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2期 > 研究与探索

加快建设北京世界一流人才之都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 / 陶庆华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要全面增强首都人才凝聚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之都。这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开创新时代首都人才工作新局面,加快推动北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吹响了冲锋号。

  世界一流人才之都,对于北京来说,是一个综合体性质的人才发展目标。应以具有前瞻性的人才战略规划为指引,以数量充足、结构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基础,以高水平、开放型的平台载体为依托,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治理体系为保障,最终形成推动北京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体系。设立这样的发展目标,是北京作为世界级城市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人才之都具有时代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一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成世界一流人才之都,发挥北京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是首都推动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重大使命。二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全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与制度,建成世界一流的人才宜居宜业城市,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应有之义。三是北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对世情国情市情的深刻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挑战,北京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在新征程上发挥首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人才之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当前,北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在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衰退加剧等国际国内严峻形势,世界一流人才之都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人才发展改革整体性系统性不足,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不强,新形势下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不明,人才集聚平台载体能级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深等。为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等为抓手,针对世界一流人才之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举措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前瞻引领作用。研究制定《北京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结合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人才发展需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好局、迈好步夯实基础。

  研究制定《新时代首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着力破解人才权限、评价使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战略人才放权改革,激活用人主体、人才主体、社会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发展活力,构筑首都人才制度比较优势,构建首都人才工作全新格局。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人才队伍。研究制定评定标准,遴选一批市级战略科学家,为未来战略科学家的引育集聚确立基准。围绕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利用大平台优势,在团队作战、攻关一线中挖掘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锻炼,畅通海外高端人才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渠道,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吸引和集聚战略科学家,遴选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优化完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转变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力量。

  充分发掘北京新侨乡华侨华人、留学人员群体智力密集、通晓中外、联络广泛的独特优势,助力凝聚海外高端人才智力,承弘扬留学人员群体中战略科学家辈出、科技报国的光荣传统,为打造首都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是探索新形势下高端人才引培模式。设立市级出国留学基金项目,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相关基础研究领域,扩大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规模,并针对自费留学人员发布急需紧缺专业目录,定向培养青年国际人才,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从0到1”的突破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借鉴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设立中外合作职业学院,加强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四是加强人才集聚平台载体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优势,依托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下一轮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政策试点,探索适应全球竞争新态势和国家战略任务新需求的创新治理体系。

  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特色研究院、交叉学科实验室等,进一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在基础前沿创新领域布局,以“试验田”方式探索推动科研体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集聚更多尖端人才。

  充分发挥民营科创企业作为高端人才集聚阵地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民营科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实施办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民营科创企业高端人才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场景建设,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契机,扩大本地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前沿技术在首都城市治理中的应用,扩展智慧智能应用场景试点,刺激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需求,推动前沿技术应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创新,推动国际人才集聚发展。深入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起、参与模式及国内外经验,探索构建一套符合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和交叉平台运行的体制机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国际合作伙伴加入,掌握主动权,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思路和途径,推进国际科技人才创新交流合作。

  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开展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支持成果所有权单位与成果完成人(团队)通过分割确权、约定权属比例的方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全力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创新活力。

  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元宇宙、无人驾驶等技术,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的精准化、多元化,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进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优化完善,进一步提升国际人才服务水平,全方位优化营商营智环境,创新新时代首都人才服务模式,以务实举措把服务做到人才心坎上。(作者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华夏国际智库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