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8年 > 第9期 > 研究与探索

北京金融“怎么看”“怎么办”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017年两次视察北京为标志,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明确。北京在疏解,北京在转型,北京整个城市在重新出发。作为北京第一大支柱产业的金融业该怎么办?笔者拟就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谈一些思考认识。

  一、北京金融怎么看

  (一)多年发展为北京金融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已达4634.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6%,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7.6%,2017年末北京金融业资产总计达136.6万亿元。2017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第9期北京排名第2 位,综合竞争力得分178.38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22期北京排名第10位,综合得分703分,较上年同期上升16位。金融业已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第一支柱产业;北京已成为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中心城市特征进一步显现。

  (二)北京金融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1、对金融的社会需求巨大。从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来看,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42.5万家中小企业、2170.7万常住人口的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从区域辐射带动方面看,服务京津冀统筹协同发展、助力雄安新区建设为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需求。

  2、金融业与北京经济结构高度契合。2017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占比0.43%;第二产业增加值5310.6亿元,占比18.97%;第三产业增加值22569.3亿元,占比80.6%,服务型经济特征进一步稳固,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等优势行业继续发挥支撑作用。加之金融业与北京城市的资源禀赋特点高度匹配,随着北京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向纵深发展,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将使其作为现代服务业领头羊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3、具有国家经济管理中心和金融管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北京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所在地。

  4、具有总部经济与总部金融的规模优势。北京总部企业数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75家,世界500强的总部企业数量53家。北京是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拥有18家证券公司、33家基金管理公司、74家财务公司、69家保险公司等共计2256家法人金融单位,居全国首位。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中拉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相继在京落户,北京作为中国国际金融大本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5、具有强大的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能力。北京地区高校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首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金融学科建设水平高、金融人才培养能力强。加之高水平经济金融智库齐聚,使北京成为中国金融研究的重镇。

  (三)当前北京金融业实现转型发展存在的短板

  1、金融发展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各方面对“北京未来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北京的金融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没有异议,但普遍关注“北京是不是中国金融中心”“北京要不要打造成金融中心”“金融业在北京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北京金融下一步向何处去”等问题,需要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予以明确。

  2、金融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原有领先优势在弱化。受各地政策利好吸引,部分现有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注册地外迁,一批新设金融机构选择到其他发达城市注册,北京金融发展面临空心化,衡量金融业发展的指标如增加值增速等在回落。二是金融业新的增长动力有待培育。根据2016年7月《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第三期)报告》公布的排名,杭州以1202.88的分数排名全国第一,领跑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北京以833.73的分数排在第8位。三是金融人才占比仍然偏低且提高不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一般占本市人口总量的10%以上,区域性国际金融城市金融从业人口也会达到5%。按照市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末,北京市金融业从业人员52.6万,仅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2.42%,高端金融人才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则更为短缺。

  3、金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国际比较看,北京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在商务环境、金融基础设施等软环境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从国内比较看,上海、深圳、天津等省市出台了子女入学、扶持资金、税收等政策措施来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在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生活成本、营商成本等方面,北京也需要加大力度。

  4、金融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虽然新三板落户北京使北京拥有了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但新三板目前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相对成熟的沪、深成熟交易所市场发展差距明显。

  5、金融助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助力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仍不突出。京津冀差异化金融政策不明显,三地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京津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依然很低,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二是金融在支持“大城市病”治理、服务副中心建设,助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力,普惠金融水平不高,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

  二、北京金融怎么办

  (一)以建设“首都型金融”为目标推动北京金融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必须符合金融业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发展方式必须与特定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当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北京金融业迫切需要提出建设“首都型金融”的发展目标,以切实服务好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战略。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首都型金融”,实现与上海、深圳、香港金融的差异化错位发展,增强北京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首都型金融”应由六大支柱构成:

  1、科技金融。紧紧依托北京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鼓励和推动金融企业的机构、模式、服务与产品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支持,形成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北京模式”。

  2、文化金融。紧紧依托北京文化创意的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积极促进金融与文化相融合,不断创新文化金融发展模式,有力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市场化、民族化、国际化,使北京成为全国文化金融的旗舰。

  3、总部金融。紧紧依托北京国内外总部机构云集、总部经济发达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服务各类总部机构的总部金融,满足总部经济的高端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总部经济与总部金融的融合与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总部经济与总部金融统筹协调与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北京总部金融的辐射力,充分借助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资源,带动和助推北京的发展。

  4、绿色金融。紧紧抓住国内外发展绿色金融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北京绿色金融研究水平较高、金融需求多样、金融资源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等优势,率先推动各类绿色金融创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使之成为北京金融的新增长极,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开辟道路。

  5、城市金融。紧紧围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等重大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重点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在打击非法集资、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民金融消费素质等方面,积极创新,形成北京特色,使城市金融深深植根北京,成为北京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

  6、新兴金融。紧紧跟上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时代脚步,积极稳妥地发展第三方支付、数字金融、互联网保险等新兴金融业态,弥补传统金融的局限和短板,为北京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支持新兴金融自下而上促进传统金融的自我革新和自主变革;支持现代金融科技发展,降低金融供给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力拓展北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完善金融法规制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金融监管,使新兴金融成为北京金融的新引擎。

  (二)近期推动“首都型金融”发展的重点任务

  1、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积极推动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与发展。一是加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创业孵化平台,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化、低成本、全要素的金融综合服务。二是为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安排相适宜的税收试点,争取政策突破,加强帮扶作用,构建风险投资信用体系。三是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作用,努力探索适合中关村科技类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四是强化科技信贷支持,丰富科技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北京地区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开展投贷结合、投保贷结合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创新。五是培育发展科技保险市场,推进专利保险试点,深入推进中关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政、银、保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和分担体系。

  2、加快构建文化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引导境内外资本参与本市文化产业投资,加快构建包括金融服务文化影视、体育、旅游在内的泛文化金融体系。二是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以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为引领,促进文化金融创新。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完善文化类产业引导基金、建立文化风险补偿基金,降低金融机构进入文化产业的风险,借助资本撬动北京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四是优化文化金融产品供给。发挥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在信贷投放、知识产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优化流程、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推进文化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专业分支机构等组织模式创新。

  3、内外并举,继续做大做强总部金融。一是充分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优势,以重点服务好亚投行、丝路基金总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机构为牵引,积极吸引聚集各类国际金融组织在京落户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北京作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持续拓展国内外金融总部在京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鼓励和吸引它们重点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聚集。三是推进并服务各类总部金融机构在京创新发展。推动银行类总部机构拓展中间业务,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引导证券期货类、基金类总部机构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从供给侧优化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方式,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功能。以北京保险产业园为载体,促进保险公司总部在京新设各类专业机构,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研究出台本市金融创新奖及相关操作办法,建立各类总部金融机构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机制。

  4、着眼突破,打造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先行区。一是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贯彻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落实本市《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实施办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二是鼓励支持各类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推动在京银行建立绿色银行专营机构,发展绿色担保和绿色小贷,加快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债券,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支持设立市级绿色发展母基金,积极发展绿色保险。

  5、紧密围绕北京疏解、转型、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提高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全市重点项目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发展PPP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二是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畅通融资渠道,继续加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保险在城市风险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提升城市灾害管理能力。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业务转型和产品创新,将服务首都民生工作向纵深推进。三是加快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妇女等群体的普惠金融产品;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类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

  6、在治理整顿和严防风险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金融。一是规范培育和发展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 建立本市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处理好监管与发展的关系,为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发展提供安全、优质土壤,加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领军企业,构建互联网金融产业新优势。二是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一批金融科技机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集聚。推动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建设和发展,支持具有社会互助功能的互联网互助平台规范发展。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数字货币、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