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10期 > 主题教育

本市绿色交通发展“三优化一提升”问题分析研究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张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落实市委有关意见和《加强和改进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研究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紧扣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绿色交通发展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这一重点监督议题,进一步聚焦本市交通出行结构优化、货物运输结构优化、车辆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情况以及存在问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
  此次调研采取实地走访、专题座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工作突出为民导向,通过第三方问卷调查和12345热线,了解市民群众对绿色出行的感受和需求;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交通出行结构、货物运输结构、车辆能源结构优化问题,深入一线、研提意见;突出系统观念,将绿色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节能降碳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信息技术应用统筹考量;突出监督方式创新,“一案两组”细分监督内容,“一事一表”征集代表建议,开展专题培训,筑牢监督基础。
  本市绿色交通发展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引导绿色公交出行,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抓住新时代、新格局、新技术三大机遇,坚持首善标准,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率先倡导绿色、低碳、集约的可持续出行方式,打造绿色出行友好环境,提高绿色出行效率,改善公众绿色出行体验,持续增强公众对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规划政策任务目标清晰明确。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本市绿色交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交通需求调控,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塑造完整街道,各种出行方式和谐有序。到2035年,要实现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自行车出行比例不低于12.6%的目标。市政府2022年4月10日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提出要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工作方针,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分区规划以及重点功能区规划中,均提出了绿色交通发展的策略和目标。
  交通出行结构优化初显成效。轨道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全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到1172公里,居全国第一,日均客运量约1300万人次。运行效率得到提升,部分线路实现跨线运行,17号线、19号线实现快线功能。市政府与国铁集团签订了路市合作框架协议,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工作取得突破。公交运营水平持续改善,开通运营线路1639条、4.23万公里,日均客运量为597.86万人次,定制公交服务不断拓展,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1005公里,出台两轮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政策。慢行出行品质不断提高,二环辅路等慢行系统改造完成,朝阳CBD、石景山保险产业园等一批示范街区建成使用,“水路绿”融合改造工程陆续开展。
  货物运输结构优化持续升级。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推进重点大宗物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行动计划》制定完成,“聚焦重点货类、提升绿色运能、创新运输模式”三大策略落地实施,全市货物到发绿色运输比重持续提升。大宗货物“公转铁”有序落实,重点货类公铁联运能力不断加强,生产用煤全部实现铁路运输。顺义空港、平谷马坊、经开区马驹桥和大兴京南等4个物流基地正在推进转型升级。
  车辆能源结构优化稳步推进。新能源车比例逐步提升,公交车、巡游出租车新能源化有序推进,年度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增至7万个,占指标总数的70%,目前全市新能源车69.2万辆。充电设施建设有所完善,累计建成充电桩约29.79万个,覆盖公共场所、居民小区、邮政、公交、环卫等领域,完成了2025年规划任务的42.56%,基本建成了十六区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绿色交通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高。交通信号系统得到改善,五环内“五横七纵”干线路网“绿波”覆盖率近70%,整体路网通行效率提高了4.7%。10条线路开展公交信号优先试点工作,提升公交车辆通行效率。绿色出行服务平台有效探索,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站式”服务(MaaS)平台上线运营,有效整合公交、地铁、市郊铁路等交通出行方式,提供一体化出行规划、公交到站预报、公交地铁拥挤度查询、全程引导和下车提醒等服务,受到市民群众欢迎,目前日均服务人数超450万人。
  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运输效能还需提升。轨道交通发展与世界发达城市还有差距,本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为1172公里,日均客流量约1300万人次,东京轨道交通里程已超过2500公里,日均客流量为3900万人次,本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还未达到东京的一半,轨道运力仅为东京的三分之一。运输效能偏低,尤其缺少服务长距离出行的快线,快速通勤优势未能充分体现。站城融合发展统筹不够,城市相关功能与站点建设改造有机融合不够,规划统筹和功能用地整合及入口、通道、站厅便利化布局还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市郊铁路客运量较低,东北环线、副中心线等尚未实现公交化运营,与地铁之间安检互认、票务互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国贸、西直门、天通苑等重点地区高峰时段人流密集,进站排队长、安检效率低、车厢拥挤等乘车难、换乘难问题依然存在。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中,市民反映占比较高的有换乘距离长、车厢拥挤、高峰期进站排队时间长、站点布局与职住空间存在错位等问题。
  公交运营服务水平还需提高。公交场站和线网专项规划实施进度较慢。线路设置不科学、等车时间长、站点布局不合理、公交和地铁换乘不便利、公交站点周边缺少自行车停放空间等是这次问卷调查中市民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公交专用道施划还不连续,断点拥堵影响公交运行效率。公交站牌、遮阳避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需要加强维护和改造,候车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公交运行存在的问题中,市民反映占比较高的有等车时间长、刹车频繁行车不稳、公交专用道不连续等问题。
  慢行系统吸引力还需增强。步行和自行车路网建设还不完善,道路不连续、绕行距离远、机非混行等情况较多。问卷调查普遍反映,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存在被私家车、快递车挤占问题。慢行环境还需改善,自行车道与园林绿道、滨水景观融合不够,骑行体验还不够好。共享单车管理仍需加强,枢纽站点车辆扎堆,小区商圈一车难求,乱停乱放情况时有发生。
  车辆新能源化还需加强。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仍需推进,当前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727.6万辆,新能源汽车总量为69.2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仅为9.5%,与深圳(18.33%)、上海(17.6%)还有差距,车辆能源结构优化还有提升空间。引导存量的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置换的政策激励不足,车主新能源车更新意愿不强。充电设施建设的进度还不能满足电动汽车使用需求,存在建设布局不均衡、公共停车场充电车位比例不足、快充位配置少、部分充电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等问题。
  绿色出行比例还需提升。近几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停滞于74%以内,距离2025年规划目标76.5%仍有差距。绿色出行宣传引导还需加强,节能降碳理念仍需强化。绿色出行信息发布仍然存在渠道不畅通、内容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心理预期。政府部门、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提供出行服务的平台公司等主体之间交通运行大数据资源互联共享仍不充分,大数据应用水平与首都绿色出行的要求还有差距。不文明交通行为时有发生,干扰公共交通运行秩序。
  意见和建议
  轨道交通运行要更加快捷高效。有效推进站城融合发展,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加大各类功能用地的整合力度和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好周边项目建设、城市更新及土地一级开发,推动形成上下互通、换乘便捷、通行与市民生活高效有机融合。提高轨道线网与城市通勤需求的匹配度,增强轨道交通长距离出行服务能力,实现重要区域之间直连直通,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增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尽快协调解决安检互认、票务互通问题,切实提高轨道交通网络总体运输效能。推广应用地铁预约进站等方式,多措并举降低重点站区乘车拥堵状况,解决乘车难、换乘难问题。
  公交运营服务要更加便利舒适。加强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公交场站和线网规划落实。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和运营组织调度,有序推进公交专用道施划工作,优化公交专用道通行政策,改进路口公交优先管控策略,提高公交通行效率,最大限度地用好道路资源。加强市区两级公交系统在站点设置、站名统一、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推进通勤、通学等定制化公交建设,提升与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接驳水平,满足市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出行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强化公交站点候车环境设施改善升级,打造公交出行的绿色港湾。
  慢行系统建设要更加顺畅安全。纵观国外大都市,巴黎提出了“自行车计划”,打造了覆盖全市的自行车快线网络。伦敦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步行行动计划”,倡导更加健康的出行方式。纽约采用低成本措施对现有街区进行人性化步行改造,提升街区吸引力。要完善步行和自行车路网体系建设,提升道路连续性、安全性。推进自行车道路与公园、滨水绿道的有机整合,打造健康适宜的绿色出行廊道,提升慢行出行舒适感和吸引力。合理规划部署自行车停放空间,加强共享单车停放和调度管理,实现自行车出行与地铁、公交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的作用,解决好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高新技术运用要更加智能环保。强化新能源车鼓励政策,大力推进燃油车替换为新能源车,推广使用新能源货车。加强充电设施建设,有效利用立交桥下、公交场站、货运场站、公共停车位等空间资源,提高充电设施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充电需求。加强充电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着力提高可靠性和风险防范水平。有效整合交通数据信息资源,构建交通大数据模型,提升交通系统运行分析和优化能力,充分发挥交通大数据资源功能,为首都绿色交通发展赋能,确保数据信息安全使用。
  绿色出行理念要更加见行见效。加强绿色交通宣传引导,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绿色交通发展合力。加强拥车用车管理,贯彻落实《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原则,降低中心城区小客车出行强度。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加大执法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不文明交通行为,营造规范有序、安全舒心的绿色交通出行环境。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