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2年 > 第9期 > 特别关注

切实增强执法检查监督实效 巩固发展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闫闯
  今年是北京确定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首都和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规、核心区和副中心控规的批复意见,市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于2021年初审议通过了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条例实施以来,“法规条款是否执行到位、法定要求是否落地落实?”等问题又成了全市人民关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新立法规及时检查、重要法规联动检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的工作思路,将检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作为重点项目列入今年监督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人大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聚焦“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等关键性问题,逐条逐项开展检查,推动条款落实落地。
  高规格组织,分专题调研,推进执法检查走深走实
  此次执法检查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担任组长,副主任杜飞进、闫傲霜、侯君舒担任副组长,邀请文化、城建、农村等多个专业领域的65位委员代表共同组成执法检查组。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教科文卫委、农村委、预算工委协同,统分结合、点面兼顾,分为老城(中轴线)保护、三山五园和三条文化带保护、文物和非遗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保护、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历史河湖水系和古树名木保护)五个专题小组开展调研,检查保护对象30余处。
  检查组探访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进展,查看了皇史宬、先农坛等地腾退保护利用情况,提出要对照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准,按照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切实推动中轴线重点文物腾退、保护修缮、文化阐释等各项工作,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围绕老城重点地区保护,检查组走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史迹、非遗展示中心和活化利用场馆等地,建议要加快推进文物腾退保护工作,做好腾退文物的有效利用。拓展非遗传承人来源渠道,加大培养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做好非遗项目活化利用这篇大文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总结近年来文物和非遗保护以及传承利用方面的有益经验,做到依法依规保护、用心用情传承。
  在三山五园重点地区,检查组重走“进京赶考路”,实地查看革命文物保护情况,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要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全面落实条例规定的各项要求,将法规用好用足,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市区两级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联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文物保护的合力。要不断推进文物修缮和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检查组还关注三条文化带建设,在通州检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强调,考古发掘工作意义重大,要精心梳理好遗址的历史脉络,保护好遗存遗迹,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在密云古北口镇调研长城文化带保护情况时指出,要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有效运用好网络宣传方式,讲好密云水、树、村的历史文化故事,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文创、文旅产品的开发推广,促进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在门头沟查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时强调,要重视文物安全工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做好隐患排查,鼓励民宿从业者在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创新上再下功夫,着力做好做大门头沟传统村落民宿品牌,真正做到让游客有兴致,让村民富起来。
  全覆盖检查,全要素调研,督促法规条款落实落地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一部综合性法规,包含十一类18项保护对象,涉及规划、文物、中轴线遗产、河湖水系、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等法律法规17部,责任主体纵向贯穿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工作体系,横向包括规划、住建、文物、农业农村等11个政府部门,保护范围覆盖全市域,保护内容包含全要素,保护工作贯通全过程,保护责任涉及全社会。为检查好法规制度是否有效落实,法定职责是否切实履行、法律责任是否严格追究,检查组分专题、分类别召开了12次座谈会,与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细致沟通,了解条例实施情况,探讨难题解决方案,积极建言献策。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座谈会上,检查组了解了历史建筑等建筑物的修缮技术标准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类项目房屋征收政策制定、传统工匠专业培训组织等情况,东城、海淀、房山三区分别对照条例和本区工作实际进行了汇报。秦红岭代表提出目前修缮技术文件的覆盖面还需完善,修缮技术人员水平仍需提高,传统工匠培养需要加大力度,建议要广泛征求一线人员意见,增强修缮技术标准的合理性,加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刘洁代表建议加快推进传统工匠职业技能认定、保护资金筹集等基础工作取得新进展,丰富宣传手段,将名城保护与健身、环保、摄影等群众性活动相结合,动员引导广大市民有效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当中。
  在农业农村、水务、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座谈会上,检查组询问了传统村落维护、修缮和保护利用相关情况,水文化保护研究、水文化遗产申报和历史水系恢复情况,古树名木和历史名园保护利用情况,丰台、门头沟、密云三区分别汇报了相关领域工作的开展情况。杨爱武代表提出要继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增强公众认知、提升公众参与。韩克非代表建议加强文创、文旅产品的开发推广,促进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孟令悦代表提出要妥善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市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在文物、发展改革、文旅主管部门座谈会上,检查组听取了中轴线申遗,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三条文化带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汇报,西城、海淀、延庆三区分别介绍了本区工作开展情况。徐伟代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整合好各部门权责,增强名城保护合力,推进历史文化体验城市建设。邓佑玲代表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增强“小、散、弱”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朱涛代表建议加大对三山五园地区的宣传保护,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公众参与,提高市民名城保护积极性。
  审查财政资金,监督预算执行,合力提升人大监督实效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把相关预算执行作为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必查内容”的要求,检查组首次将财政预算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聘请专业机构协助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以立足“小切口”、反映“大问题”为原则,重点聚焦“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使用情况,通过现场座谈、视频会议、资料收集等方式深入市文物局和东城、西城、房山三区,对2021年和2022年文物及名城保护资金预算安排与执行、文物保护及利用现状等情况进行审查,就文物及名城保护资金“钱该不该花,该不该政府花,该不该花这么多,该不该当下花”开展论证。
  针对审查发现的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组建议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统筹力度,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保障机制。理清文物保护市区政府职责,推进共同事权转移支付管理制度出台。加强项目储备,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建立健全个性化绩效绩效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强化文物活化利用措施,提升工作成效。