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1期 > 大会聚焦

奋楫扬帆新时代 凝心聚力启新程——代表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吕明芳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各位代表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代表团审议气氛热烈,代表们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形成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良好氛围。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今后五年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内容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总结成绩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安排部署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站位高、思想深、谋划实,充分体现了首都定位和首善标准,擘画了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进蓝图。
  关于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始终把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作为首都发展的定向标。围绕报告提出的“‘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强化”这一奋斗目标,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围绕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过去五年,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代表建议,要积极擦亮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以名城保护和中轴线申遗保护为重点和抓手,推进文化中心建设。与此同时,多位代表建议加强博物馆之城建设,繁荣发展首都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博物馆集聚区。并建议将“双奥之城”建设置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高度去考虑和统筹,加大力度打造首都文化品牌,切实突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意义和示范作用。
  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审议中,科技创新也成为被代表们频频提及的“热词”。有代表建议,要加快相关法规修订,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筑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四梁八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是关键。代表们表示,还需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在留住高端人才上制定更加具体、集成的政策。在加强人才建设的同时,重视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对独角兽、小巨人等类型企业的培育,加大力度突破科技核心底层攻关技术,以实际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关于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
  报告公布了一系列亮眼数据——北京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3名,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全市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一组组数据显示首都高质量发展已迈上新台阶,这让代表们深感振奋、充满信心。
  高标准提升发展“含金量”。报告明确了4.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背后的含金量不可小觑。代表提出,一方面,通过出台有针对性的促消费政策,重点恢复接触式、体验式服务类消费,着力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提升国际消费吸引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积极调动社会投资,激发社会主体活力。在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同时,代表们同样关注到促进经济发展稳中提质。有代表建议,进一步增加市场整体活力,加快政策落地,释放改革动能。并在稳定增长的同时注重预防风险,提前做好对今年经济发展形势的研判,保持相对稳定的企业扶持政策,做好政策衔接,为企业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不断增加发展“含新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代表提出,要加强“网”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算”的规划和布局,打通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加快数字要素价值释放,带动全国制造业和工业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支持“专精特新”科创企业发展,在设立科创引导基金等方面统筹施策。加大支持国产人工智能芯片、软件在京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高精尖领域场景开放。
  发展“含绿量”持续提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报告中,稳步推进碳减排、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超额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等成绩,展示出绿色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代表建议,持续坚持减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工作思路,给予生态涵养区政策支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守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代表建议,重视扶持双碳服务产业发展,出台具有北京特色的投资贸易和科技政策,培育首都经济新增长点。在此基础之上,注重加强运用科技的手段、科学的治理方法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强化统筹协调,提高能源整体利用效益。
  关于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凸显了对民生的关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报告中的一系列惠民举措,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引起代表们的关注和热议。
  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代表们关注到三年疫情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建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也注意到支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并提出要多途径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代表建议,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等形式,提高农村特色产业收入,吸引更多农村年轻人回乡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在如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不仅是人生大事、家庭大事,还是社会大事。代表深切关注养老问题,建议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还要在增“量”的前提下注重提“质”,通过引入专业机构、细化服务项目等方式,以高质量养老服务关爱老人。就解决养老体系服务保障难的问题,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助推首都养老产业健康发展。除此以外,建议加大对失能失智老年人、老残家庭等重点人群的关注力度,制定新版适老化规范,完善无障碍系统化实施理念,加强助老文化宣传。
  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审议中,来自医疗领域的代表介绍,目前疫情态势已逐渐平稳,要总结三年的抗疫经验,使社会治理更加精确化,让基层工作更加有的放矢。面对此前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多位代表建议,要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布局,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健全社区诊疗标准,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为进一步方便老年人求医问药,代表提出建立线上医保支付的结算中心,药品由第三方物流配送,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医保全覆盖。
  关于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报告中明确,要加快转变城市治理方式,着力提高精治共治法治水平,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如何创新城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才是真正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代表们纷纷为超大城市治理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以城市更新点燃城市“亮度”。《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将于今年3月施行,为纾解城市更新“堵点”提供了法治保障。代表提出,城市更新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补上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短板”,通过强化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智慧城市等相关设施建设,直接推动首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因此,要重视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制定城市更新标准,推行专业评估。并进一步梳理和完善政策体系,为企业定制城市更新的政策“服务包”。此外,也要注重城市更新的质量,统筹市政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工程,让项目资金花得值、让老百姓住得舒服。
  以智慧城市建设传递民生“温度”。智慧城市建设事关城市的提能升级,同时促进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代表建议,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根据常住人口布局、城镇化老龄化数据,准确分析居民医疗资源需求,分层级差异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大科技研发和经费投入,提升养老领域科技化、智能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尽快建成智能交通系统。对“接诉即办”诉求进行精细分类,进一步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准确界定诉求合理性。并在加强公共数据利用、推动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同时,健全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代表们的建议,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在医养住行等细微之处,感受到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
  抓住“关键小事”提升治理“精度”。“关键小事”事关民生大文章,代表们的建议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出发,小切口入手讨论高频民生问题,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来自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具体建议。为解决居民垃圾分类后端再次混放的问题,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强指导,统一设施和投放标准,提高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执行的严肃性。有代表建议,完善出台物业管理条例配套政策,提升业委会和物管会履职效能。促进物业服务规范化,加强对物业公司提供居家养老、托育、主食厨房等便民服务的政策支持。同时继续加快房产证办理历史遗留难题的解决,更好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报告描绘了首都发展的新愿景,标定了政府工作的时间表、任务单、路线图,也向全体市民发出了接受监督的承诺书。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砥砺前行,壮志满怀。代表们一致表示,要以更加强大的前进动力、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更加坚定的必胜信念,聚焦民生关切,彰显为民情怀,奋力开创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局面,创造首都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