城镇化”现象将会出现。事实上,北京城镇化总体质量相对不高,特别是外来人口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突出。因此在规划实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过程中,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同时也需要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解决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防止城乡差距过大,形成城乡融合中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打造具有首都特点的新型城乡关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进一步强化通州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新“两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因此,雄安新区不仅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而“跳出北京”建立的新区,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要内容。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坚决消除“支持雄安新区会不会影响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思想顾虑,将雄安新区作为自己的“新区”,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绝不含糊。事实上,雄安新区与通州城市副中心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建设路径上均有所不同。雄安新区主要承接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打造智能新区、绿色低碳新区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通州城市副中心则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以市级机关和市属行政部门搬迁落地为带动,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因此,通州城市副中心要与雄安新区加快形成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共同打造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的首都新“两翼”。

  在规划实施保障上,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刚性”与“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法定蓝图,要对《规划》怀有敬畏之心,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强《规划》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总体规划、遵守总体规划、参与规划实施,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规划的自觉性。建立健全规划指标逐级落实和分阶段实施机制,严格守住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规划》明确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时间表与具体目标,各区要尊重和顺应区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充分认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明确“一张蓝图”、一茬接着一茬干,同时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不盲目攀比速度,不断提升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