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8年 > 第8期 > 特别关注

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 全面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4年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强调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三城一区”建设,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系统部署,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掣画了新蓝图。一年多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谋篇布局,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一季度,“三城一区”所在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占比31.3%,同比增长8.8%,主平台作用越发突出。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紧锣密鼓,各类创新主体戮力前行,取得了积极成效。

  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北京大学彭练矛团队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碳基晶体管,颠覆了传统器件物理概念;清华大学黄翊东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人工双曲超材料中的“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并研制出世界首款自由电子辐射芯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团队牵头绘制出人脑前额叶胚胎发育过程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为绘制完整的人脑细胞图谱奠定重要基础。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成立,加快培育领域优势,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创新改革持续深化。与中组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20条新政。中关村生物医药国检试验区获批建设。制定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资金支持与使用、评价与审计、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管理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发布引进人才管理办法,施行积分落户政策,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母基金300亿元,总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按照5:3:2比例支持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三个阶段。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人才、土地、财政等“一揽子”配套政策,着力构建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今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对全市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达53.1%;2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实现增长22.4%,对全市财政增收贡献率达37.9%。1月至5月,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R&D支出同比增长14.2%;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67万件和5.18万件,增幅均超过20%;技术合同成交额1580.3亿元,同比增长23.1%;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2%和17.5%;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本市70家企业入选最新独角兽榜单,占全国40%以上。本市正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

  “三城一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积极编制“三城一区”规划。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以及生态、交通等规划的关系,坚持“多规合一”“融通创新”“联动发展”,推进“三城一区”规划编制取得初步成效。

  中关村科学城“聚焦”特色鲜明。出台“海淀创新发展16条”。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基地揭牌;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建立了业界领先的药物化学、先导化合物发现/高通量筛选平台,针对结核病、疟疾等疾病的项目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中国(北京)和中国(中关村)两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建设。聘请姚期智、薛其坤、张首晟、张翔等15位顶尖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推进中关村大街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打造“类海外”人才发展环境。推广创客小镇模式,加大对青年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中关村德国科技创新中心设立,中关村海外联络处累计已达12个。

  怀柔科学城“突破”加速推进。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提速,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加快基建建设,5个交叉研究平台已实现部分建筑结构封顶;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批复可研;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和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建议书均已获批。支持中科院“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的可穿戴自供能系统”等25个项目加快落地。加快推进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征集遴选。聘请鲁白、杨卫、杨培东、张宏江等四位顶尖专家担任战略专家。首个共有产权房项目开工,101中学怀柔校区扩建、怀柔医院二期建设加快推进。

  未来科学城“搞活”促进“三个转变”。加快盘活入驻央企闲置资源,先期已盘活鞍钢2.3万平方米空间,正在盘活中海油3.9万平方米空间。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启动运营。建成国内首个高压大功率碳化硅电子器件开发平台。争取智能电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华北电力大学入驻建设低碳能源、能源材料、智能电气、电力大数据等四个研究中心。加快推进智能城市试验区建设,国际人才大厦、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完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优化”效应显现。统筹推进与“三大科学城”的成果转化对接机制。首个电商行业大数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聘请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首席执行官、诺奖评委沃尔夫冈·瓦尔斯特教授担任战略科学家。大力推动中芯北方12英寸线、纳微矽磊8英寸线、燕东8英寸线集成电路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推进奔驰新能源、长安、宝沃二期等一批新能源整车项目调整升级。高端液晶面板、自动驾驶平台、石墨烯制备与应用、北斗卫星应用等技术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下一步重点工作

  全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思想为指引,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抓“三城一区”建设。

  坚持百年科学城标准和“科学+城”理念,抓紧编制“三城一区”规划。中关村科学城要进一步“聚焦”,强化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怀柔科学城要实现新“突破”,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未来科学城要加快“搞活”,盘活存量资源,引入多元主体,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努力建设一流的技术创新高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优化“升级”,加快与三大科学城的成果转化对接,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第二,抓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围绕关键领域、卡脖子地方,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坚持“主力出征、地方支前”的服务理念,加快推进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京落地做好服务保障。

  第三,抓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在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科技类无形资产管理、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等方面探索新突破。出台《加快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创新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落细落实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8条”。

  第四,抓创新创业服务优化。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化“放管服”。加强高层次人才落户、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针对创新主体发展需求和实际困难提供精准服务,构建科技孵化、技术转移、投融资、知识产权、法律等有机联系的创新创业生态。

  第五,抓高精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在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一批高精尖项目在京落地转化。发挥市科技创新基金作用,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硬技术”领域。加强各区政策体系建设,在高精尖项目准入标准、人才需求规划、资金引导激励计划等方面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