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3年 > 第10期 > 会议报道

精准监督稳就业凝心聚力保民生——审议“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工作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宋科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023年9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工作情况的报告。
  为做好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工作,今年3月以来,市人大社会委及其工作机构围绕就业监督工作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有570位人大代表深入家站、选区听取群众意见,打捞起“鲜活民意”。会上,18位常委会组成人员,5位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精准把脉: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委员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全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不断推进,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
  落实稳经济稳就业措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坚持首都功能定位,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通过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培育起就业新增长点。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用好“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稳定市场主体用人需求。健全创业服务链条,开展担保贷款、培训指导及创业孵化服务。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就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将重点群体就业纳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集中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推出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场地支持,引导校企合作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职场体验等服务。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行“一产员工化+灵活就业”等创新措施,开发新型集体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劳动者技能不断提升。建立就业服务指导员、就业服务专员、企业联络员“三员”服务队伍和网格化工作机制,开展“就业微直播”“直播招聘样板间”“千岗计划”“春风行动”等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出台促进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和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深化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着力培养新时代“北京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持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劳动者权益保障不断加强。各区通过“稳就业促和谐”法律大讲堂、互联网企业一对一法律体检、劳动法小课堂、青年律师公益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推进就业促进和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宣传贯彻。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率先建立全国性跨区域平台企业集体协商模式,通过骑手恳谈会、网约司机专项协议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集体协商内容和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完善“工会+仲裁”“工会+法院”多元调解和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80%的案件在仲裁阶段得到化解,劳动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真查实督:就业基础仍需巩固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强调当前稳经济稳就业政策组合拳效果持续显现,但稳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迅速,灵活就业人数多,并对做好全市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挑战。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需求还不适应,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行业技能人才较为紧缺,生活性服务业劳动力还有缺口。
  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市场化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优质服务企业数量较少,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不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各类培训资源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劳动力需求脱节,不适应、跟不上新就业形态、就业模式的需要,“订单式、一对一”的培训服务供给不足。行业评价、企业自主评价等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缺乏针对性,部分校园招聘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不足,转移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仍需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待完善,存在劳动条件较为艰苦、劳动安全风险高、休息休假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集体协商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企业参与集体协商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为谈而谈,协商质量不高。
  集思广益:促进就业开出良方
  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围绕织密织牢就业保障网,委员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委员代表们认为,要加大全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统筹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稳就业促就业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加强就业促进政策集成,强化中长期就业形势研判和政策创新;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就业财政投入的评价机制。
  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委员代表们认为,要增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项目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扩岗服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发挥就业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搭建“培训+就业订单直通车”,使更多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后直接上岗就业。
  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委员代表们建议,要着力解决供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打造一站式、交互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跨业务、跨部门的实时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让求职者与岗位便捷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坚持需求导向,推进各类培训资源整合,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供给,加强首都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健全人力资源服务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就业帮扶区域合作和劳务对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就业观念转变。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者权益,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委员代表们建议,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共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工会服务站、职工之家等服务阵地作用,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健全劳动用工风险监测预警和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引导就地就近便捷调处纠纷;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加强对企业集体协商的专业性指导,积极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
  促就业保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人大社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跟踪问效,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扩大就业增量,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就业服务能力,以实际行动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