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5期 > 走基层 访代表

顺义区人大代表绳桂玲:步履匆匆 时刻做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 / 本刊 张樾

  在顺义区金港嘉园社区,有一位走进社区居民心里的区人大代表绳桂玲,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绳大姐”。

  在当选为顺义区第六届人大代表之前,绳大姐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社区工作。人大代表履职,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的代表,把代表身份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是绳大姐做居民“贴心人”的立足点,也是她履职以来一直践行的理念。她说:“不论是作为基层治理的带头人,还是为民办实事的人大代表,要把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更要把两个身份融合起来,近民更亲民。”

  “把群众的事儿当成事儿”

  ——这位“新代表”是居民心里的“好大姐”

  跟着绳大姐的脚步走进金港嘉园,还没进门,我们就有了意外“收获”——社区南门外有一小块阴凉地,是居民们歇脚聊天的地方,路过这里的时候,一位带着孩子的居民主动和绳大姐打招呼。绳大姐“哎”了一声,笑着对这位居民身边的孩子说:“几天不见了,还记得我是谁吗?”隔着几步远,小姑娘仰起头大声地喊了一句“姥姥!”

  “对,是绳姥姥!”

  绳大姐的语气变得更加轻快,转头看到旁边一位老年人和她招手,又聊了起来:“出来遛弯啦,你们好好聊啊。”这位奶奶听到绳大姐的话,也一直“哎!哎!”地热情回应着。

  短短几分钟时间,没有太多的寒暄,却让我们这些“外人”一下子见到了和居民真的处成了“一家人”的绳桂玲代表。

  从素不相识到关心关怀,居民对她的认可和感谢凝聚成了平日里的声声问候和主动送来的面面锦旗。在这里,她是社区党支部书记,是居民口里的“绳大姐”“绳妈妈”“绳姥姥”,更是能随时找得到、时刻说得上话的“绳代表”。

  “为民解忧,无微不至”,这是居民给她的评价。刚成为社区党支部书记时,绳大姐就主动写了“一封信”贴在各个单元楼门口。“要告诉居民我来了,有事可以找我说。”当年,她就以“绳妈妈”的身份,帮助社区里38位“准小学生”解决了“火烧眉毛”的入学问题。

  2021年11月,绳大姐当选为顺义区人大代表,之后成为了金港嘉园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第一次当选为人大代表,绳大姐感觉身上的干劲儿更足了。以“舒心顺心暖心”为工作主线,代表联络站建立以来,绳大姐和另一位进站代表一起,实际解决了园区没有晾衣杆、乱停车、文化设施不够等多项问题,在“家门口”为群众排忧解难。翻开代表联络站的记录册,光绳大姐参与的活动,就有厚厚一沓。她说:“人民群众选我当代表,不止是信任、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责任感体现在履职尽责的方方面面。对于居民群众来说,如今一些在街道解决不了的事情,身边的人大代表绳大姐能够通过代表建议的形式推动向前一步。一年多来,绳大姐提出的建议件并不多,但都是实打实“走”出来的,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围绕人民所需,承载满满民意。

  周边道路环境问题就是群众眼里的“麻烦事”。居民们总“吐槽”社区北门及东门外的道路不好走、下雨天不能走,经过多次调研,绳大姐发现这确实是单靠社区解决不了的“要紧事”。于是她进一步找到“症结所在”,在当年区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快落实金港嘉园社区规划一路、规划二路路权归属的建议”。绳大姐说:“路权问题不解决,道路永远都修不好,要靠人大代表来联系多个部门解决问题。”目前,相关承办部门正在推动建议的落实,承办单位的“全过程沟通”让绳大姐时刻了解着办理进程,也给人民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群众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给群众办事必须要有回复。建议交上去了,但是办理到哪一步了,今年能不能办完,这些我也都要和办理部门沟通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做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正是这样体现在她履职的过程中。

  “见缝插针就能征集意见”

  ——这位爱思考的代表找到了“废物利用”的新路子

  在社区“挤”出一块地方不容易,但是把“用不上”“不好用”的场所“用活”能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也能让“找得到人、说得上话”有更真实的“体验感”。作为代表联络站的站长,绳大姐让联络站也“流动”起来——“抠”场地、“掰”时间,把人大代表的身份亮出来、把意见收集平常化,她说,“只要有群众在的地方,我们就能征集意见”。

  在新落成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原本要“上墙”的标语变成了房间隔断门上的可以活动的“宣传板”。联络站里紧挨着议事厅的是学习区,这些隔断门就承担着按需“拓展”议事厅范围的功能。绳大姐经常说,“居民请进来,我们走出去”,房间设置上的灵活能让群众进站有更多的活动场地,也能根据活动规模的大小合理节约空间。

  八小时是工作时间,而“绳代表”的履职时间早已突破了“八小时”的限制。从社区北门走进来,会发现这里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绳大姐·温情一小时”,这是她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继续和居民沟通的地方。她说:“要让居民感受到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让大家能找到我,愿意和我‘唠嗑’。”

  这个“自选出来”的“代表联络站”原本只是社区里闲置的铁架子,既不美观也没有实用价值。绳大姐一思考,把它装点成了如今“系民长廊”的一部分,安装了休闲座椅,并在醒目的地方挂上了“绳大姐·温情一小时”的牌子,让这里成为了她和居民“唠家常”了解民情的地方,更成了居民愿意来、经常来的“休闲地”。

  代表联络站的“学习区”也被“复制”在社区,把理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居民。“系民长廊”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文化展板展示了绳大姐不断思考的结果——在社区营造起学思想的浓厚氛围,把为民服务的“牌子”亮出来,也把人大代表的名片擦得更亮。

  走出社区北门,一个核酸检测点“变身”的“爱心驿站”也是一个宣传思想、时刻学习的崭新阵地。疫情期间,核酸检测点是“临时人大代表联络站”,如今,热衷于把资源有效活化利用的绳大姐在这间用不上的小屋子里安排了微波炉,设置了“心愿墙”和民意收集簿,同时还布置了阅读区,让前来歇脚的居民可以随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新闻时事。

  “人大代表要主动观察群众需要什么”

  ——这位扎在社区里的代表说出了基层治理的“破题点”

  “作为人大代表首先要能够自己发现人民群众的问题。”有着“双重身份”的绳大姐,把基层治理当做了履职的重要课题。当前,顺义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已进入关键阶段,交出创城的“满意答卷”更需要全区合力,绳大姐也把自己的履职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在她看来,文明城区的建设不是一时的,也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要“长久地文明”“方方面面都好”。

  文明城区哪里来?小小社区的点点滴滴也映射着城区建设的步伐走到了哪里。作为基层治理的“细胞”,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能够给创城答卷增添一抹亮色。在金港嘉园社区,被居民津津乐道的,是绳大姐促成的5个“家门口的事儿”。

  议事协商会开到家门口——周边底商是社区“门面”,底商环境改善能给社区的“第一印象”加分,绳大姐上门开会协商,让商户经营和社区发展“同向而行”;

  流动图书馆开进家门口——新社区满足孩子的文化需求是件大事,在绳大姐的推动下,区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与300多个孩子定期“拥抱”,社区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健康咨询开到家门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她联系共建医院开展健康咨询、安排居民定期体检,让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就在身边;

  校车开进家门口——校车点离得远,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让绳大姐放心不下,她找到物业和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现场勘察选点,终于在社区“理”出一个校车站,让家长纷纷竖起大拇指;

  意见收集到家门口——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让居民生活遇到的大难题、小麻烦都能和绳大姐以及网格员“吐槽”“求助”,提出的意见有人听、合理的建议能采纳,点滴变化里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多大的事儿,只要有群众的支持就够了。从我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社区众多人一起,这个过程牵头人很重要,必须要打好头,才能让大家跟着我一起干。”社区建得好,群众的口碑也慢慢积攒起来。在绳大姐的带动下,网格员队伍干劲满满,居民主动参与打扫社区卫生、维持社区秩序,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和绳大姐说“能不能写一个建议件儿反映一下”。一句“人从众”,讲出了绳大姐对于基层治理的真实感受,也贡献了人大代表对基层治理的智慧。

  “我今年53岁了,但给群众办事,我还能干好多年。”充满干劲儿的绳大姐还在社区不停地“转”,用实际行动展示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社区要建个新的养老驿站,让老年人过得更舒心;新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得用活,让居民更愿意来,来了能学习、议得好事儿;社区成立了业委会,如何完善机制,以“代表+书记”的“双重身份”推进业委会更好发挥作用……步履匆匆,暖心用心,做好人民群众代言人、贴心人、知心人,绳大姐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