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12期 > 会议报道

巩固深化“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双减”工作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陶醉

  2023年11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宇辉所作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关情况的报告》,共有2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2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委员代表们的发言客观、务实、精准,反映了首都人民的期待,诠释了基础教育的本真,彰显了人大监督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一:客观

  成绩亮眼——推动“双减”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认为,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把落实“双减”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组建由24个部门参与的市级“双减”工作专班,多措并举稳步推动“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央“双减”政策出台后,在全国率先制定落实措施和文件,先后颁布20余个配套治理文件。出台本市新中考改革方案,为广大学生中考减负,促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制定课后服务教师绩效激励经费保障政策,每年专项安排4.7亿元。探索建立“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体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相关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双减”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外培训乱象有效遏制。学科培训治理方面,以落实“营转非”“备改审”为抓手大力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存量,有证机构压减近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社会舆情平稳有序;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培训,常态化开展联动执法检查,建立“五必巡”机制,一体推进防范、查处。非学科培训治理方面,在全国率先创设“行业归口+行为监管”治理模式,建立价格监测、预付费监管机制,紧盯随意涨价、大课包、退费难等群众反映突出的行为,对7000余家非学科类机构进行全覆盖排查整改。

  校内提质增效持续推进。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200余所学校建设“双师课堂”。建立高质量作业设计机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压减。建立考试命题创新机制,推动考试评价从知识立意向能力、价值观立意转化。组织4万余名教师交流轮岗、近700所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推动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开设率100%,教师参与率93%,实施“五老助双减”,遴选1153个公益性社会优质资源提供免费服务。60.4%的受访家长表示,“双减”后学生学习效果有新提升。

  关键词二:务实

  查找不足——抓好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强调,虽然本市“双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标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较大差距,巩固深化“双减”成果、认真做好“双减”后半篇文章,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双减”工作统筹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多个政府部门对落实“行业归口+行为监管”的认识不统一,工作协调机制尚待完善。义务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较明显,优质均衡发展有待深化。教育改革政策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如何系统推进“双减”全面落实,亟待深化研究破解。

  校内以“减”促“增”改革共识不够,课后服务供给不足。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双减”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变革的认识不深,治标的“减”用力较多,治本的“增”创新不足。受经费和场地等因素制约,课后服务内容形式较单一,与学生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且与课堂教学衔接不紧、关联不强,不利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教师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教师总量存在结构性缺编,“双减”后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非教学任务加重,相关考评、补助等激励机制不尽完善,课后服务参与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

  校外培训依法治理发力不足,市场环境有待净化和优化。本市非学科类机构准入标准、监管办法等尚未出台,“分业监管”的政策法规依据不足,相关行政执法能力有限。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屡禁不止,退费纠纷仍有发生。受市场环境影响,知名校培机构迁离现象增多,不利于增强优质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的供给。

  素质教育良好生态尚未完全形成。教育评价改革亟待深化,社会上应试教育思想仍未根本扭转,学校“内卷”依然存在。家庭教育指导效果有待加强,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急,“学校减、回家增”不在少数。

  关键词三:精准

  把脉开方——做好教育“减法”向“乘法”转变

  结合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和分组审议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意见。

  在“常”“长”二字下功夫。审议意见强调,“双减”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巩固深化“双减”首要在提升政治站位,夯实各方责任,在“常”“长”二字上用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的要求,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首善标准制定本市教育强国战略举措,将“双减”融入教育强国建设,与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长效机制,压紧压实教育部门主体责任和其他部门相关职责,并纳入政府督导。要优化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社责任,办好家长学校,强化家校共育,引导家长逐步转变教育观念。要持续抓好“双减”宣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营造全社会共担育人责任、共同支持“双减”、合力建设教育强国的良好氛围。

  抓好校内提质增效“主阵地”。学校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巩固深化“双减”关键在校内提质增效。要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紧盯教学、作业、考试等关键环节,深化以“减”促“增”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加强作业设计,统筹制定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设计布置的专业规范与指导手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要优化课后服务供给,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构建基本服务与拓展服务相结合的课后服务体系,制定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统筹社会资源,分区域制定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清单,完善志愿者参与机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改善学校课后服务所需场所设施。要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科学核算课后服务成本,建立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加大课后基本服务财政支持力度,探索课后拓展服务成本分担机制。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完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科学类师资队伍,强化社会化协同,增强科学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阶段本市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

  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必答题”。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巩固深化“双减”根本在教师队伍建设。要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教师编制市级统筹,探索创新编外用人机制,多渠道扩充师资力量。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育家精神指引教师专业发展,完善“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聚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展家校沟通协作等,加强业务研训。要完善教师考评激励,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等“双减”核心能力纳入教师考评指标体系,结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强化考评结果应用。要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切实减轻一线教师非教学任务,科学核定教师课后服务补助标准,落实弹性上下班制,保障课后服务教师权益,充分爱护与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用好校外培训“双刃剑”。校外培训是把“双刃剑”,巩固深化“双减”重在理性引导、科学规范,促进转型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要完善法规制度,推动做好本市修改民办教育法实施办法相关基础性工作,坚持分类管理,重点围绕校外培训的设立条件、监管职责和治理手段等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常态化监管作出制度性安排。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相关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联合执法,依法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强化预收费资金监管,严防妥处退费难等问题,维护好市场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要引导转型发展,在全面治理违规培训的前提下,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在规范机构监管、优化整合优质校培资源、支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出“新招”“实招”,防止“一刀切”。要强化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秩序规范、矛盾纠纷处理、行业信用建设方面的职能作用,鼓励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完善行业自治规范、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源头治理。

  筑好基础教育“新生态”。良好生态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巩固深化“双减”落脚点在深化系统改革、重构教育生态。要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布局、加大供给,在增量上提高教育资源初次分配标准,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在存量上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持续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缩小城郊、区域和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评价的导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新举措,做好我市新中考改革方案实施后评估工作,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录取中的作用,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不断提高中高考命题质量,促进科学育人、公平选才。要深入推进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统筹家校社力量和资源,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平台、社区指导中心和服务站点,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转变和协同机制创新;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落实有关升学、就业等政策,拓宽学生成长渠道,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选择和成才机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由“双减”撬动的新时代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舞台必将精彩。市人大常委会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持续以监督之力,助力“双减”全面落地落实,助推教育早日回归本真,推动首都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