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对北京已有的经济存量要素做减法,实现减量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的减量发展,既是为了强化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对与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一致不相关的经济存量进行疏解,也是为了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转变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动北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减量与发展的关系,既能以疏解实现减量,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步推进,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推广的加快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除了政府加强规划及行政力量推动,还要考虑新技术应用对疏解非首都功能作用的发挥。就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困难而言,人口疏解压力更大。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推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推广,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迎来巨大的变革,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2017年上半年,北京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17.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82.2%,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实行减量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型优化并调整“劳动”存量,将部分人口通过产业创新发展而疏解出去。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把大量体力劳动者从工作岗位上释放出来,有助于疏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但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的减量发展,带动发展的经济增量要素仍需匹配劳动力,甚至某些经济增量要素要求配置的劳动力较多。在某种意义上,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会面临一定的“劳动缺口”问题。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的“劳动缺口”,应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推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更大突破及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会更加丰富多样,也将逐步弥补疏解人口过程中的“劳动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融合及“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打通
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京津冀协调发展相结合,可以着眼京津冀的产业融合及产业互补而发力。就北京天津河北各自一二三产的互补而言,北京具有三产的优势,天津河北具有一产二产的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融合,要考虑如何实现北京三产与天津河北一二产的融合。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融合要在打通京津冀一二三产“两个产业连接通道”上发力。“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是指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目前,北京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达中国最高,也是世界各大城市中最高的,三产比重继续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过于关注各产业的比重升降,忽略了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持与相互拉动,导致三产占比虽大但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随着产业相关性尤其是二三产相关性的提高,打通一二三产“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更为紧迫。就二三产的“连接通道”受阻而言,第二产业难以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装备支持;二三产“产业连接通道”的阻塞使产业升级的“短板”开始显现,影响甚至拖累了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着眼产业边界重叠的经济溢出效应与产业边界重叠区不断延展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不断放大,着力打通一二三产“两个产业连接通道”,就能实现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与服务业的互相支持及互相拉动,形成工业与农业及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叠加效应。当然,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着眼,在一二三“两个产业连接通道”打通上,主要是着力把北京三产与天津河北二产的“产业连接通道”、北京三产与天津河北一产的“产业连接通道”打通。
北京的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显现出其全国领先的地位及竞争实力,而天津河北的第二产业占比高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北京作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按“四个中心”功能定位进行谋划,应把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因此,应着力打通京津冀“两个产业连接通道”,尤其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把北京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天津河北的第二产业连接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解决北京和天津河北之间功能上的重复,同时要建立地区之间产业上的互相促进和互相支持。具体而言就是把北京的制造业向外疏解,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并为天津河北第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而天津河北同时把北京疏解来的部分制造业进行重组重整,发挥其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上的多方面优势,依托北京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进行第二产业升级。在某种意义上,天津河北还可以通过二三产的“产业连接通道”为北京的服务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
除了打通北京第三产业与天津河北第二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还要实现北京的第三产业与天津河北第一产业的连接,打通京津冀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以北京的服务业引导天津河北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着眼于京津冀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连接通道”打通,北京要依托在京的大学、农业科研院所进行相关研究,加快绿色种子、有机肥料、绿色农药、土壤检测、农畜牧产品检测、农业物联网软硬件等相关现代农业环节的发展,还要加快制定农畜牧产品分级标准;需要明确的是,在制定分级标准时不能把产品质量标准与分级标准混合,质量标准涉及的主要是生产合格、卫生方面的指标,而分级标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分级标准修改完成后,可以率先在京津冀进行农畜牧产品分级试点,高级而精细的产品价格高,低级而粗糙的产品价格低,通过农畜牧产品分级标准改善北京“吃”的供给并拉动供给升级。
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以把打通北京第三产业与天津河北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两个产业连接通道”作为抓手,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项目能够落地。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正在制定实施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中期目标迈进。为了支持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可以考虑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通过选择各种评价指标,设定指标参数,形成指标评价体系,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量评价以指数的形式进行展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核心区功能发挥、北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天津河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效应、雄安新区建设的进程及成效、京津冀一二三产融合的效应等经济指标要占有权重;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京津冀社会发展协调、京津冀信息互通互联等指标也要占有权重。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所依赖的指标及指标体系可以逐渐完善。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也可以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及障碍,还可以引导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调整及完善。通过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支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