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4年 > 第1期 > 大会聚焦

建言献策谋发展 凝心聚力谱华章——市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本刊 吕亚南
  1月21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按照大会议程安排,代表们审议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大家表示,报告内容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份紧扣首都发展、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改革创新、凝聚各方力量的好报告。
  代表们一致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高质量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之路,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以及成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华章蓄力引航!
  立足首都战略定位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
  今年是首都明确“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10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报告显示,去年以来在京登记落户国际组织机构增至115家;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增长超过30%;拆除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282公顷;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1倍,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一组组数据见证着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落地落实,也跃动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澎湃活力。对此代表们信心满怀并积极建言。
  走深走实构筑国际之“范儿”。如何进一步巩固扩大国际“朋友圈”,全面展示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首都形象,是代表们普遍关心的事。一年来,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成绩让不少代表纷纷肯定,大家建议要加大对北京经济社会建设成就的宣介力度,抓住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重大对外活动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推进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同时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等。还有代表建议加强对护照信息认证和场景应用的技术支持,推动设立国际通用的支付方式,提高外籍人员及旅居短期归国人员在京生活出行便利度。
  协同之力共画同“享”之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代表们认为,“瓣瓣同心”的公共服务才会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对此,代表们建议,要不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并积极找准下一阶段着力点和发力点;高位统筹交界地区发展,加强跨区域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科学规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京津冀协同防汛减灾等。部分代表着眼文化协同,提出了以文化资源主题式整合联动为主要路径,创新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推进文化遗产主题式成线连片保护与整体展示,建构资源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利用模式等建议。
  “关键一子”成就发展“好棋”。近年来随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总体呈速稳质优、行稳致远之势。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下,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让不少代表表示“备感振奋”。大家建议,可以进一步探索新型合作共建机制,在未来科学城定位中增加技术集成创新功能,以及成立“三城一区”科技成果转化协调中心。还有代表关注到了报告中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推动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建议可发挥政策优势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工作,打造创新性产业集群示范区,并在体制机制、政策实施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努力,吸引和集聚更多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文化兴都”串起古韵今辉。报告显示,社稷坛等多处遗产点焕发生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步履不停、步伐铿锵。代表们提出,要推动非遗项目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阐释传播工作,推进文化和旅游事业深入融合发展,健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首都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等建议。今年报告再提“演艺之都”,对此代表们认为,可以建立国际传播中心,打造国际化文化传播“五个一”工程。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方面,部分代表还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发展河畔文化,如发挥全市滨水经济优势,开展多种形式滨水活动等。
  京华大地有序向美而行。一年来北京“善”作“除”法,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部分代表建议,可以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力度,解决停车空间不足、充电难、物业服务满意度低等问题。同时,在加强老城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补齐民生短板,让老城区、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还有代表提出,可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解决其基础设施老化和落后问题,完善提升小区服务功能等。
  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提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代表们表示,要努力为推动开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首善之都加“数”前进。报告显示,北京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审议中,代表们为北京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奋勇争先点赞,认为既“欣欣向荣”更“前景无限”。在推进数字产业化方面建议,要重视新技术赋能,促进数据互通互联,增强国际数据领域的竞争力。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建议,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构建数字化商业服务新生态,积极推进实体商业数字化转型。此外,北京是最早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之一,代表们建议加强大数据统筹规划和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数字化场景应用服务,以及注重合规建设,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
  “两区”建设“乘势而上”。报告提出,今年将加速落实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如何更好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代表们认为,可以加强相关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和群众知晓度,同时细化政策实施细则,让企业和群众真正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还有代表聚焦营商环境,提出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让治理举措公开透明可预期,深入推动改进营商环境工作等建议。
  统筹供需“稳中求进”。作为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经受住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冲击的一年,代表们认为,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成绩来之不易。大家建议,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发展服务消费,带动相关消费业态发展。扎实推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文娱旅游、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扩大有效益投资方面,一些代表还提出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发展创业投资,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服务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等建议。
  以“新”促“质”培育“新动能”。报告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并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作为超大城市,如何在后续发展中以“质”为帅,向“新”而行,全方位塑造竞争新优势?代表们认为,要发挥科创中心、数字经济北京独特优势,培育相关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创新科技园区为企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方式建立全能型涉企服务机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便利;瞄准朝阳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融合。另外,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对新业态新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举措,争做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以“融”为要振兴乡村。报告提出,高质量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这让很多代表感到振奋。大家建议,要持续关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如,加强农村地区物流网络建设,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统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文化供给城乡不平衡状态。同时,很多代表聚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议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打造成农业中关村的重要集成平台,集聚一批农业科技企业、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靓”丽北京舒展画卷。从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到污水处理率再到森林覆盖率,报告中的不少数据都可以看到北京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北京的首善担当。代表们表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成绩“亮眼”。建议,要进一步注重发展与保护协同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污泥资源化、再生水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网规划和优化、绿色低碳建设等。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一些代表还提出,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代表们还建议,提升再生资源利用,形成废物资源化的全产业链,构建无废城市等。
  建设人民城市守护民生服务温度民生福祉质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报告不仅体现政府工作的力度和厚度,更处处彰显着民生的温度”,代表们表示。报告还提到,2024年将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办好34项民生实事。作为首都城市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代表们深受鼓舞。
  持续深化健康北京建设。报告指出,北京将深化健康北京建设。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此,代表建议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级医疗资源,建设全市紧密型医联体,发挥市管、区管医院联动机制优势;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位统筹,政策联动,将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以罕见病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相关用药进口保障及监管机制,保障患者安全用药等。考虑老年人和儿童就近就医需求,一些代表建议,推动未达标社区尽快补建社区服务站或者合规民间诊所,探索将相关服务从社区延伸到小区。还有代表提出,推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持续加大医疗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建议。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既是时代呼唤,也是群众期盼。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代表建议,加强政策制度衔接配套,如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生产、研发的支持力度,将重度残疾人托养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推动资源设施充分利用等。还有代表建议,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养衔接机制,推动医养结合;强化养老服务对象的分层管理,从技术层面实现医疗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信息共享。还有代表围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部署要求,提出研究制定企业年金扩面的有关政策,积极开展扩面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教育强国的新期待、新要求,首都基础教育更要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为回应报告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代表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深入基层调研,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把北京建设成家庭友好城市”为目标,重视家庭建设;为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创造机会,提供时间保障;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完善教育、卫生、公安、网信等部门协同联动预警机制等。一些代表认为,要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和优化区域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腾退空间,缓解基础教育空间不足问题。还有代表提出,建设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契合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等建议。
  焕发城市更新“活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如何进一步推动老城焕新、家园增色、生活添彩?代表建议深化落实城市更新条例,加快城市更新,完善北京市城市更新责任规划师的准入制度和考核机制,探索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加强更新项目设计和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打造新时代城市更新典范工程,建设北京标志性“打卡地”,打造智慧宜居、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新场景新生态;满足老旧厂房和商业体更新的申报审批合规需求,增加城市空间新业态新商业供给。此外,还要加大“大城市病”治理力度,为首都市民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在一届届代表为之奋斗的京华大地上,向着新的目标,代表们豪情满怀、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北京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来自新征程的良好开局。历史不会辜负奋斗者,代表们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助推绘就新时代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致敬,不断为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