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5期 > 特别报道

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监督助推就业工作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 / 宋科研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位居“六稳”“六保”之首,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将于9月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的报告。

  聚焦问题,重点切入

  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提出了多件关于就业方面的建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办的代表建议中,就业及劳动关系方面的建议占到45.5%,集中反映了中小企业用工难、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企业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今年以来,12345市民服务热线收到涉及就业的群众诉求中,表达求职意愿的超四成,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社保、就业政策等经办问题的超过二成,劳动就业问题也是去年群众反映突出的前十类日常问题之一。重点群体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难点痛点,还被列入今年的“每月一题”开展专项治理,从市级层面系统部署,完善政策工具箱,办实事、解民忧。

  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就是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3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就业监督工作调研组,紧紧抓住人民群众、人大代表的普遍关心和急难愁盼,推动任务落实,筑牢民生之本。

  立足人大监督职责,推动法律法规全面有效实施。围绕本市贯彻落实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监督工作,切实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在本市落地落实。

  聚焦新情况新问题,精准发力。近年来,新就业形态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其“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大幅提升了经济运行的就业承载力,特别是在抵御疫情冲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2022年抽样调查统计,新就业形态群体占比约为25.3%,初步推算北京市新就业形态群体规模约为324.5万人,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交通运输、居民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由于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等特点,给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造成了许多困难。此次就业监督工作将全面调研新就业形态领域的政策制定执行、劳动者权益保障、集体协商机制运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争议协商处理等情况,力求客观、真实地提炼出制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症结,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症下药”开良方。

  关注重点群体,筑牢就业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业是基本的民生,重点群体就业可以说是民生中的民生。据北京市教委数据统计,今年北京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这一严峻形势,市人大常委会将紧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就业招聘、职业指导、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等关键环节,找准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的关注力度,强化监督助推其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前后端”并重,“全链条”监督。稳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全链条”的思维,做好稳就业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工作。所谓“前端”,就是增加就业岗位供应,拓宽就业渠道;“中端”是做好就业服务,在供需之间搭建精准对接的桥梁;“后端”是做好劳动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此次就业监督工作还将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建设及运行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关注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立及运行情况,政府、企业、职工三方集体协商情况,劳动保障监察、调解仲裁、信访等矛盾调处渠道畅通情况等。此外,还会围绕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设情况,如失业监测预警、失业状况登记、风险防范预案、劳动关系突出问题的发现和处理等进行调研,以监督推动就业“后端”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深入调研,摸清实情

  调研组全面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要求,深入基层、沉到一线,采取多种调研形式,认真“抽丝剥茧”,努力把总体情况调查清楚,把存在的不足与困难找准、摸透。

  全面了解本市总体情况。4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工作启动会,听取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关于本市就业创业和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工作情况的汇报,了解相关部门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力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协商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为贯彻落实常委会主要领导要求,加强委员代表履职能力建设,提高履职质量和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专业水准,市人大社会委工作机构就组织对调研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围绕就业市场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展望进行深刻解读,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对就业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为履职做好了功课。

  立足本市区域特点和实际,开展调研。结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等不同区域功能定位,选取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的顺义区、大兴区、经开区,传统商贸企业集中的丰台区,行业协商典型的东城区,高校聚集的海淀区,平台企业集中的朝阳区等特色区域了解总体就业情况。4月下旬至5月上旬,调研组先后前往顺义区、大兴区、经开区,实地调研生产加工企业、高科技企业、电商企业的就业岗位提供、技能培训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情况,查看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了解就业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帮扶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相关区政府及部门的汇报。经调研了解,这些区在就业中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在本市不断强化首都功能定位、推动“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出现了一些短期的波动,传统制造行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受限,用工需求萎缩;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有劳动力不能完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三是劳动纠纷案件依然高位运行,工资支付、裁员等劳动纠纷类诉求多发易发,相关矛盾难以做到提前预警且较难快速解决;四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工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新业态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在工作时间、员工管理等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模式,造成难以界定用工性质、难以确认权责关系、难以保障用工权益等。调研组成员及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在本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建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公益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一步总结“互联网+就业”的经验做法,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加精准、专业、便捷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管理和服务,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持续发力,凝聚共识

  调研组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下一阶段,将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6月,调研组将深入高校、职业学校、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台企业、职工之家等地,了解企业端、就业端和争议解决端的实际情况。召开部门座谈会、专家座谈会、新就业群体座谈会,面对面倾听各方意见。

  一是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机制,听取代表们对重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民意。二是委托区域内互联网平台企业多、新型用工关系复杂多元、农村就业人口规模大的朝阳、海淀、昌平、大兴、密云5区开展专题调研,市区共同发力,统筹推进政策落地、工作落实。三是组织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群团组织的委员代表就近就便开展蹲点调研,深入了解青年人、妇女、残疾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在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

  就业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渴求安居乐业的家庭,关系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进一步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让人民群众“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