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8年 > 第9期 > 特别关注

首都乡村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实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市农研中心开展了乡村振兴“百村千户”调研,对13个区、48个乡镇、116个村、1272位农户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紧紧围绕首都乡村发展的特点,深入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空心村、传统村五类村庄,分类了解不同村庄发展的特点、难点,寻找分类施策依据。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首都乡村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形态分化显著

  随着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首都乡村形态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分化。从村庄形态来看,可以划分为五类:一是三无村,在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一部分村已经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仅留下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倒挂村,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聚居人数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三是拆迁村,一部分村庄因拆迁导致全村50%以上人口住进楼房,这部分村多数是整建制拆迁,处于向三无村过渡的阶段。四是空心村,山区村因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当地常住人口不足本地户籍人口的50%,或闲置农宅超过10%。五是传统村,这类村庄与原来形态没有显著变化。在116个调查村中,三无村共4个、倒挂村共12个、拆迁村15个、空心村9个、传统村76个,分别占调研村的3.5%、10.3%、12.9%、7.8%、65.5%。

  (二)乡村要素分布不均衡

  总体来看,在城市化进程快的三无村、倒挂村和拆迁村与空心村和传统村相比,要素分布呈现出资产、资源、劳动力的“三高”。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村集体资产总量明显高于远郊的空心村和传统村。2017年,三无村的平均村集体资产总量为20.7亿元,倒挂村为5.4亿元,拆迁村为6.52亿元,空心村为1275.4万元,传统村为9950.7万元。三无村、倒挂村的劳动力要素高于空心村和传统村。2017年,平均每个三无村的劳动力人数为756人,倒挂村劳动力为648人,而空心村和传统村劳动力为440人和515人。

  (三)乡村集体经济存量大增

  量小

  2017年,116个调研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22.7亿元,利润总额为132.8万元,净利润115.7万元,116个村的集体资产平均利润率为0.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体经营效率不高,只有9个村集体经济的资产利润率超过20%,29个村集体资产利润率超过5%,有43个村集体资产利润率小于0,10个村集体资产利润率为0。从五类村庄来看,2017年,76个传统村的平均集体资产利润率为1.2%,高于其他四类村庄,比116个村的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倒挂村、空心村的平均集体资产利润率小于0,分别为-0.6%和-0.2%;拆迁村和三无村的平均集体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5%和0.1%。

  (四)首都乡村信息化发展较快

  在116个调查村中,有103个村已经实现了宽带入村入户,占调查村的89%。农村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的有68个村,占调查村的59%。从五类村庄来看,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31个村都已经实现宽带入村,这三类村庄采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比重也相对较高,分别占相应类型调查村庄的75%、67%和73%,空心村采用新媒体宣传的比重最低,仅为33%。

  二、首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首都乡村振兴主要面临乡村主导产业弱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和管护不足、乡村治理面临压力较大、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等四方面的问题。

  (一)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难

  乡村经济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农民增收乏力。在116个调查村中,村干部认为本村缺乏主导产业的有76个,占66%。从五类村庄来看,三无村中有1个村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占比达到25%;倒挂村中有5个村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拆迁村中有9个缺乏主导产业,占比达到60%;空心村中全部存在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占比达到100%;传统村中有52个村存在缺乏主导产业、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占比达到68%。根据北京农村“三资”监管平台数据,116个调研村农户人均所得为25416元。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仍存在较大缺口

  在116个调查村中,有33%的村反映存在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和文化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在五类村庄中,4个三无村中有2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50%;倒挂村中有3个村有这一问题,占比达到25%;拆迁村中有6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40%;空心村有1个村有这一问题,占比达到11%;传统村有26个村存在公共服务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占比达到34%。

  (三)乡村治理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在116个调查村中,有70个村干部反映存在着“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的问题,占比达到60%。从五类村庄来看,4个三无村不存在这一问题;倒挂村有7个存在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的问题,占比达到58%;拆迁村有3个存在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的问题,占比为20%;空心村有6个存在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的问题,占比达到67%;传统村有54个存在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的问题,占比达到71%。

  116个调查村干部对“村级开支大、收入少,管理运行难以为继”这一困难的选择,反映了当前乡村振兴的客观难题。一是全市乡村集体经济总体效益不高,在全市3945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收不抵支的村1983个,占比50.3%。二是在现行的政经合一以及村干部薪酬制度安排下,村集体需要承担村级的部分日常开支、村干部薪酬补贴以及农民福利的刚性需求,主要依靠吃土地征占补偿款的“老本”在勉强维持。

  (四)乡村振兴面临较大人才缺口

  一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调研发现,延庆、怀柔、门头沟等山区农村老龄化率超过50%,延庆区四海镇18个村人口在60岁以上的占比达到50%。平谷区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8.6岁。二是村内事务繁重,乡村治理人才缺乏。116个调查村中,34%的村反映村里事务多、人手不够。

  三、推进首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乡村干部和农户对乡村振兴的意愿与需求,建议从以下四方面推进首都乡村振兴。

  (一)以规划为统领“一张蓝图干到底”

  区分村庄的实际类型开展规划。从村庄形态划分,京郊农村已经划分为三无村、倒挂村、拆迁村、空心村和传统村。必须在深刻认识各类型村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规划、分类施策。

  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建立政府、农民和专业规划人员三方全程参与、三方均发挥主体作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推动乡村规划师专家队伍进村驻村,充分调研。适当吸收农民参与规划编制,听取农民的意愿和要求。各级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推动相关规划原则、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

  坚持高质量发展、减量发展、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在规划中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推进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首善要求的乡村振兴;减量发展,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的要求,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统筹发展,通过统筹空间产业布局、统筹城市建设与旧村改造等工作机制,实施联村联营组团式开发;融合发展,要在区域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二)分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城市化为导向,推动三无村和拆迁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护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推动全市三无村和拆迁村的撤村建居工作,促进三无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城市化和精细化。按照城市街道运行管理标准,对道路、住房和市容环境进一步治理。对幼儿园、学校、医院、商业网点、水电气热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要拾遗补缺、尽量补齐。做好“农转居”过程中的就业和社保并轨,做到“一个都不少”。统筹谋划三无村和拆迁村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问题,支持其发展适应城市化的集体产业。

  以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为抓手,推动倒挂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借鉴西红门乡镇统筹经验,以减量发展和统筹发展为路径,统筹解决倒挂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规划区内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和市民待遇、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小城镇建设为引擎,带动空心村和传统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一是在乡镇中心镇区建设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功能体系,全面提升乡镇级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共服务能力。二是针对偏远分散的村庄,采取流动服务车、巡回医疗队、志愿者队伍等多种形式,改善村庄公共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改善空心村危房村居民的住房安全问题。

  (三)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推动集体资产向资本转化。通过深化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对乡镇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盘活、优化,降低三无村、拆迁村、倒挂村集体资产的负债率,提高集体资产的良性资产比例。

  二是要紧紧围绕首都当前工作“四四三三”要求,以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三无村”和倒挂村“瓦片经济”向包括物业经济在内的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向科技、教育、金融等服务首都功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实现与“小城区”的互补发展。

  三是按照减量发展的原则,针对传统村和尚具备发展基础和活力、空心化程度较低的村,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以重大项目为带动,盘活空心村闲置农宅资源,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和高端会展业态,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

  四是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造成为城乡要素平等交流的合法平台,为农民打开“镇门”,为市民打开“村门”。综合运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熟人信用机制、区域价格发现机制和村民自治的合法决策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造成为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合法载体。

  (四)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创新农村干部的薪酬机制,解决乡村治理中面临的经济压力和人才短缺问题。在政经分设改革基础上,形成以“市区政府补贴+乡镇政府绩效+村级工资”为框架的村干部薪酬机制,稳定“一懂二爱”式的农村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专业岗位人员高薪机制,吸引公共服务领域人才下乡。

  二是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并轨。实行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政策和就业管理,从总体上扭转农民就业兼业化、农民增收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三是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类团体组织、社会企业和新乡贤人士,通过乡村文化、乡村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将乡村打造成为创造梦想的地方,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乡村成为有希望的广阔天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