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6期 > 会议报道

以法治力量全面推进北京中轴线保护——审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李曼 吕亚南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中轴线保护的重要指示,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2022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今年3月起,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5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景检视了条例的实施情况,肯定了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遗产分类保护与整体保护、遗产价值宣传展示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同时指出了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还不协调、鼓励公众参与的措施尚不完备等问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督促各方立行立改。
  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着力点——多措并举提升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质效
  条例明确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围绕保护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维护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报告指出,条例实施以来,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条例规定的各项保护措施,中轴线整体保护“成绩单”亮眼:钟楼、万宁桥、天坛神乐署、正阳门箭楼等文物修缮完成,并同步开展重点文物日常保养维护;完成景山、太庙、社稷坛等腾退项目;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等重要考古发现,进一步实证北京中轴线;景观视廊内进行超高降层和环境整治,清朗古都风貌;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成效显著……北京中轴线壮美有序的空间画卷正徐徐铺开,“京城之脊”的恢宏气势日益彰显。
  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是推动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的基础保障。条例明确了多层次的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着力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报告指出,依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北京市与国家文物局建立的部市合作联席会议、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等多个层级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以及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全面统筹,北京中轴线保护的各方联动和整体保护不断加强。
  北京中轴线景观恢复的同时,城市更新能否有序推进?邓乃平委员提出,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要通过城市更新来发展,建议要吸引符合核心区功能定位、符合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项目过来,使更新后的地方具备一定的功能。
  如何更好地加强中轴线统筹协调与整体推进?报告建议,一是加强中轴线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明确机构建置,细化机构职责,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好统筹管理职能;二是进一步明确规范日常统筹协调机制和程序,畅通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更好实现各方有效联动和资源共享,提升保护管理的运行效率;三是充分发挥保护管理规划基础性作用,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四是要高标准建立健全遗产保护监测系统,做到全数据汇总分析,提升北京中轴线整体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李正斌委员建议,要更多地采取长效保护机制,使保护工作更加可持续。
  坚持“内涵挖掘传承”和“活化利用”相统一——推动北京中轴线焕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报告显示,中轴线的传承利用力度持续强化。《北京中轴线展陈体系建设指引》《北京中轴线标识体系建设导则》的编制,太庙历史文化展、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专题展等展览的举办,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的价值阐释展示。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数字中轴时空舱”、“云上中轴小程序”等线上展示,也更加激活了中轴线文化魅力。《北京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对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景泰蓝制作技艺、烤鸭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作的传统文化符号设计和推广,进一步拓展提升了中轴线文化价值传播影响力,中轴线文化遗产正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报告指出,北京中轴线展览展示形式还比较单一,权威准确介绍中轴线构成和遗产价值的大众读物不多,互动性、沉浸式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较少等问题。建议加强基础性研究,用好专家智库,发挥考古对遗产价值阐释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丰厚的文化价值,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加快研发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解读课程和大众读物,加强对导游、讲解员等人员的专业培训。丰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方式,完善统一标识标志设置,形成独具特色的全线展览展示体系,强化北京中轴线整体展陈视觉形象。充分利用各级融媒体平台、直播平台、短视频等,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和保护理念。
  黄勇委员建议,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应更多的融入人文标识,体现人文内涵。聂大华委员认为,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概念,是一个城的形象,它含有城市建造史的意义,除了文化的挖掘以外,建议关注其在北京城的建造价值方面的挖掘。另外,她还建议,建立北京中轴线博物馆,将北京中轴线与北京城建城的历史展示出来。
  北京中轴线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发展资源,如何让其“活起来”,融入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去,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皇史宬、蒙藏学校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在完成腾退、修缮、布展后向公众开放;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历经一系列腾腿、恢复,已成为中小学生辨识五谷的第二课堂;“漫步北京计划”推出皇城雅韵、正阳水韵、景山北望等26条涉及中轴线节点的线路;东城区发布首批10个焕发会馆活力合作征集项目,推出“会馆有戏”品牌;西城区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签约,推动9处文物向公众开放。
  可游,可行,可感……如今北京中轴线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为更好地促进北京中轴线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报告建议,建立健全中轴线文化遗产游客承载量监测评估制度,科学确定和调整游客承载量;设计开发中轴线专题旅游线路和探访路线并向社会公布,通过研学游、深度游,加强中轴线景区景点联动;加快研发中轴线遗产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通过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服务,让游客充分体验北京中轴线多元文化魅力。
  在北京中轴线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同时,如何促进中轴线遗产价值的业态融合?对此,路海滨委员建议,充分用好用足现有的惠企政策,为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的市场主体减负,发掘具有中轴线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中轴线新的产业生态。同时,报告提出,既要研究制定符合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的产业发展目录,加快培育和扶持体现北京中轴线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又要不断完善北京中轴线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机制,积极支持创建有影响力的北京中轴线文化创意产品和品牌。
  坚持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鼓励公众多与北京中轴线“亲密接触”
  随着条例贯彻实施,公众与北京中轴线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报告显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最美中轴线”文化音乐竞演真人秀等形式多样的品牌活动和节目相竞迸发,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成为中小学生中的学习新风尚,春节期间“中轴线上过大年”“中轴线上读懂故宫”等系列活动好评如潮,中轴线主题书店、主题银行、主题营业厅等也在社区中“落点开花”……
  为了让市民群众与中轴线更好“亲密接触”,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报告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强条例普法宣传和北京中轴线保护公众教育,强化全社会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目标的认同和理解;二要加强对街道和社区组织居民开展遗产保护利用活动的支持、指导与培训,不断丰富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三要结合传统节日和中轴线价值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断增强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四要加大补贴、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大限度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北京中轴保护利用。
  李文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应注重探索培育中轴线区域性的管委会、行业协会或商会等的建设,使中轴线沿线各相关单位进一步增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和行业自律,推动中轴线沿线各单位整体文物保护、文化挖掘、街区治理、形象展示、诚信建设等方面规范有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良好格局。
  在擦亮历史文化遗产名片的同时,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工作也改善着中轴线区域的人居环境。报告指出,要重视遗产地居民诉求,发挥北京中轴线保护带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工作系统性,在北京中轴线保护中协调好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保护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